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开[1]2002年在《区域产业投资结构优化与河北省实证分析》文中提出产业投资结构优化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同时也会影响区域国民经济的运行效果。 本论文在查阅和整理大量国内外有关产业投资结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的产业投资结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投资结构的原则和制约因素;其次,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整体经济、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论证分析;第叁,建立了区域产业投资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主成份分析法和相对势法对河北省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排序进行了研究,然后,在充分利用现有数据的前提下对第叁产业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并对第叁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第四,借鉴了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一些理论的思想方法,建立了区域产业连续投资分配比例模型;最后,根据河北省情,结合中国进入WTO的过渡期市场环境,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达到实现河北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目的。 本论文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及创新点:1.以数量解析和定量分析为主,以定性分析和理论阐述为辅,论证过程及结果明确;2.建立了区域产业投资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叁种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对比论证分析;3.提出了产业连续投资的概念,建立了投资分配比例模型。
宋科进[2]2005年在《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历史表明,在众多经济结构中,产业投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投资结构的扭曲会导致其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合理,因此,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如何通过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和整理大量国内外有关产业投资结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的产业投资结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首先提出了产业投资结构的决定因素和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原则;第二,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福建省产业结构和产业投资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第叁,根据投入产出技术矩阵决定产业结构的思想,计算出近些年全省合理产业结构和实际产业结构的偏离情况,使得全省产业投资结构能够针对当前产业结构的偏离情况而相应地做出适当调整,从而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后,为取得福建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进步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构建了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对势法对福建省产业部门的投资排序进行了研究,再根据各个产业部门的排序先后位置和自身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投资政策建议,以达到实现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对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博[3]2006年在《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合理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结构,良好的投资效益,对于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效益和政府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保持适度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平,保证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当前河北省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调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以合理调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跟踪评价体系为目标,吸收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宏观管理相关理论,并融入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协整分析、神经网络、数据包络等实证方法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涵盖社会效益分析的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在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投资运行机制的思路,并构建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体系。本文在理论上力求丰富固定资产的研究方向和视野,实践上也期望对于指导河北省乃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现状,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在此基础上,经过总结归纳得出当前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指明方向。 本论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投资规模平衡理论、投资结构优化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遵循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关经济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讨论了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储蓄与消费的关系,在总结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演进规律后,对河北省“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进行了预测,同时提出了河北省工业产业投资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本文在对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完善投资运行机制的主要构想,在对建立投资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固定资产投资监控与评价体系,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管理提供可靠保障。 论文的基本结论: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加,但波动较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第叁产业投资比重偏低,投资效益总体较低,尤其是社会效益较差:2、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及储蓄总量关系密切,河北省的经济增长是属于投资拉动型,而同时经济增长又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提供了有力保障,不断增加的储蓄额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奠定了基础;3、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机制存在着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投资立法工作滞后,政府投资管理不规范缺乏民主与监督等问题,应该从多元化投资主体体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激励与约束机制、发展和完善河北省的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入手改进河北省固定资产运行机制:4、加强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监控和跟踪评价,是政府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
张燕冰, 卞家宏, 张永开[4]2002年在《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及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区域要使自己的经济协调发展 ,就必须走集约化的道路。这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 ,而合理的产业结构需要合理的投资结构去实现。本文根据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的关系 ,运用灰色理论的方法 ,首先 ,构造数学模型 ,提出了对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协调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其次 ,构造数学模型 ,提出对区域投资结构的与产业结构关联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然后 ,结合以上两个分析对未来投资结构提出合理性建议。最后 ,以河北省实际情况为例 ,对上述研究进行实证分析。
杜瑞兵[5]2013年在《河北省产业投资效率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区经济的逐步开放,产业投资效率较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投资效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显得更加重要。河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投资,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以至形成了今天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河北省产业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统计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站在产业结构的层面上,对河北省产业投资效率及结构优化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地综述,明确了相关的理论及概念;其次对河北省产业投资及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对比分析,并运用固定资产投资效应模型及边际资本产出比率(ICOR)研究了产业投资效率的概况;第叁,利用误差修正模型(ECM)研究叁次产业及工业的投资效率,同时对叁次产业之间的配置效率及第二、叁产业内部行业的投资效率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基于产业投资结构的角度发现河北省产业投资效率及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四,利用最小二乘法及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投资来源结构与投资主体结构的角度对河北省宏观投资效率及产业投资效率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河北省产业投资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提高河北省产业投资效率及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杜宗正[6]2011年在《优化河北省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研究》文中认为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中也一直发挥着显着作用。对河北省的投资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河北省在投资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河北省投资的优化乃至河北省经济结构的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投资问题的研究上,投资结构与投资效益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投资结构不仅引导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还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结构调控一直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投资效益则不仅是投资质量的最终评价,也是反映着投资结构的合理程度,对投资结构的调整具有指向作用。投资结构与投资效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投资结构决定投资效益,投资效益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两者相互影响、密切联系。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河北省投资结构与投资效益分析、河北省投资结构对投资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河北省投资结构对投资效益发挥的限制因素分析以及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的对策建议四大内容。本文先对河北省投资的主体结构、资金来源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大中小项目结构、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河北省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且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河北省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考察河北省投资结构与投资效益的关系本文还从实证角度运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投资结构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以上的相关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认为河北省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有第二、叁产业投资的优先次序不合理、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偏低、城乡投资结构不合理、大型项目投资规模偏少、大型项目投资规模偏少,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投资效益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河北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提供思路与建议。
刘全智[7]2015年在《河北省产业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河北省正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相迭加的特殊阶段,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将更加突出,特别是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问题,表现为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地发展压力。为此,加快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和优化,对我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课题。经济增长包括经济增长数量和经济增长质量两个方面。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大部分都偏向于经济增长数量的研究,即GDP的增加,忽视了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近几年来,伴随着资源浪费严重、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暴露,人们逐渐不再单单关心GDP是否增长,也开始重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但是,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从产业投资结构角度探讨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问题,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构建VAR模型分析研究河北省产业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得到河北省产业投资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低下,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具有正反两种效应。最后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协调好产业投资结构和经济增长质量关系、优化各产业的内部投资结构、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四方面提出了优化河北省产业投资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建议。
马海锋[8]2010年在《江苏省产业投资结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过后,整个世界将更多的目光从经济总量增长转向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于中国来说,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问题更是让人们意识到国内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很大程度上,产业投资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动态,而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最大,因此产业投资结构作为投资结构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的产业投资结构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为江苏省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在回顾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产业投资结构的总体状况:先分别从产业投资总体规模、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叁次产业投资结构叁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产业投资规模逐年上升,投资主体以民间投资为主,叁次产业投资结构符合一般规律,与其它省份相比还有差距。之后运用计量方法进行产业投资效益的分析,证实了产业投资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且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最大。接着进一步分析了江苏省叁次产业内部投资结构,其中对第一产业投资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仍占据重要的投资比重。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和因素分析法,分别分析了第二、叁次产业内部各行业的现状和问题,其中工业部门里除纺织业之外的传统支柱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具有产业优势,相比较于高科技行业来说,个别传统行业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较低;第叁产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特征正在逐步改变,投资效率正逐步体现。最后进行江苏省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研究,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的产业发展做出评价,结果指出在产业总体发展、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竞争优势方面,江苏省的总体水平都要高于全国水平,但这种优势不是很大,而且各个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第一、二、叁产业提出具体的优化调整建议:确保第一产业投资比重适度增加,同时注重加大对第一产业的科技投入;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的投资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有效地增加第叁产业的投资,同时正确选择第叁产业内部的投资方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牟陶[9]2006年在《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增长历史表明,在众多经济结构中,产业投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投资结构的扭曲会导致其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合理,因此,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分析和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如何通过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和整理大量国内外有关产业投资结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的产业投资结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首先分析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总体状况:从叁大产业的投资结构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并运用因素分析法,着重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投资总额及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一步进行重庆市叁大产业内部投资结构的分析:主要采用对比分析和灰色理论的方法,分析研究重庆市第二、叁产业内部投资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将重庆市整个国民经济和工业主要行业,分别建立了相对应的产业投资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分叁大类指标。运用相对势法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到重庆市在未来几年内的产业投资排序。最后,根据各个产业部门的排序先后位置和自身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投资结构优化建议。最后研究分析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政策建议:要真正实现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需要通过相应的产业投资政策来实现。 本文的研究对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促进重庆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邓永波[10]2017年在《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约我国地区协调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我国“八五”规划初期,国家就开始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九五”规划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作为我国第九个五年乃至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2015年的“十叁五”规划纲要建议指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从“经济带”到“经济轴带”,意味着这个五年我国将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培育若干新的增长极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培育广阔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区人均收入的差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有所缩小,省际人均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也分别有所降低。然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例如,京津冀地区户籍、社保、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制度性缺陷限制了劳动力要素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此外,区域倾斜性优惠政策名目繁多,使得区域政策存在碎片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价格信号机制,导致市场难以真正按照效率最优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叁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首都北京,集中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导致了“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趋拥堵,空气污染严重,房价持续上涨,社会管理困难,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严重过度开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我国东部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另外,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系统结构不平衡,北京和天津两极太过“肥胖”,周边中小城市太过单薄,区域发展差距悬殊,特别是河北与北京和天津的发展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统筹,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进北京、天津与河北叁省市整体协调发展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日益突出的矛盾,应对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等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新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出更大贡献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探索改革路径、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与京津冀要素流动面临显性和隐性壁垒、区域发展缺乏统筹协调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最为困难。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的基础上,以区域优势互补的原则为指导,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北京、天津、河北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空间统筹规划和资源要素合理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起点,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机制,为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③本文的研究是在总结国内外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实践、梳理与评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探索地区间由不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路径、方式与机制。一方面为京津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对重大战略性与关键性问题的破解提供一些可行的理论思路;另一方面根据分析思路提出一些有针对性与借鉴意义的政策与建议。其主要意义与价值在于,一是有助于寻求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二是有助于总结与提炼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诸多实践;叁是有助于推进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理论创新;四是有助于在分析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本论文研究对地区间产业分布的考察确定了两种维度,即基于产业空间集聚与分散的地区间密度差异维度,和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度量的分工结构维度。为了完整地把握这两个维度对地区间产业分布演变的影响,我们把这两个维度交互作用组成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专业化与集聚化同时上升的专业化集聚;第二种类型是专业化与集聚化都下降的多样化分散;第叁种类型是专业化上升而集聚化下降的专业化分散;第四种类型是专业化下降而集聚化上升的多样化集聚。这四种类型构成我们理解国际经验与观察京津冀实践的基本框架。在这四种类型中,每一种类型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变动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表面上看,库兹涅茨的收入不平等与发展的倒“U”型模型和威廉姆森的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的倒“U”型模型是相关的,本论文的研究也表明,地区间产业分布不均匀与收入差距不平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随着地区间产业分布的均衡化,地区间收入差距也由扩大向收缩转变。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与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的实践,本论文把运输成本与体制政策作为解释京津冀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的两个基本因素。新经济地理学主要运用运输成本这个因素解释地区产业分布的变化,这并不完全适用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分布与分工变化的解释,单纯运用体制与政策因素也不能很好地解释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的变化,这两种因素中的任意一种变化都会对地区间的产业分布与分工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将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考察,运输成本是基础性的,体制与政策是导向性的。通过这种组合分析,可以解释京津冀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路径的不同之处。例如,虽然近年来地区间的运输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逻辑,产业的地区分布应是趋于不均匀的,但是,分权竞争体制下制造业在各地遍地开花,重复建设比比皆是,导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严重。在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市场一体化政策的逐步推进下,以追求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收益的资源跨地区流动才大量发生,这将促进京津冀地区向专业化扩散阶段发展。论文在前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京津冀地区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的演变,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的演变,以及京津冀区域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中还包含了京津冀地区相对人均生产总值与产业相似系数的变化关系,京津冀地区相对人均生产总值、相对平均工资和产业相似系数的变化关系等。其次是对京津冀产业分工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后,京津冀地区产业均衡发展加快,区域间产业分工程度有所提高,区域间收入差距也在下降,出现了专业化扩散的特征,其中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改善引起的运输成本下降和政府间协调合作推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这部分就对这两方面的推动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再次是对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前述基本模型,总结了京津冀以及京津冀地区内部各省市工业和制造业集聚和扩散所处的阶段,分析了发展趋势。同时结合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论文的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初步印证了我们关于产业集聚、分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论假说,即专业化水平和地区收入差距缩小是可以同时实现的。结合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阶段和国家关于京津冀地区发展总体战略,因地制宜地给出相应政策建议。本论文对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地区间产业分布与收入差距是相互对应的。地区间产业分布经历了从专业化集聚到多样化扩散,再到专业化扩散的波浪型过程。而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则呈现出一个库兹涅茨所概括的倒“U”型模式。这个过程是通过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实现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实现的,流动促进了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缩小,也促进了地区间分工的深化。其次,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具有阶段性特征。根据分类,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正在由多样化扩散进入专业化扩散的阶段转变。由于工业化发展机制从行政调拨资源转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市场配置又是以承认地区间资源禀赋以及国际市场的区位差异为前提的,这就导致了京津冀地区发展机会各不相同,京津冀地区区域内部专业化阶段也各具特征。最后,体制与政策因素对京津冀地区在阶段性发展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运输成本和体制与政策两个因素推动了地区间产业结构分布的变化。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了运输成本对产业分布变化的影响,但京津冀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运输成本明显下降,但是,地区性的产业集聚不仅没有显着地发生,却出现了多样化扩散现象。这种扩散不是资源流动的结果,而是各地方政府在本地区大力投资的结果。因此,维护统一市场、推进要素流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就成为了加速进入专业化扩散阶段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区域产业投资结构优化与河北省实证分析[D]. 张永开. 河北工业大学. 2002
[2]. 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D]. 宋科进. 福州大学. 2005
[3]. 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分析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 李博. 河北工业大学. 2006
[4]. 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及实证分析[J]. 张燕冰, 卞家宏, 张永开. 河北工业科技. 2002
[5]. 河北省产业投资效率及结构优化研究[D]. 杜瑞兵. 河北科技大学. 2013
[6]. 优化河北省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研究[D]. 杜宗正. 河北大学. 2011
[7]. 河北省产业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D]. 刘全智. 河北大学. 2015
[8]. 江苏省产业投资结构实证研究[D]. 马海锋. 南京财经大学. 2010
[9]. 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 牟陶. 重庆大学. 2006
[10]. 京津冀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邓永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7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投资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京津冀一体化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