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美三国势力比较看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_中国崛起论文

从中日美三国势力比较看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_中国崛起论文

从中日美力量对比看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美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力量论文,关系论文,三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以来,中日美三边关系经历了复杂变化。日美之间的政治军事同盟在稳定中得以强化,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同时台湾海峡局势时常呈现紧张。在经济上,90年代初热度很高的日美经贸摩擦,在随后的日本经济低迷和美国经济复苏中得到缓解,而中美经贸摩擦逐步升温。在整个90年代,中日关系都比中美关系稳定;但到了本世纪初,中美之间没有再出现严重危机,中日关系却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直到2006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访华以后,才得以有限度地改善。

促使中日美三边关系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三个国家之间的实力消长。①从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对自身国家利益的界定,随着其实力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而两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最终将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近十几年来,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日本,于是日本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性增加,追随美国的全球战略。与此同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实力差距明显缩小,中国的自信心上升,日本的忧虑感增加,优越感减少。近年来中日之间的摩擦,可以从中得到部分解释。中美实力的接近,也使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增加,而中国则更多地从全球而不是地区或双边关系的高度来观察处理对美关系。

本文试图勾画中日美实力对比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可能发生的变化,分析三国根据自己的实力地位可能采取的对外战略,从而展望中日美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

从90年代初到现在,中日美的经济增长率差别很明显。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接近10%的平均速度增长,日本的GDP平均增长率只有1.6%左右,而美国达到3%。按照当时的汇率粗略计算,1990年中国、日本、美国的GDP总量之比为1:8:15;到了2006年,这一比例为1:2:6。也就是说,以GDP计算,中国同日本、美国的经济实力差距在缩小,而日本同美国的差距在拉大。

在未来的十年里,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变化不会太明显。中国经济发展的余地仍然很大。虽然城市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但整体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能持续到2020年前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能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壮大、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同时全球化将给中国带来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一般估计,在2016年之前,中国GDP年均增长能维持在8%左右。②但是,中国经济仍然是粗放型的,附加值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对海外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国际货币,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日本经济自从2002年走出长达十年的低谷之后,进入复苏阶段。但是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负担沉重,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不能通过引进移民来解决,制度改革进程阻力较大,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局限,估计在未来十年里经济发展速度只能维持在2%左右。③另一方面,日本经济和科技已经高度发达,能源效率高,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并且凝聚力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不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对外经贸摩擦也较容易控制。

美国经济自2007年以来受到房地产泡沫破裂和次级债危机的困扰,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但从长远来看,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其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经济制度、创新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在未来十年里仍然突出,使它能够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活力。外来移民替补了本土人口出生率低带来的劳动力缺口。美国劳动生产率很难再有大幅度提高,但仍然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低储蓄率和高消费习惯不会有很大变化,贫富悬殊也不会弥合,超级规模、垄断性的公司财团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所有这些,决定了美国经济在未来十年里以稳定为主,经济增长率维持在过去十年的3%左右,应是比较靠得住的估计。④

按照中国学者陈江生的推算,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到2016年中国的GDP将达到7.741万亿美元,日本达到5.323万亿美元,美国达到17.498万亿美元。⑤照此预测来粗略计算,中日美GDP之比在十年后将是1:0.7:2.2。另一位中国学者张季风也得出了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16年超过日本的结论。⑥不过,由于十年后中国人口将是日本的12倍,美国的4.2倍,如果按照人均GDP计算,日本和美国分别是中国的17倍和19倍,中国相比起来还是一个相当贫穷的国家。日本学者小峰隆夫则认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前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⑦有的日本研究者对世界经济进行长期预测的结论是:按2000年购买力计算,到2030年,中国GDP为25.2万亿美元,美国为21.4万亿、欧盟16.3万亿、印度10.3万亿,日本则只有4.3万亿美元。⑧这对日本来说更是梦魇了。

中日美军事力量对比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争议的问题。其中军费问题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官方的统计结果表明,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国防开支增加了一倍,达2447亿元人民币。2006年国防预算比上年增加14.7%,2007年又比上年增加17.8%,2008年的国防预算提高17.6%,达4177.69亿元人民币。⑨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引起了美日两国的强烈关注。美国国防部编纂的《中国军力报告》将对于中国军费增长的不安和对中国军费不透明的猜忌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认为中国实际军费开支是官方公布的2到3倍。⑩

反观日本和美国,军费开支增速均赶不上中国。从2003年到2006年,日本官方公布的军费开支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50亿美元、422亿美元、420亿美元、416亿美元,2007为420亿美元,几年来基本持平。美国则因为多方面的需要,从2001年开始军费开支逐年增加,平均增速大约为5%左右,到2008年军费预算高达62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11)军费开支作为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其本身的解释力是有限的。因此不能仅从军费一个角度探讨三国的军事能力差距。

比较确定的看法,是中国在战略导弹和军队数量方面超过日本,拥有核武器,而日本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在十年内不会拥有独立核力量;日本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和技术装备则优于中国。美国的军事实力,在除了陆军数量以外的一切可比方面,都将继续大大高于中国和日本。同时,美日军事同盟的性质,决定了一旦中国同日本或美国发生大规模双边军事冲突,第三方几乎必定卷入,支援同中国对立的一方。所以,尽管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确实引人注目,但中日美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分析三国整体实力的消长并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在实体经济的总量方面正在迅速接近日美两国,国防力量也快速增强,标志着“中国崛起”的发展趋势。在美日之间,国力的天平将向美国方面倾斜。这样,在三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中国在上升,日本处于守势,美国则努力维持原状。这种趋势包含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中国崛起”,无论从客观意义上看,还是在中国国民的自我意识中,都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逆转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国内民族主义(12)的上升,中国在国际上自信心的增强,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扩大。就中美日三边关系而言,中国自信心增强是一个积极的、有助于稳定的因素,因为一个自我感觉更为强大的中国容易克服“百年屈辱史”和冷战初期遭受遏制和孤立所遗留下来的那种过于敏感的弱国心态。中国无须通过同任何一个大国结盟来解决自己的国家安全问题。同时,中国也不会再期待通过接近日本来抗衡美国,或者通过接近美国来抗衡日本,而是在美日以外,拓展游刃有余的广阔国际空间。

由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美之间实力差距不会迅速缩小,即使不考虑经济相互依存和国际合作的因素,中国人也不会将主动挑战美国视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明智战略,而是把寻求一种更为平等、相互协商解决问题的双边关系,作为一个现实的政策目标。在美国方面,尽管“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一部分战略家也确实对中国实力的增长感到相当担忧,但美国政治主流和许多经济专家对美国实力地位的稳固还是有相当信心的。美国最有声望的经济学家之一莱斯特·瑟罗指出,中国官方经济数据的水分很多,按照他的估算,中国经济在21世纪末也难望美国之项背。(13)美国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盖保德也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被错误地高估了。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调查结果,首次运用购买力平价(PPP)方式计算出的中国经济规模权威数据要比以往估计的低40%,中国生活在世界银行设定的日均1美元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应为3亿,是目前估算人数的3倍,因此中国仍然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国家。(14)总的来看,中国实力在统计层面上的快速增长,暂时不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带来重大冲击,也不会促使美国加紧利用美日同盟来制衡中国。

相比之下,中日差距缩小的政策影响要复杂得多。回顾过去,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达令人羡慕,中日关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政治精英中很少有人会认为欧洲共同体或者苏联比日本更重要。现在,日本在经济、政治上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明显不如那个年代。尽管就单个国家来说,日本对中国的经济重要性仅次于美国(在某些年份,中日贸易额甚至超过中美贸易额),但最近举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中国公众认为美国和欧盟对本国经济最重要,日本位列第三。(15)在我本人接触的范围里,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今天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和政治重要性超过日本。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对俄罗斯的好感更超过日本。(16)现在尚且如此,当中国经济规模接近或超过日本时,在中国人心目中日本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就更可想而知了。在日本被视为“不再那么重要”的时候,解决中日关系难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可能受到质疑。

相对中国人而言,日本人对自己的国力增长信心不足。在2007年8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只有6%的日本人认为本国经济“朝好的方向发展”,38%的日本人认为本国经济“大体朝好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公众对本国经济的同一回答,分别高达50%和47%。(17)这一调查结果证明,中国和日本两国国民对本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同两国经济差距缩小的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在日本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强调中国已经富裕起来、日本不必再援助的呼声升高。对华ODA即将于2008年正式“毕业”。

日本官方和政治领导人对于中国复兴所做的公开表态,是很不统一的。担任首相时的小泉纯一郎在2004-2005年间访问加拿大和会见中国代表团时,反复强调说他一直不赞成所谓“中国威胁论”,“我多次说过中国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这一预言正在变成现实。”(18)时任外务大臣的麻生太郎在2005年12月 22日曾称,“中国拥有10亿人口。有核武器,军费连续17年两位数增长且内容极不透明。中国正在成为相当程度上的威胁。”(19)但麻生又说过他是第一个表示欢迎中国崛起的日本外相。2007年2月27日,安倍晋三首相驳斥了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前一天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发言,指出中川的发言“断章取义,毫无意义”。(20)现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2007年11月18日在接受美国CNN记者专访时,认为中国的军事力量现阶段并不对日本造成威胁。他称:“我们是否对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美国感到威胁呢?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也是一样。我个人对此感到乐观。”(21)因此,很难以日本政治家的言论为依据,来判断日本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在我个人的粗浅观察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日本政治精英,对于中国国力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增长,即使不明说是威胁,也是心怀很大疑虑的。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发展趋势看,日本国民心态中的这种疑虑不仅不会减弱,而且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中进一步增强。中日关系即使有所改善,中国即使能够加强对日本民间的公关工作,其对日本看待中国心态的影响力都是有限的。当然,日本对中国的疑虑同两国间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距有关。但同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之后那段时间相比,意识形态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干扰其实是下降的。由此可见,同意识形态因素相比,两国实力对比变化在形成日本对华态度方面起着更为明显的作用。

日本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必然会转化为政策及行动。巩固日美同盟、改善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宣扬“价值观外交”,希望在亚洲形成“自由民主之弧”,加强同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安全关系、扩大自卫队的活动范围、同台湾进行秘而不宣的军事合作等等,都同抵御中国影响扩大有关。今后,日本的政策宣示和行为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只要其内心对中国的警惕不变,对华政策中牵制中国的一面,总会不断地表现出来,特别是通过加强对美关系表现出来。更令人不安的是,日本国内已经有人公开讨论发展核武装的问题,对“台独”势力持同情态度的,在日本也大有人在。

在中日关系变数增加的背景之下,美国的态度就更加举足轻重了。(22)在美国战略家和外交家中,在如何权衡对华关系和对日关系方面,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视角以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等人为代表,强调中国崛起的事实,主张加强对华合作。他们同意继续维系美日同盟,但不希望它成为遏制中国的工具。第二种视角以美国传统基金会等思想库的保守派为代表,认为中国将成为对未来美国安全形成最大威胁的国家,主张以加强美日同盟为手段防范、牵制中国,甚至支持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加强军事投入。第三种视角以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亚太事务高级主任格林、前助理国防部长坎贝尔等为代表,主张以美日同盟为美国对亚太地区政策的主轴,促使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和地区安排。从中日美三国力量对比和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趋势看,第三种观点可能成为政府中的主流。

上文谈到的,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间权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角度,考察中日美三国在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上未来可能的互动关系。战略家和外交决策者往往是本能地按照权力均衡的思维方式,规划他们各自国家的未来战略。但是,历史证明,一项根据当时大国力量对比决定的战略预测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战略家们争论的中心议题之一是苏联的总体实力在世纪末之前是否会超过美国,以及如何遏止苏联的全球扩张势头。几乎没有人预测到苏联十几年之后将不复存在!到了80年代末,国际战略家们的中心议题,转移到日本和西德为代表的西欧(特别是日本)何时同美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很少有人预测到,日本在整个90年代经济上停滞不前,德国很快就统一了,而从那个时期以来,美国同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一些方面有所扩大。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之后,西方联手制裁中国,国际战略家中间很少有人看好中国的政治前途,没有多少人预测到,中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会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政治局面也相当稳定。

因此,在对中日美三国的实力对比进行前瞻性的分析时,学者应当留有充分余地,保持谨慎态度。首先,中日美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如所预期的那样发展变化,是受金融、生态、自然灾害以至国际安全危机等诸多变数影响的。过去十年中,亚洲金融危机、“9·1l”危机、非典(SARS)危机等等,都突如其来,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未来十年里也有可能出现人们从未预想过的巨大挑战,使中日美力量对比或三边关系发生剧烈变化。仅在地区安全方面,台海两岸关系问题和朝鲜核问题的发展趋势,即殊难预料。

其次,只要我们转换一下视角,关注涉及国家发展进程中的脆弱性(vulnerabilities)、国家软实力、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得出中日美实力对比的一些不同结论。

例如,在可持续发展的许多方面,日本在三国中走在前面,(23)美国与日本有较大差距,而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这一趋势在未来十年中可能继续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例如,日本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技术遥遥领先,特别是在太阳能发电技术、废水处理技术、环境保护与节能技术等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为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政府的环保节能政策着眼于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和防止全球变暖,在具体制定、实施政策时,注重制度建设、技术研发以及评价体系的确立,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主要是激发企业对节能设备、设施、产品的开发投资,使之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双赢的效果。(24)

由于日本人口数量下降,能源消耗的压力相对减轻,在环保方面的表率作用更为突出。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中日首脑会谈发表了强化中日环境保护合作的共同声明。2008年1月26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年会闭幕式上提出建立一个“美丽星球伙伴计划”,其中包括将成立一个五年期、总额达100亿美元的基金,用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变暖。福田倡议的基金将从今年起开始支付。其中80亿美元将用来帮助缓和气候变化,20亿美元用于向实施清洁能源转换的国家进行补助、支援与技术指导。日本还打算和美国、英国共同成立一个新的多边基金,用来减少由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变化。(25)在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日本积极推动“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主要议题,而中国、印度等温室气体排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更大的外交压力。

美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方面受到诸多指责。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经历着人口显著增长的工业化国家,其相对快速的人口增长、自然资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组合起来,构成了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美国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年人均能源消耗量的4倍多,年人均耗水量约为世界年人均耗水量的3倍。同时,每年人均制造垃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倍。一位美国专家指出:“美国已成为‘超大号’国家,人们生活方式中有着超大的食欲、住房欲、占地欲和资源消耗欲。‘更多中的更多’似乎构成当代美国的特征,即比先前任何一代更多的人在这里生活着,更多的自然资源被美国人消耗以维系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对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造成更严重冲击。”(26)美国非但没有在消费方式、污染和废物处理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反而在政策层面上提供了一系列“坏榜样”,例如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在可持续发展多边国际合作中增添了障碍,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不满。2005年9月的“卡特里娜”飓风事件令人联想到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天灾人祸。在这些国内外压力面前,美国政策也必须进行调整。2007年10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其在呼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努力,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008年1月14日,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麦考密克(David McCormick)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讲话中,宣布布什政府计划在2008年年底设立一个全球性的数十亿美元的基金(Internatioilal Clean Technology Fund),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计划的基石。美国正致力于通过基金和制定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27)预料在未来的几年里,无论美国哪个政党控制国会和白宫,美国在环保和气候政策方面都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还把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但是,中国生态环境所受到的破坏,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缺口,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十分严重的挑战。例如,中国钢铁产能已超过4亿吨,生产每吨钢比国外多消耗3-5立方米水,污染物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0%、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0%;中国汽车产销已接近1000万辆,但单车油耗比日本高50%。(28)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尽管专家在具体数据及国际比较上出入较大。(29)

环境污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社会和谐造成的制约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个普遍引用的说法是,世界上20个空气最污浊的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并且已经或者即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2006年9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当时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30)如此看来,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被环境污染所吞噬。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承受着资源衰竭造成的风险;社会又进入了GDP人均1000-3000美元的矛盾多发期,承受着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和政府官员腐败案件,以及部分知识精英对政府的严厉批评,许多都同环境治理问题有关。(31)

2007年2月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题为《污染的负担在中国——实物损害的经济评估》的调查报告,对当前中国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很多情况让人触目惊心。报告中称仅仅“十五”计划的五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提高了42%,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硫排放国;五年间,中国七大主要水系中54%的河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口密集的东北地区水污染最为严重,1.15亿中国人靠有污染的饮用水生活。污染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额负担,还影响到人民健康水平、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32)

中国气象灾害频发,其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受灾人口之众,世界少见。2005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日本和美国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67%和33%),而土地荒漠化面积已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7.4%。(33)中国在2006-2007年经历了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个冬天。中国政府2007年3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年来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未来中国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34)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能下降37%,粮食安全将受到严重影响。(35)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中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能源需求的高增长时期。为此,中国政府在国内外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中国提出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即使经过十分艰巨的努力仍然难以达到的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趋势方面中日美三国遇到的不同挑战,折射出三国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内社会环境、国际压力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速度方面中国对美日两国的优势,以及美国对日本的优势。在未来的十年里,日本无须做出很大的政策调整,经历很大的社会变动,便可以实现它的国家发展目标,因为它的期望值并不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包袱并不很重,整个社会却仍然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危机感,主要来自崛起势头强劲的中国和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在其他问题上可以继续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下“搭便车”,基本上不必担心国际恐怖主义对本土社会的袭击,也缺乏在外交战略、国防建设方面做出重大调整的紧迫性。一方面,由于部分政治人物和媒体否认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侵略和战争罪行,日本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从而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努力的疑虑;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并没有在修订和平宪法、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问题上制定什么“硬指标”,即使日本的国际地位维持现状,也未必对其国家根本利益和国内政治稳定造成真正的损害。日本在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的趋势下,亦没有考虑引进大批海外移民,社会凝聚力不致有明显下降。贫富悬殊的现象虽然加重,但同绝大多数国家相比,社会财富分配仍然是相对平均的。(36)可以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国家而言,日本的发展潜力有限,但受全球化的负面冲击也有限。

反观美国,它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策的“软肋”应该说多于日本。美国国内政治中的“极化”现象,将集中表现于2008年大选。经济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在成为政治辩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布什政府的国内外声望均降到最低点,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形象,由于伊拉克战争、推行单边主义外交等因素,也急剧下跌。2008年大选之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调整势在必行。在2008年总统选举进程中,围绕民主党竞选者巴拉克·奥巴马所暴露出来的种族裂痕不容忽视。从长远来看,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书中所指出的对美国传统价值观和凝聚力的挑战,即全球化对美国的负面影响,将在未来几十年中更为顽强地显现出来。(37)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软肋”,主要不在于其实力地位相对于中国来说不再像过去那样咄咄逼人,或日本在地区事务中的自主性增强,而在于它必须将主要的国际战略资源用于稳定伊拉克和“大中东”局势,遏止伊斯兰极端势力、国际恐怖主义,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美国的国际经济资源分配也日益分散,特别需要维护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和世界贸易规则的主导权。在大国俱乐部中,美国仍能维持大西洋联盟的基本形态,但必须抽出精力和资源去应付开始直接挑战西方、日益顽强表现自己的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美国的反恐战略目标同东盟的发展和稳定需求有较大差距,对朝鲜在核武器问题上的不妥协态度无能为力。从这几个角度看,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开始减弱,中日“双雄竞争”的因素上升,似乎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对中国实力发展的主要挑战来自国内,特别是来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个主要障碍——地区及部门发展不平衡、社会公正缺失、贫富悬殊加剧、腐败、社会安全网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化、能耗过高等等。此外,“台独”势力仍然对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构成挑战,而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可以看出,中国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国内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和某些方面超过日本和美国遇到的挑战。能否处理好这些国内问题,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国际形象影响甚大。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对全球范围的原材料供应、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海外利益迅速拓展。中国遇到的国内外挑战,都只能靠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同日本和美国的合作来解决,而不可能通过经济摩擦、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或军事扩张来解决。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应全力摈弃“超大的食欲、住房欲、占地欲和资源消耗欲”的美国生活方式,而借鉴日本的节能、节欲、资源有限却“青山绿水”的小康生活方式。

从中日美三国力量对比的综合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仍将大大超过日本和美国,美国将继续领先于日本,由此造成日本和美国战略心理上的调整,以及中国自信心的增强。另一方面,转换一个角度,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三国所分别遇到的国内外挑战来看,中国所面临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可能最大,而美国面临的挑战又超过日本。因此,中日美三国在力量对比的评估和彼此关系上都应采取谨慎态度。对于中国来说,应当避免过高估计本国实力地位上升的幅度,坚持向他国特别是日美两国阐述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提高内外政策的透明度,减少“安全困境”的负面效应。在维护国家主权、根本利益和国际安全的同时,尊重日本正当的国家地位和利益诉求。对于日本来说,应当避免对中国实力地位上升采取过高估计、过度敏感的态度,防止以“一山不容二虎”的心态处理中日在东亚地区的关系,在中美两国之间采取更为平衡的政策。对于美国来说,应当意识到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收缩迟早要进行,冷战时期形成的安全格局迟早要调整,通过支持日本来遏制中国不仅对美国不利,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应当同东亚国家一起,努力构筑一个新的、更有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框架。在中日美三国关系上,最重要的是调整传统的地缘政治思考框架,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并将其列入三边互动框架的首要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造福于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

注释:

①本文作者及日本学者船桥洋一、美国学者阿布拉莫维兹在1997年和2000年出版的两本书中,发表了各自对中日美力量对比和三边关系的看法。见Morton Abramowitz,Yoichi Funabashi,and Wang Jisi,China-Japan-U.S.:Managing the Trilateral Relationship,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1998;以及Morton Abramowitz,Yoichi Funabashi,and Wang Jisi,China-Japan-U.S.Relations:Meeting New Challenges,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200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2006-2010)计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的目标。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6/content_4309517_1.htm,2008年3月10日查。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者李善同的预测,“十一五”期间(2006-2010)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2010-202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维持在7%左右。见李善同:《2005-2020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财经界》2005年11月,第10-15页。另外,潘文卿等学者基于供给导向模型与需求导向模型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在21世纪前二十年的国民经济可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见潘文卿、李子奈、张伟:《21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预测》2001年第3期,第1-4页。

③中国学者侯珺然预测,从21世纪中长期的发展趋势看,日本经济将逐步进入可持续增长的轨道,有可能实现年均2%的潜在增长目标。侯珺然:《泡沫经济后遗症与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第4期,第1-4页。英国学者比尔·艾默特(Bill Emmott)认为2005-2015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会高于1.3%,到2020年时日本将成为亚太的头号强国。Bill Emmott,“The sun also rises(survey)”,The Economist,October 2005.http://www.billemmott.com/article.php?id=26,2008年3月10日查。美林首席经济学家科尔则预测日本2005-201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为2.5%,高于通常认为的1%到1.5%。Jesper Koll,“Japan is Back,For Real This Time”,Tar East Economics Review,October 2005.http://www.feer.com/articlesl/2005/0510/free/p011.html,2008年3月10日。

④参考Randell E.Moore,“Blue Chip Economic Indicators”,http://www.aspenpublishers.com/PDF/SS01934600.pdf,2008年3月10日。

⑤陈江生:《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全球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9期,第5页。

⑥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⑦《青年参考》转引自《越洋聚焦——日本论坛11月号》,《日本学者预测2020年中国GDP超过美国》,http://news.sina.com.cn/c/2007-12-07/181914472944.shtml,2008年3月10日。

⑧陈言:《G8峰会与日本30年外交》,《新快报》2008年7月2日,http://news.sina.com.cn/p1/2008-07-02/011715852675.shtml,2008年7月11日。

⑨人民网快讯:《姜恩柱:今年中国增加国防费主要用于四个方面》,2008年3月4日,http://npc.people.com.cn/GB/28320/116286/116574/6954521.html,2008年3月25日。

⑩凤凰资讯网转引自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08年中国军力报告》,2008年3月4日,http://news.ifeng.com/mil/2/200803/0304_340_424531.shtml,2008年3月25日。

(11)中国新闻网:《美军费剧增,布什请国会批准6220亿美元军事预算》,2007年2月4日,http://www.chinanews.com.cn/gj/bm/news/2007/02-04/867478.shtml,2008年3月11日。

(12)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词汇中,“民族主义”往往含有贬义。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中国比在日本更复杂,有更多的含义。在本文中,民族主义指的是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3)Lester Thurow,“A Chinese Century? Maybe It's the Next One”,New York Times,August 19,2007.瑟罗声称,中国GDP的年增长率在4.5%-6%之间,而不是官方所公布的10%。

(14)Albert Keidel,“The limits of a smallet,poorer China”,Financial Times,November 13,2007.盖保德认为由于中国从未参与过将GDP精确转化为购买力平价美元所需的详尽价格调查,因此出现高估经济规模的现象。http://www.ft.com/cms/s/0/dee3a0d2-9218-11dc-8981-0000779fd2ac.html,2008年3月10日。

(15)黄琳:《中日韩民意调查三国志》。2007年8-9月,中国《瞭望东方周刊》、日本《读卖新闻》、韩国《韩国日报》分别在本国进行了大型民意调查,了解三国的相互形象。

(16)根据零点公司从2000年开始的连续五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普通民众对于俄罗斯的好感度高于美国、日本,约30%的民众认为俄罗斯是对中国友好的国家,而只有不超过5%的民众喜爱日本;在中国民众心中,除经济重要程度日本高于俄罗斯外,包括“强国”认同、好感度、能源资源重要程度、石油供应国地位等诸多指标方面,俄罗斯都胜过日本。http://www.horizonkey.com/showart.asp?art_id=376&cat_id=6,2008年3月11日。

(17)高洪:《中日民间沟通需进一步推进》,《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39期,2007年9月,第17页。

(18)新华网:《小泉称中国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2004年1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11/10/content_2195337.html,2007年10月7日。

(19)新京报:《日外相公开鼓吹“中国威胁论”》,2005年12月23日,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 0099/2005/1223/011@149961.htm,2007年10月7日。

(20)中国新闻网:《安倍批日高官“中国威胁论”言论:断章取义无意义》,2007年2月27日,http:// www.chinanews.com.cn/gj/yt/news/2007/02-27/880010.shtml,2007年10月7日。

(21)中国新闻网:《福田接受美电视台专访称中国军力并不形成威胁》,2007年11月19日,http://www.chinanews.com.cn/gj/ywdd/news/2007/11-19/1081208.shtml,2008年3月10日。

(22)关于美国对中日关系的态度,参阅刘卫东:《美国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及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第14-19页。

(23)据国务院发改委《资源与环境》简报的报道,日本是全世界节能最先进的国家,从1973年至2003年,日本的单位GDP平均能源消费指数下降了37%。http://hzs.ndrc.gov.cn/newhjyzyjb/t20080121_185969.htm,2008年3月11日。

(24)日本通过政府机构、节能专业机构和节能工厂三层管理体系贯彻节能政策的实施,齐抓共管,分工明确;现行的《节能法》也经过了1993年、1998年、2002年和2005年四次修订,法律完备;根据能源消费量,日本将用能单位分类管理,实行评分达标制度,严格管理企业用能;在制造环节,实行“领跑者”(Top Runner)制度,以能耗效率最佳产品的值为技术标准;在销售环节,实行“节能型产品销售商评价制度”,奖励大力销售节能商品的商家;财税政策方面,经产省实施了多项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节能;国民教育方面,日本政府除建立节能日、节能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外,还规定两天为节能检查日,检查评估节能活动以及生活习惯。见国务院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8期《日本的节能政策及经验》一文,http://hzs.ndrc.gov.cn/newhjyzyjb/t20080121_185969.htm,2008年3月11日。

(25)《财经》网络版:《日本首相宣布成立百亿美元基金抗击全球变暖》,2008年1月27日,http://www.caijing.com.cn/newcn/davos/feature/2008-01-27/46638.shtml,2008年3月10日。

(26)刘鹏:《美国人口将突破三亿,可持续发展成疑》,新华社2006年10月13日。http://finance.peo ple.com.cn/GB/42773/70853/4914612.html,2007年11月10日。

(27)“Remarko by Treasury Under Secretary David H.McCormick on China's Journey to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Growth at the West Coast Leadership Dialogue 2008”.美国财政部网站:http://www.treasury.gov/press/releases/hp761.htm,2008年3月11日查。

(28)中国经济网:《节能减排3000亿美元商机待掘》,2007年10月22日。http://www.ce.cn/cysc/ny/hgny/200710/22/t20071022_13332949.shtml,2007年11月9日。

(29)《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8期刊登了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的题为《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辩证思考》的文章,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了对比,结果是:中国、1亿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1亿美元GDP所消耗能源的7.20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另外两位中国科学家何祚庥和王亦楠则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计算出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只比中国高一倍左右。见何祚庥、王亦楠:《我国与美国、日本能源利用效率的差距到底有多大?》,http://www.casad.ac.cn/2005-3/2005323112542.htm,2007年11月6日查。国际政治学者查道炯认为,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平均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均在40%以上。见查道炯:《能源依赖进口不可怕》,《世界知识》2006年5月第9期。

(30)关于《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9/07/content_5062240.htm,2007年11月10日。

(31)一些民间报告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相关政策提出的数据和分析触目惊心,例如可参阅张宏良:《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纪念毛泽东诞辰113周年》,2006年12月2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36667010007nb.html,2007年11月12日。

(32)"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Rural Development,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Unit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The Word Bank,2007.2.

(33)黄抗生:《全球变暖中国积极应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22日,第3版。

(34)黄抗生:《全球变暖中国积极应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22日,第3版。

(35)樊曦:《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华网2007年3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3/23/content_5887612.htm,2007年11月10日。

(36)关于贫富分化问题,学者们的共识是日本仍然是世界上财富分配最为平均的国家之一,比如有学者认为日本的基尼系数长期维持在0.285,参见王大卫:《从“世界第一”看中日差距》,《改革内参》2007年第34期。相反,中国的基尼系数远远高于日本,据世界银行报告的测算,2005年已经达到0.458,并认为基尼系数还将不断上升,见董旭楠:《世行报告:中国基尼系数列85位》,《数据》2006年第9期,第54-55页。张焕波等:《中国基尼系数预测及分析》,《管理评论》2007年第6期,第37-42页。

(37)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英文原著为:Samuel P.Huntington,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4。

标签:;  ;  ;  ;  ;  ;  ;  ;  ;  

从中日美三国势力比较看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_中国崛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