浅谈“山水观法”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论文_陈阵

浅谈“山水观法”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论文_陈阵

广东理工学院 建筑工程系 广东肇庆 526000

摘要:山水,一个自然的建筑。在传统中国文化之中,并不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词汇与“建筑”二字相契合。传统教育中没有“建筑学”,亦不可得与西方概念中相对等的“建筑”思想。传统中国没有,那是因为如果将近代建筑学的意义限定为为人类创造美好空间的宽泛意义之内,那么“园林”则是传统中国人心目中抹不去的美好愿景,似乎可以从其意义出发,找到与现代建筑中相关联的部分。那么“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成则可以探究至古人造园的思想与方法出自何源之时。这一源头,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观法”,即是山水的观法。一个“观”字其实包含着丰富的意义,不可以简单的将其定义为一种人体动作表象,从表层的字面含义来说“观”是一种视觉行为,但笔者认为“观”是具有层次性的,而是通过不断地看,伴随思考且逐步深化认识最终达到创造性的理解与释怀的过程。

关键词:山水;观法;自然建筑;建筑化;诗话空间

山水,一个自然的建筑。在传统中国文化之中,并不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词汇与“建筑”二字相契合。传统教育中没有“建筑学”,亦不可得与西方概念中相对等的“建筑”思想。传统中国没有,那是因为如果将近代建筑学的意义限定为为人类创造美好空间的宽泛意义之内,那么“园林”则是传统中国人心目中抹不去的美好愿景,似乎可以从其意义出发,找到与现代建筑中相关联的部分。那么“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成则可以探究至古人造园的思想与方法出自何源之时。这一源头,笔者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观法”,即是山水的观法。一个“观”字其实包含着丰富的意义,不可以简单的将其定义为一种人体动作表象,从表层的字面含义来说“观”是一种视觉行为,但笔者认为“观”是具有层次性的,而是通过不断地看,伴随思考且逐步深化认识最终达到创造性的理解与释怀的过程。就像建筑师王澍所说“看不是一目了然,也不是一系列的一目了然。进而言之,深受现象学与语言学双重影响的结构主义眼中的世界。”那么笔者认为,传统园林营造的过程即起源于营造者对园林在心中形成的“观法”,一种源于自然山水却形成于心胸的“山水观法”。下文中,笔者将从景观建筑设计的整体与细部设计阐述这一观点。

一、“远观”之于园林建筑的作用

传通中国绘画技法中对于远观有着深刻见解,比如北宋画家郭熙就有从观法的角度阐述“三远”的理论。这其实也是传统园林中关于造园的手法绘画语言的表达。宋人郭熙对于“远观”的表达大多是从具体位置的定点观察来阐述,从物理距离中体会中山水画境的审美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他所提到的“高远”便就有多种解释,笔者认为最为切合的则是一种“虫视”的角度,以仰视的“观法”审美山水,则体会出一中雄浑壮阔的山水气派。而“深远”则更加贴切于明清造园技法中的障景,远山与近山在定点观测之时不得“观之全貌”,后山只可一瞥而不能凝视,就如深藏不露的仙人,不知其奥妙还藏有多少,至此也产生一种好奇与敬畏之心。至于“平远”则是一种江山千里如画,气吞山河如虎的宏大场面,可谓目之所及不能尽情,但越是这样却越能体会其广阔无垠的大场面感,从而获得心理美感的震撼。这些手法都已运用于传统园林的规划与造景之中了。但笔者认为,单纯从物理性的空间角度还不足以体会更深层次的“远”,山水画卷中的留白,即可表达流动的水亦可展现漂浮的云与雾。山水之于远,可以是飘渺的“迷远”和“幽远”,人与景之间空气中的水分形态与稀薄程度往往也能塑造出一种谜一般的不可捉摸与曲径幽幽的审美感受。而古人将这种“幽远”归结为天作契机,并非人力之可为、可塑。但如今,在众多现代景观建筑与环境中,通过干冰喷雾等技术手段创造出谜一般的“幽远”环境,再配合园林山水的营造,达到模拟自然的小中见大之感受。所以笔者认为,“远观”对于传统园林规划的意义往往大于景观节点的设计,以一种特定的视觉距离,把握整体控制节奏与空间进深,局部则可以小中见大,近观却远的艺术效果。

二、“近观”之于园林建筑的作用

从“近观”的角度来看,山水观法所体现的大多在于细部设计与构造之中。“近观”却不能“尽观”,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营造法则,但其实也就是利用一种自然现象,人不可能毫无保留的观赏一个物件,同样也不可能360°无死角的观赏一处景观。所以传统艺术给予我们一种方法和借鉴,那就是从艺术化的视角去营造适于我们观察习惯及审美情趣的园林细部。从“近观”的角度来说,造园,大中见小容易,小中见大则难,观法可以一池见海,可从一拳代山。园林山水讲究“居山可拟”,搬山水进家门。潜藏于园林建筑之中的近观之法则可分为“静观”与“游观”,可见园林建筑中的流线将人的活动行为分有“动与静”其目的就是在于观者的感受。游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步移景异的观赏,在此不做过多表述。而静观与近观相结合则是景观控制中的难点之一,它并不一定依赖于游线的变化,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安静下来近距离观赏者的内心独白与审美情趣。古人设计了多种静观的方式,如对景、框景等,其实质也是限定近观者视线中的“界”来完成一副中式山水画卷,可谓之如画的观法。造园之中,设计者不仅是从控制流线着手来控制景观画面,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平面的美感,也可以通过人体的生理极限来达到一种“观界”的效果,这就是下文中的为观者而设计。

三、为“观者”而存在的细部设计

造园,大中见小容易,小中见大则难,古人造园,可以一勺意海,可让一拳代山。而不论观的是“海”还是“山”都需要考虑观者实际的“接受能力”这也就是前文中所谈到的关于界的运用,人的眼睛所能看见的往往是三维空间中只管呈现于你视网之下的可见部分,那么在这个世界中的物件或者说景观细节他们的物理结构或者体积样貌都有作为“观者”的人必然看不全看不到细节地方,而景观且往往需要向“观者”有意的展示这些细节,甚至从其他感官角度去认知景观的更加深层次的美。所以作为“观者”的人,通过移动自己的“视界”而去观赏这个世界才能得到相对全面的画面从而感受一种美的体验。所以针对观者自身的局限,在设计景观与建筑的细部时,就应该想到观者接受的程度,从而考虑围绕着这个景观节点所需要的空间组成与流线系统,以及多种感官所能感受的细部设计,这就需要设计者从“观者”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设计的意义。

四、“山水观法”中的界限的意义

从上文中所阐述的设计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回到中国古典的“山水观法”去寻找。传统山水图或者传统山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将人的视界用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而非尽其可能的全部展现,“山水观法”成为一种利用观者对于审美的渴求,对于艺术的好奇而不断转换视界的旋转,同时还成为了传统山水文化中不可言传的意会载体。同理,我们的景观建筑设计不也正是如此么?

五、总结

总的来说,从“山水观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园时的文人情怀,可以学习到传统营造法式中的工程技术之惊奇,可以从众多传统文化艺术及工程技术中寻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精华。

参考文献:

[1]俞昌斌.陈远,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论文作者:陈阵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浅谈“山水观法”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影响论文_陈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