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璐:我的家乡情与中国梦
文/干璐
Gan Lu: My Hometown Sentiments and the Chinese Dream
干璐,重庆人。2014年在德国留学攻读环境保护工程专业硕士,3年后回国进入环保行业工作。
干璐(左)在德国参加2017路德维希堡马拉松。
2014年10月的一个夜晚,大学本科毕业的我从重庆江北机场出发,踏上了去往德国攻读硕士的留学旅程。飞机起飞后,坐在窗边的我看着地面上的灯光星星点点,心中百感交集。我不禁想,逐渐远离的家乡,待我归来时,将会是什么模样……
留学之初:重庆美食是我与家乡情感的联结
刚到德国的时候,妈妈担心我饮食上不习惯,为我准备了自制咸菜和火锅底料,还教会我制作家乡菜。然而,在德国待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德国的中餐馆还真不少,这其中,渝菜、川菜尤为出名。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家饭店叫“重庆滋味”,对于我而言,这家中餐厅便是我与家乡情感的联结。重庆菜,无论是主料、辅料还是调味料,辣椒都是宠儿。鲜红的辣椒,给重庆菜和重庆人烙上了鲜明的印记。“重庆滋味”的老板娘是位性格鲜明的重庆人,如红火的辣椒一样,开朗热烈,直爽果断。那时候恰逢《舌尖上的中国》十分受欢迎,店内多台电视屏幕都在滚动放映。除了每周会去“解馋”的中国留学生外,大多数客人还是德国人。老板娘和店员每次上菜时,总会跟德国人介绍重庆的美食文化,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和德国朋友去餐厅吃饭,电视屏幕上播放着《鸟瞰新重庆》,让我倍感亲切和激动。这部不同时期航拍的城市系列纪录片,见证了重庆直辖后的日新月异。老板娘说,她早年向外国朋友展示这部纪录片,他们都十分惊讶中国有这么一个城市发展如此之快。后来,很多外国朋友因此来到中国,到重庆、四川、西安、北京、上海……他们对厚重广博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看到这些开在国外的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不仅给海外游子提供了一份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寄托,更是一座桥梁,展示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用中华美食打开了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窗口。
中国影响力 海外游子深有体会
学习两年后,我进入一家德国企业实习,不仅深入了解了德国人在工业上的严谨认真,学习了企业在管理上的细致,令我感触更深的是,德国与中国的合作在不断加强,交往也日渐频繁。
人物是记叙文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突出人物个性,形象才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正如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的烛之武,沉着机智、视死如归的荆轲,忍辱负重、善于应变、坚决果断的刘邦,恃勇骄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等等,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使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就要调动各种手段刻画人物,表现人的精神风貌”。
3.1.2 LibQUAL+TM评价指标。1999年12月,ARL成员馆通过对不同用户群体的走访与研究,以SERVQUAL模型中的服务指标为依据,对LibQUAL+TM服务指标进行修改,基于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创建了图书馆环境、馆藏资源等5个图书馆服务质量层面,41个具体服务质量指标。
当前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远销全世界。以往中国主要是以出口的方式“走出去”,而现在中国的民族企业开始依靠自己的品牌和专利技术,在世界各地投资、建厂,整合当地资源深耕市场,中国的强大让我们这些海外游子深有体会。
就在我回国后的这几年,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大力支持、提倡,并采取了种种环保举措,同时随着国民意识的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受到重视,但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前路仍然困难重重。当前,我国吸收借鉴了国外的环保治理经验和管理手段,有一大批怀揣理想的热血环保从业者加入环保队伍。在国家政策的号召支持下,相信最终定会融合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回到祖国 学以致用
我所学专业是环境保护工程,最初出国留学,是抱着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经验的愿景。留德期间,在汽车减排领域拥有了实际的工作经验,更深入学习了德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水处理、土壤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上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技术。尤其是在固废的处理上,德国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如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不论从政策、管理运营模式和回收处理技术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我深受启发。
2019年,我有幸代表公司参加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德国慕尼黑博览集团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环境技术大会和环博会。作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环境技术交流盛会,荟集了国内外的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企业参展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环境保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略,打赢了“蓝天保卫战”,接下来会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并将持续坚定打“土壤持久战”。作为一名环保从业者,我就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对改善生态环境作出的努力,也直观地看到了祖国生态环境的变化。
干璐参加2019中国环境技术大会。
2018年回国时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当飞机在首都国际机场降落转机时,我看到的是广阔的蓝天。还记得当年在北京读本科时,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直到进入环保领域工作后,我才深入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国家为大气污染治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而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苦仗。蓝天保卫战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整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等,通过区域控制和区域联动加强管理防控,同时要求产污企业和机动车运行全力配合应对重污染天气,自上而下地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产生,这需要由国家到地区再到企业、个人的落实,这样迅速有效的行动力及成效着实让人惊叹。
我所在的实习公司是一个继在上海、长春等地后又在重庆建厂的企业,重点为西部地区客户提供汽车配套产品和服务。那时正值中德两国总理年度会晤在德国举行,其中提到中国是制造大国,德国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可以更好对接,平等开放,加强在技术等领域重点合作。我也深刻意识到“全球化”是当前大企业发展的趋势。
2018年初,我毕业了。曾经拜读过季羡林先生的自传《留德十年》,季老因二战战事滞留德国,战争结束后才辗转回到阔别十余年的祖国怀抱。季老对祖国的情感让我感同身受。在留德工作和回国发展之间,我不加犹豫选择了回国。
三是推进干部学法常态化。坚持落实《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学法用法工作制度》(浙土资办〔2014〕49号),每年编制学法用法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两年多来,每两个月举办一期学法用法集中学习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或者处室负责人作专题辅导报告。2016年底,省厅开通系统网络课堂学习平台,方便全体干部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学习,开展互动交流。厅办公系统每月发布法院开庭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相关信息,组织开展庭审旁听,发挥以案释法作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同时,通过周一夜学、法治讲座、学法用法三年轮训行动计划、党内法规学习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及时更新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因为环境保护是从根本上关系亿万人民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环境保护一小步,标志着我们的文明向前再跨一步。作为中国环保行业的一员,我有幸参与其中,见证它一天天地变化,跟随党的步伐实现国家与我个人的中国梦。
富察氏吃了一颗,正要合着被子躺下,忽地仿佛听到什么,惊起身来,侧耳凝神道:“是不是永琏在哭?是不是?”
回首留学德国的3年,彼时我为自己努力精进学业吸取知识而骄傲;回国后,更为见到的家乡、祖国的变化,见证中国梦的实现而骄傲。今天,那些仍在国外求学的学子,身后有更加独立强盛的祖国;回到祖国的孩子,也将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发挥自己更大的光与热。
图片/作者提供 编辑/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