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角下的微信“威胁论”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威胁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3月14日,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在香港发布2012年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其营运收入持续增长,但营运利润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滑。同时,工信部发布的《1-2月全国电信业统计快报》显示,2013年1-2月节日效应推动短信发送总量增长,但点对点短信下滑10.6%,微信对短信替代作用明显。微信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压力倍增,催生微信威胁论,双方陷入博弈状态。
一、微信引发通信场域的动荡
惯习、场域和资本是布尔迪尔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观念,其中场域是其社会学中对空间的关键性隐喻。场域是指商品、服务、知识或社会地位以及竞争性位置的生产、流通与挪用的领域,场域被视为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或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结构化空间。[1]场域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充满斗争的领域,竞争的目的是占有资源和相对优势的地位;场域是由处统治地位与被统治地位的主体组成的结构性空间,这种结构的形成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上;无论是处统治地位还是被统治地位的主体,在场域都要遵循特定的规则进行斗争;场域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身的内在发展机制实现的。
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和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组成了国内的通信场域(或称为“通信场”)。通信场中,各竞争主体通过提供短信、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个人通信服务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实现对通信场内资源的占有。该场域中,竞争的目的是对用户资源最大程度的占有,进而将用户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竞争是以技术竞争为核心的,技术先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通信场域所处地位的优劣,中国移动凭借其雄厚的经济资本在该场域中处于统治地位。随着微信的迅猛发展,中国移动在通信场中的统治地位面临挑战,进而引发了腾讯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博弈。微信为何具有撼动通信场域格局的力量呢?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手机软件,用户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发送语音信息、文字、图片等。凭借二维码扫描、摇一摇、朋友圈、公众账号等丰富多样的功能服务,微信的用户群迅速壮大,截至2013年1月23日,微信注册用户达3亿。在通信场域中,中国移动的手机飞信与微信的功能类似,但并没有引起如微信这般的“爆炸性”影响。通过微信与手机飞信的比较(这里的飞信和微信都是指手机版本,且以二者基于Android系统的最新版本为例,即微信4.5 for Android和手机飞信Android V4.2.1)可总结出微信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些原因。
1.微信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实现基本通信功能的方式,且微信操作方便,流量消耗低。大众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曾提出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概率公式:Promise of reward/Effort required=Probability of selection,[2]即受众可能获得的回报/费力程度=选择(媒介)的概率。与手机飞信相比,微信获取好友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不仅可通过手机通信录添加好友,还可以采用QQ好友、二维码扫描、摇一摇、千米好友等特有的方式添加好友,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微信是目前最省流量的手机通信软件,且用户使用微信的费力程度和成本很低。在通信场域中,文字、图片、视频、语音都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其中语音的传递速度最快也最便捷。就基本的通信功能而言,飞信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和声音的方式实现,而微信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实时对讲和视频聊天,且可进行多人语音聊天,具有明显的优势。用户获取微信软件方式简便,只需下载安装到手机,添加好友后在联网的情况下就能使用,用户使用的费力程度低决定其受到青睐。
2.微信成为依靠低成本高性能,使用户获得丰富回报的代表。在思考个体的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即什么在推动个体的行为时,布尔迪厄既反对把人的行为仅仅看做是对外在因素的直接反映,又不认为是内在因素的简单结果。个体的行为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场域内文化、权力、结构、功能的反映。微信受到用户青睐,是通信场域内技术为主导的外部环境和用户需求丰富多样的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微信吸引用户的原因不仅体现在使用微信的费力程度低,还在于其个性化功能丰富,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获得的回报高。在个性化功能方面,手机飞信有定时短信、群发祝福、选择登录状态等,而微信的功能更加丰富独特,在通信场域中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实时对讲”使用户之间实现几乎同步的语音交流,“摇一摇”和“附近的人”为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满足了数字化生存时代个体越来越孤独,渴望与人交流的需求;“二维码扫描”既为添加好友提供方便,又可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新闻、加入公众账号。此外,“二维码扫描”为商家通过微信实现营销提供了手段,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
3.微信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般而言,惯习和场域主要有两种作用关系。一方面,两者存在制约关系,场域对惯习的形成起塑造作用,惯习变成某个场域内固有的属性在客体上的反映;另一方面,两者又有一种认知构建的关系。惯习有助于使场域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3]通信场域中,微信以语音即时传递为主导的信息沟通方式,改变了用户原有的依靠短信和语音通话的人际交流习惯,形塑了一种新的讯息接收和传递惯习。反过来,微信通过对用户通信行为的改变形成自身的微信文化,通信功能之外的多样的其他功能服务,也使微信成为具有媒介特征的承载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信息的意义丰富的世界。手机飞信依靠中国移动的平台,除信息即时送达方面具有令其他通信软件羡慕的优势外,在其他功能服务方面并没有微信的优势。微信创造了一种可24小时随时随地地通信交流和分享的生活方式。微信通过人性化的功能服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打破了陌生人的边界,使孤独的个体实现交流和沟通,创造了一个“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微信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交互设计理念,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二维码扫描”还实现了在现实社会进行消费的功能,带来一种强调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全新生活方式。
按照施拉姆的选择媒介的概率公式和布尔迪厄实践的结构理论的观点,微信拥有强大的用户群,进而在通信场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由媒介发展规律决定的。微信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提供更加完善的功能服务,以吸引更多用户。基于Android平台的微信从2011年1月推出至2013年2月,已有18个版本。微信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的做法使其对通信场域的其他竞争者造成威胁,带来整个场域的震荡。
二、博弈的实质是对通信场域内资本的争夺
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4]微信的发展壮大给传统电信行业带来压力,导致三大电信运营商与腾讯的博弈。博弈表面上是因为微信占用过多信令,可能产生“信令风暴”,导致网络不稳定。当网络收到的终端信令请求超过网络各项信令资源的处理能力时,就会引发网络拥堵产生雪崩效应,从而导致网络不能使用。然而,这种博弈其实是通信场域内竞争的一种表现方式,其目的是试图在该场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可能对通信场域产生结构性的影响,而结构性的影响支配着竞争,竞争又导致了迫切性,致使各企业进行服务的拓展和新业务的开发,以达到对通信场域内资本的垄断。腾讯与三大运营商的博弈实质上是对通信场域内资本的争夺。资本经常成为某种支配场域的权力,被赋予了某种支配通信场内服务的形式和质量的权力,并被赋予了某种支配通信场域日常运作的规则以及通过经营获取的利润,因此,对通信场域内各种形式的资本的占有量可以改变此一场域的结构。
就通信场域内资本的占有和分配而言,微信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通信业务所拥有的资本类型有很大差异。腾讯的微信在用户资本和技术资本方面占有优势地位;电信运营商,尤其是中国移动,在网络硬件平台和政治资本方面拥有垄断地位。此外,资本的类型和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由竞争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资本类型之间可以进行转化。微信的用户群资源和技术资本优势通过开发利用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硬件平台,通过对软件接入和运行权力的垄断为其谋求利益最大化,政治资本为其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政策支持。
微信的用户资本是其迅速扩张的决定性力量。用户是软件生存的核心力量,缺少用户青睐的软件最终只有被淘汰。腾讯公司推出的社交类软件基于其QQ产品聚积的庞大用户群,这为腾讯产品提供了广阔的推广平台,微信也不例外。虽然腾讯总裁刘炽平称“从整个社交平台来说,微信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吸引那些传统上不使用QQ的人”。腾讯想通过微信和QQ吸引不同的用户群,从而形成其整个社交网络的平台,但微信推出之初可使用QQ号和QQ邮箱登录的方式,促使其用户迅速壮大,两个应用平台的用户群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是不争的事实。
用户资本不仅维持通信软件的生存,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创造了一种用户文化,实现了用户的身份构建。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存于世,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5]微信的用户在满足其通信需求的同时,通过使用微信众多其他的服务功能创造出一种微信文化,反过来用户形成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陌生感的独特文化,构成了微信的品牌,提供在通信场域持续发展的力量。文化来源于日常生活,是集体行为的反映,认同性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完成其社会角色构建所需的。微信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结构复杂化的背景下,为用户提供了身份构建的平台,为用户寻求认同性提供了多样化丰富的材料。以微信的“公众账号”为例,从2012年11月推出,成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形成交流圈的地方,公众平台向“粉丝”推送包括新闻资讯、最新活动、交流话题等信息。在微信公众账号大全的网站上收集并分类了明星、红人、时尚、运动、影音等18类公众账号,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喜欢的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在通信场域中的类交流,将单独的个体联合起来,用户通过关注某个公众账号实现个体身份和认同性的构建,融入社会交流的集体氛围,找到归属感。
用户资本是微信在通信场域争夺的核心,技术资本则是实现其他资本争夺的基础和保障。腾讯公司在软件方面的技术优势是三大电信运营商无法比拟的,技术催生的即时通信类软件对传统电信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在信息化时代,通信场域的争夺也是技术的竞争,每一次通信方式的革新都调用了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的进步推动交流方式的革新。微信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对软件进行更新,从而降低流量消耗、提高信息传送速度,为用户提供几乎无延时的沟通交流体验。腾讯公司通过拥有微信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方式,得以在通信场域内保持技术优势和技术垄断,从而服务于对场域内其他资本的争夺。
与微信相比,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则掌握着网络运营平台的垄断资本。任何软件的运营都要以硬件为平台。在通信场域中,实现人际通信交流的网络是由运营商搭建的,因此运营商拥有是否让软件在其平台运行的决定权。微信的发展对数据网络的载体语音网络构成巨大威胁,有替代掉语音业务的可能性。运营商不仅现实利益受损,且使通信场域未来的发展充满紧迫感。运营商通过对通信场内硬件资本的占有形成制衡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的权力,这种垄断资本也是运营商与腾讯进行博弈,迫使微信进行商业开发从而分享利润的前提。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平台资本和政治资本保障了其在传统电信行业的通信场域中占据统治地位。虽然面临以用户和技术为两大资本的微信强有力的竞争,电信运营商仍可凭借其垄断资本实现通信场域内其他资本的争夺。
虽然通信场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但并不是各方决斗的战场,通信场更像一个持续作战的地方,微信的进入给运营商带来危机感,从而促使新的竞争手段的出现,在场域资本争夺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结构性平衡。通信场域正是在这种资本争夺的过程中进行革新,在新的力量的促动下,保持发展的活力。
三、通信场域未来的走向
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6]微信为通信场域带来一种新的沟通交流方式,产生爆炸性影响,但微信的“成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通信场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微信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代表了适应移动互联网而生的新的通信形式,且为通信场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技术的发展对通信场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技术的更新换代降低交流的成本。在通信场域中,随着先进技术的使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成本越来越低,软件更新周期的缩短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化的服务。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是通信场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如果传统电信行业的运营商不与时俱进,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自身革新,那么它在通信场域的统治地位将不复存在。通信场域未来的竞争是以技术资本为支撑的对用户资本的争夺。
通信场域内交流方式的变化,将使人与人之间的“黏性”增强。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在《互联网如何改变了我们: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提出“湿世界”的概念。他认为,未来的世界是湿的,这里的“湿”指借助社会性软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变成了黏性。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借助社会性软件来完成,以微信为代表的新的交流工具,还强化了群体交流和群体行动。微信更像为个体提供了“再部落化”的手段,孤独的个体通过这一平台寻找属于自己的“部落”,这种不以现实距离的远近衡量的群体集中方式形成以共同价值观和爱好为纽带的更加稳定的群体文化。
微信提供了通信场域内自媒体发展的一种模式。传统的通信场域是提供短信、语言通话服务为主导的人际交流场所,微信不仅依靠基本的文字、语音和图片传输满足了用户的人际沟通需求,且依靠多样化的功能服务实现个人与群体、群体间的交流,拓宽了通信场的边界,体现出融合媒介的特性。微信通过“公众账号”和“朋友圈”的功能,创造了类似于微博的自媒体传播方式,用户可建立自己喜欢的公众平台,进行内容的生产和传播;用户还可通过“朋友圈”与好友分享信息,实现传者和受者角色的转换。
总之,微信以其不可阻挡的发展速度在通信场域造成广泛影响,微信威胁论是电信运营商统治地位面临威胁的真实写照。微信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了通信场域内用户的人际交流方式和使用习惯,还构建了一个以文化为纽带的群体社区,更重要的是预示了通信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