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核磁共振用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杨林

(四川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四川 资阳 641300)

【摘要】目的:分析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298例患者均给予CT及MRI扫描,对两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298例患者中,MIR共检出381个病灶,CT共检出158个病灶,MRI检出的病灶明显比CT多,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信号表现方面有较大差异。结论:在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核磁共振检查准确率较CT高,能够更加明显的反应病灶个数、大小、形态等具体情况,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CT;核磁共振;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5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in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diagnosis of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Choose 2015 3 months to March 2016 in our hospital to receive treatment for cerebral lacunar infarction patients 298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298 patients were given CT and MRI scanning, of two groups of lesions detected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298 patients Mir were detected 381 lesion and CT were detected by 158 lesions. MRI detected lesions than CT,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nd two kinds of inspection methods in signal is Quite different.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diagnosis of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ccurac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can be more obvious response to the lesion number, size and morphology of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with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CT; MRI; Diagnosis

在临床上,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由脑部深穿支动脉闭塞导致脑缺血性软化所致,有豌豆、栗粒大小的腔隙形成[1]。此病的诱发因素大多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般不会有明显症状存在,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但如果不及时确诊并早期施予干预,病情极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于该疾病,早期对病灶进行确定较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在该疾病的诊断中,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为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点,但MRI的检查准确率相对较高。为了进一步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实施CT与MRI检查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将我院接收治疗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以上两种方法对其进行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阳性检出率,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这一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98例,男女比例是162:136,年纪在45至78岁之间,平均(62±5.3)岁。所选患者均在相关临床检查下被明确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在颅脑MRI及DWI检查中可见明显病灶,已将大面积脑梗死、合并研究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精神障碍、恶性肿瘤等患者排除在外,研究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另外,入选到本次研究中的患者是第一次发病,以前没有患过神经系统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轻度偏瘫等症状存在,部分患者有肢体力量下降的的症状出现。

1.2 检查方法

298例患者均给予CT及MRI检查,两种检查之间需间隔两天。(1)CT检查方法,CT扫描所用仪器为SOMA-TOM EMOTION 16成像系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调整患者姿势为仰卧位,头部先进入,使患眦耳线与扫描线平行,对患者颅顶至枕骨大孔范围内进行扫描,发现病灶后,实施薄层或者局部放大扫描,扫描过程中,调整球管电压为120KV,电流为380mAs,层厚为1mm,并保证1.375:1的螺旋比例。(2)MRI检查方法,所用仪器为飞利浦Achieva1.5T MR诊断仪,应用8圈头线圈,对颅脑进行常规扫描,将扫描序列设置为AX T1WI、T2WI、T2 FLAIR、DWI,扫描层厚与层间隔均为6mm,对18个层面进行扫描。

检查完成后,将检查结果交给2名以上主治医生共同辨认诊断,对病灶数量、大小、形态等进行观察与分析。

1.3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处理软件版本为SPSS20.0,本次研究,以(x-±s)代表相关计量资料;同时以“例数/百分比,(n/%)”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在客观比对两组观察指标的基础上,如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特征,(P<0.05)。

2.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病灶检出情况

298例患者中,CT扫描发现158处病灶,MRI检查发现381处病灶,MRI检出的病灶个数明显比CT多,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

2.2 CT与MRI主要表现

两种检查方法均可见斑点状、小圆点、长圆形病变形态,影像可见病灶大多边缘不清晰,未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在密度信号方面,两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在CT检查中,腔隙性脑梗塞病灶信号呈低密度分布,在MRI检查中,可见等长或者稍长的T1信号与长T2信号、较高的T2FLAR与DWI序列信号。

3.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发病比较快,病情紧急,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有较大威胁,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接收到患者后,往往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治疗需要以准确的诊断为依据。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后,一般不会有大体积的病灶出现,病灶径线通常在20mm以下,大多由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在缺血、缺氧的影响下,脑细胞的代谢会受到影响,对钠钾离子泵与ATP酶的功能造成阻碍,使病灶中钠离子的浓度增高,进而致使病灶处的脑细胞出现毒性水肿现象[2]。在对该疾病进行检查与诊断时,发行缺血区水肿组织即可将其判定成病灶细胞。当前,临床上主要应用CT与MRI对此疾病进行诊断,当脑组织灌注比正常临界值低时,缺氧、缺血会导致细胞代谢出现紊乱,使细胞内的环境发生改变,钠离子渗透到细胞中,增高细胞中的渗透压,进而使患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

在CT检查中,缺陷区水肿组织有明显的低密度图像出现,但早期,CT检查难以发现病灶,检出率不够理想,这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及实践的证明,CT通常要在梗塞24小时后才能获得清晰的病灶的图像[3]。而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进行MRI检查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与对比度,能够明确将脑组织中灰质与白质的区别显示出来,能够清晰显示出CT难以检出的水肿,也能够显示出间质水肿变化与毒性水肿。MRI中的DWI在腔隙性脑梗塞发病2小时左右就能够通过对水分子运动的检查来判断病情。正常情况下,脑部自由水运动方式与布朗运动接近,DWI序列扫描可见低信号,当腔隙性脑梗塞发生后,脑组织细胞中会有毒性水肿出现,对水分子的运动造成影响,改变其运动方式,在DWI扫描下可见高信号。在进行扫描时,核磁共振的分辨率、对比度更高,能够将组织中的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差别显示出来,将CT难以检出的水肿清晰显示出来。此外,应用CT与核磁共振对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实施诊断时,主要的依据是缺血的大脑去水肿情况,如果大脑组织的局部灌注没有临界值高,致使缺氧出现,就会使脑新报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对脑细胞中的环境造成改变。如果机体对ATP的合成减少,乳酸增多,细胞膜钠钾泵功能就会有衰竭症状出现,使细胞外面的钠离子发生内渗,使钠离子的浓度增高,从而致使细胞出现中毒性水肿。如果脑缺血的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就会对血脑的屏障造成破坏,导致血管中的蛋白质与水渗入到梗塞区,进而致使继发性细胞外血管性水肿出现。应用CT进行检查时,CT对水的敏感性不高,通常只有在缺血出现24小时后才能够将病灶显示出来,而核磁共振的缺血发生2小时后就可以清晰显示出细胞性脑水肿具体情况。

可见,在腔隙性脑梗塞检查中,MRI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要比CT优越,能够将病灶、病变具体情况清晰显示出来,这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很大相似性。本次研究中,298例患者都接受了CT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298例患者中,MIR共检出381个病灶,CT共检出158个病灶,MRI检出的病灶明显比CT多,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接收到疑似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后,临床上应该积极给予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以提高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准确率,使患者尽早得到准确治疗,进而对患者预后进行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贾玉.腔隙性脑梗塞50例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3):17-17.

[2]黄成富.腔隙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11(7):38-39.

[3]闫玉昌,蒋涛,潘振宇,等.CT薄层重建与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2015,37(11):1690-1692.

论文作者:杨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CT和核磁共振用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杨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