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市场格局变化探索发行“中盘”运作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盘论文,运作模式论文,格局论文,图书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发行的“中盘”问题,曾一度成为书业界的热门话题。图书中盘(代理)公司的桥梁功能,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被供应商和销售商所认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和物流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发行“中盘”依然比较稚嫩,真正有实力有能力占据一方市场的较大份额,运行管理规范有序高效的中盘还较为罕见。在我国加入WTO在即,发行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的新世纪,我认为有必要对发行“中盘”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利于更好更快地推进和完善“中盘”。
“入世”首先是放开图书零售市场,其次是放开批发市场。外资进来了,比我们先进的管理理念进来了,比我们规范有效的运营模式进来了,现有的市场格局必将受到冲击,可能会出现以下变化:
1.分销渠道重排座次。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新华书店主渠道的说法恐怕不再存在,也就是无所谓主渠道二渠道的说法了。新华书店的网络优势、地理优势、物业优势等等是几十年经营所积累下的传统家底,人家看中的也就是这些优势,他可能会通过合资、合股等形式来与你结拜“兄弟”(甚至可能并购你来做你的“老子”),当然你可以不认这个把兄弟,那么他就会跟你比拼,最后谁是哥哥就很难说。所以,如果新华书店不能尽快把传统优势充分发挥、挖掘,成为强势,则难做老大无疑。
2.图书流向及分销形式多样化。不管入世后的外资以多大规模什么形式进入我国发行界,对于出版社(供应商)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市场机会,拓展了发行网点,从而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市场覆盖率。也不管我国何时入世,网上图书交易虽然目前还很少,但毕竟又是一种新的图书流动方式,将来肯定会增多。通过数字化生活,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更密了,邮购、直销等传统方式的销量会进一步加大。连锁经营和读者俱乐部形式目前国内公司尚鲜有成功的例子,但在国外有的已经成功地经营了几十年,一旦这些成功的模式进入大陆,那又是一道新的风景。事实上,上海贝塔斯曼的运行已令业内刮目。另外,全新的直销方式如《北京青年报》“小红帽”报刊配送队伍携带着图书彩页广告已经走入了北京的家家户户,并承诺24小时内送书到家,因为该报是日报,天天要送,这样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最头疼的物流问题。
3.区域性或专业性的代理发行将发挥更大功能。“代理”或者说“中盘”也在发行界讨论了几年了。有的出版社也尝试过或正在尝试某一方代理,民营渠道也不乏跃跃欲试者。新华书店系统早就先行一步了,省级店批销中心就是区域性代理发行的很好例子。批发权放开后,外资进入批发领域,对现有的批销中心模式和其他代理模式肯定造成冲击,一级批发二级批发这种行政审批将被完全打破(实际上现在已名存实亡了),各地批发市场中的摊点经营如果严格守法将难以为继。专业性发行代理公司将应运而生,一种可能是某一门类或某些门类的专业图书代理,一种可能是某些专业相近的出版社(供应商)的发行代理。专业代理可以与区域代理相结合,也可以独立运作开拓整个国内市场。其时,真正意义上的“中盘”就形成了。
4.具有各方吸引力的网上信息平台将出现。区域代理或专业代理公司与现时的新华书店各发行所或批销中心肯定不同,总店的社目、科目、标目业将被网上信息平台所取代。图书网站何其多,初始时的激情马上被运作后的迷茫所掩盖。网站很难做中盘,它的优势就是信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广罗出版社的已出和即出图书信息,才是网站的最后出路。当出版社、销货店、读者、用户都离不开这一信息平台之时,就是你赚钱之日,关键看谁能坚持到底。
5.人才交流频繁化。外资进入中国图书市场,必然像其他行业一样迅速地本土化,主要就是搜罗各方人才。人才流动当然是正常的,外资公司的高薪诱惑和施展机会是现有管理机制下的也是被人间烟火熏出来的人们所难以抗拒的。现在坐而论道的人物都是代表出版社或发行部的,到那时,可能论剑操刀的还是这些年轻的发行部主任或优秀的业务经理,但他们的屁股坐在哪里就不得而知了。
分销渠道多样化、代理发行多功能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等市场格局的改变,对出版社自办发行的涤荡也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社办发行部的公司化,即由现在的只承担本出版社图书发行任务的纯职能部门走向以发行本社出版物为主要业务内容并由本社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点,个别出版社已经开始实施了。
2.一些出版社的发行部门将被取消。规模小实力差的出版社发行部目前的工作用“艰难困苦”四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本身,社里就没有多少好卖的书,它同样要与别的发行部一样去建立一套市场网点,一样推销,一样催款。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势利眼根本就不把你放在眼皮底下,于是煞费苦心,频频献媚,还不知是否奏效,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出版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业(办公、库房、车辆等)、资金等组建了发行部,其经营成本仔细算来是挺大的,但收益甚小,于是卖书号不绝,高明一点的开发一些本地用书或系统用书,真正走市场的书很少,发行部就更是闲得发苦了。这样的情况下,维持发行部已变得没有多大必要了,而有限的几本走市场的图书只要交给上述发行有限公司或代理公司就可以了。这些出版社要做的就是集中优势力量开发选题,把书编好出好。
3.发行公司在区域管理的基础上会加入专业发行的因素。目前各社的发行部大多采用业务区域划分的管理办法,这样市场细化、责任明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发行部的公司化改革,在业务扩展上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兼并一些其他出版社的发行业务,二是兼并一些专业相近的出版社的发行业务。这样,它的业务范围必然扩大,图书品种和门类必然扩充,如果完全按照现有的业务区域划分来开拓市场的话,哪怕再优秀的业务经理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尽管你可以把业务区划得更小。所以,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加进专业分工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不赞成按专业(即图书门类属性)分割发行业务的做法,当然如果是专业出版社或专业代理公司就另当别论了。
4.图书发行运作流程专门化。现在的大部分发行部都是宣传广告、发行、储运一把抓,这样当然便于工作流程的协调,但内耗问题也是存在的。发行公司的运作模式可能会更加专门化,它会组建一个市场部来进行产品的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和市场调研,发行部所承担的主要工作是拓展网点、开票制单、对账查核、催款回款等,而把储运方面的烦琐工作交给专门的物流公司来做,当然也可以组建自己的物流部。
以上粗略地分析了图书销售和自办发行两方面格局的发展趋势,从这些市场格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发行中间代理战略的实施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并对照海外的一些图书发行模式,可以看出未来发行“中盘”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专业性代理公司,即以图书类别或目标市场为定位标准,把相同或相近的图书类别或相近的目标市场的图书作为经营的主要业务对象。
二、区域性代理公司,立足本地,进行区域性辐射。
三、兼有以上两者的代理公司,即区域性的专业代理。
四、社办发行公司,由出版社控股,从出版社发行部脱胎而出。
五、网上信息中盘,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为经营方式,通过服务赚取利润。
六、电子商务发行中盘,信息与商务相结合。
七、大型物流专业公司,提供物流仓储和运输服务。
八、书业营销专业公司,提供营销思路、策划方案、市场信息乃至选题报告等等书业营销服务。
我们还可看到,不管是何种运行模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经营方式的革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我们期望通过进一步的探讨,明确未来“中盘”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探讨,呼吁强有力的“中盘”能够更多更快地涌现,来提升整个书业的运作水平和运营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