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集约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文化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如何根据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现代市场经济是在科技革命在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否定了垄断和市场分割,形成了新的竞争状态,使生产社会化通过市场化而走向全球化;而且使资源开发利用、劳动者专业技能和人们的需求都渗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社会化向全球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实现着资产重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也造成了文化交流的空前活跃,使文化沟通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不仅促使人们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品档次;而且要求形成新的经营观念,塑造出良好的社会形象。如何适应这一趋势,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就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和资本优势;科技革命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则凸现了现代人文精神,使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形成了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科技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改变着劳动对象,更新着劳动手段,提高着劳动者素质,也不断提高着传统产品的档次,开辟着新的产业。然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又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决定着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也决定着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同时也变革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开拓方式。加大科技、文化的软投入,减少自然资源和资金的硬投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优化其组合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形成更大发展能力,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普遍要求。
2.观念和智力优势逐步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优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们形成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市场竞争和社会变革又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念。观念创新决定着人们创造性发挥的方向,也推动着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优化。市场竞争中的胜利者,往往不是以资本优势为凭借,而是以全新的观念为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呼声的日趋强烈,绿色革命的兴起和新材料科学的发展,又降低着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谁拥有智力优势,谁就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迫切的要求。
3.在共同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基础上形成的群体竞争精神,成为发挥经济优势的内在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增强着人们的主体意识,又强化着区域和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一个地区和企业要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就必须在充分发挥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产权纽带、利益关系中注入文化的指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发挥群体的竞争优势。
4.文化观念的沟通和相互渗透成为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现代市场经济是开放的,必须在广阔的范围内获得资源,可以跨地区、跨国界组织生产经营,面向国内外大市场进行销售,这样才能取得更大发展优势。经济上的开放必须与文化上的沟通相结合,如果不与当地文化背景相适应,在文化观念上进行沟通,往往“江南为桔,江北为枳”,反而限制发展。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文化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一种强大的同化力量,但它只有与当地文化中的同构要素相结合,体现出地方特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既是一个文化渗透和融合过程,又是经营管理创新过程。
5.经济目标长期化和市场竞争战略化,要求从文化上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市场主体逐步走向成熟。成熟市场主体的标志是,克服短期行为,以自身科技优势为依托,形成长期发展目标。现代市场竞争也不仅仅是商品销售技巧竞争,而是以科技为先导,以资产组合优势为后盾展开的战略竞争。战略竞争的要求是“抓住机遇,避开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弱点”,不论是对机遇的把握和自身优势的发挥,还是对新科技成果的引进开发、资产重组方式的确定、目标市场的选择、企业组织与战略的主动适应,都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从文化上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把握。
6.企业形象和产品文化附加值,成为企业生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人们的消费过程也是文化享受过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买方市场走向成熟的情况下,知名企业的产品往往更受消费者青睐,消费者不仅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注重它的文化品位。因而,形象、信誉和产品文化附加值,就成为企业生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这些又是其内在文化素质的外在表现。
7.劳动者素质发挥需要形成强烈的文化氛围。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着劳动者素质。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不仅把劳动看成是谋生手段,而是要求把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兴趣结合起来,把工作看成自己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以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的追求精神实现素质发挥。而劳动者素质的发挥要求宽松的文化氛围,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在共同目标和观念下,实现自我约束。这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
8.文化观念创新成为企业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灵魂。这诸多创新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它们必须以文化观念创新为先导,才能具有现实生命力。因为,经济上的变革只有经过文化观念的理解,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任何先进的体制、技术、组织和策略,只有经过文化的再创造,才能与发展和变革的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生命力;经济活动只有经过文化的升化,形成超越性追求,使它具有更加高尚的色彩,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实现超常规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提供新的背景;文化发展则向经济渗透,为经济发展注入现代人文精神,提高经济活动的文明程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大趋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构成部分和内在动力。
二、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实现集约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教育事业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观念创新、道德进步、素质发挥实现的。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根本性转变,与此相适应,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
集约化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它是相对于粗放式经营而言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经济学问题,但它的发展也涉及资金投入与要素质量提高和优化组合问题。为了有效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努力克服粗放式工作模式,即普遍号召、追求形式、热衷于铺摊子,或仅以投入多少去评价成绩的倾向。而形成集约式工作模式,则是讲究科学,突出重点,注重落实,讲究实效,是从提高要素质量和在优化组合上下工夫的发展思路。实现这一根本转变的关键,是不能仅仅把精神文明看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是看成其发展的内在要求,以能否最终推动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的标准。
精神文明建设集约化的途径,除了在精神产品上要树立精品意识,搞好“重点工程”建设以外,主要应当从基层入手,搞好城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农村村镇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集约化有一个量化标准问题。教育、科学、文化的“硬件”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注重要素优化组合。这一部分的评价标准进行量化也比较容易。在观念、道德、风尚等“软件”建设上,则可以通过比照的办法加以量化,如犯罪率、群众对干部的满意程度、群众对英雄人物的认可程度、群众对新观念的认同程度等,都可以通过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
衡量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可以把新观念及其转化率作为首要标准,同时考察在新观念指导下,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状况,文化传统与现代经济发展结合状况,英雄人物及其影响力状况,干部的表率作用,军民警民共建状况,移风易俗及群众的接受状况,等等。这一部分可以称为文化观念部分。
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水平和潜力来显示,可以用资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比率来衡量。其中涉及新技术引进、开发及转化,物质资源组合方式及劳动生产率,群众的健康状况及技术水平,环境保护状况,社区、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等等。这一部分可以称为文化技能部分。
精神文明建设集约化,就是把投入集中到文化观念部分,同时注重文化技能的建设,并通过经济增长状况测度其产出。
精神文明建设集约化,对于精神文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集约化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测评提供客观标准。长期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缺乏客观标准,只能以感情和印象进行评价。这就形成了一种误导,似乎只有经济才是硬指标,精神文明建设只是软任务。集约化方式则把精神文明建设看成是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通过相对量化的标准提供比较客观的考评依据。
2.集约化可以促使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质量,克服其中的浪费现象。我们不可能超越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投入,通过集约化的方式就可以从提高要素质量入手,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环节,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集约化可以强化各级领导抓重点、重建设、讲实效的思想,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集约化可以适应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推动人的素质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集约化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四有”新人,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并通过共同观念的指导,以创造性的精神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形成群体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把经济发展从增加物质资源的投入转移到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的投入上来,精神文明建设集约化正适应了这种要求。
精神文明建设集约化,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其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要素组成和量化标准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但只有形成了集约化发展的思想,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上进行认识,才能真正探索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