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尼系数看保持我国收入差距的关键与改革_收入差距论文

从基尼系数看保持我国收入差距的关键与改革_收入差距论文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保持收入差距与改革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系数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关键论文,基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运用利益驱动原理分析收入差距比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系数,即:基尼系数。基导系数的主要内容是两个基本序数之比即:其中"1"表示在一个社会里整个社会财富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归少数人所有,这个时候这个国家处于严重分配不公的状态,两极分化严重,社会问题突出,矛盾异常尖锐,各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说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惜损害和牺牲他人利益、公众利益、社会利益,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0"以"1"相反,它代表在一个社会里社会财富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也不是集中在大多数人手中,而是平均分配。这个时候虽然没有严重的社会危机问题,但是社会却处于一种没有危机,没有压力,更没有竞争和活力的状态之中。这个时候人们用不着为生存而奔忙,忙也没用,这个社会既不会少你的也不会多你的,一切都似乎非常公平、非常公正。正是在这种公正、公平的环境里,人们的积极性没有了,人们的聪明才智被扼杀了,长期下去这个社会的经济必然要走向崩溃。要使一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要保持稳定,"1"和"0"之间就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这样的社会才能够长期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才是理想的社会。笔者认为基尼系数的重要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由收入差距问题引发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矛盾的解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积极性为什么始终不能调动起来,人们的聪明才智为什么始终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不能说我们各级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从基层领导到高层领导)没有尽力,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人民群众觉悟太低。纵然原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干多干少一个样,收入上基本没有差别。在分配问题上,形式上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实际上却是实行的平均主义。就我国农村而言,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实行的是工分制(10分制),一个全劳动力可以得到10个工分,并依次按男、女、老、幼分出几个等级,分别有10分、9分、8分、7分不等,工分等级定好后,年底分红就按照各自的工分等级进行分红。这种分配制度粗看起来好像非常公平,实则是“大锅饭”的分配模式。企业也是一样,职工的工资虽然也有一、二、三、至八级之分,形式上是有差别,但是企业没有调工资的权力,职工工资的调整统一由国家人事部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统一发文、统一进行。企业的积极性、职工的积极性就在这种所谓的“公平分配”中逐步窒息了。改革之初,我们面对的是人们无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全面认可和习惯了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人们期望改革,是因为改革能够很快就给人们带来利益,实际对改革的复杂程度与艰难程度并不充分了解。邓小平就中国的改革问题曾经多次反复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一次前无古人的革命。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改革走到今天,当我们尝到了改革过程中酸甜苦辣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改革就是革命的深刻内涵,改革之路充满荆棘和坎坷,改革任重而道远。就是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改革仍然报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值,甚至还有错误的理解。人们一方面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观念深恶痛绝,一方面又对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而产生抱怨,这就是人们面对改革的矛盾心态。回顾我国改革的艰难历程,从基尼系数看我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对改革的成败有几点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拉开收入差距是改革成功的第一步

基尼系数的第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社会不能是"0"。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客观上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广大人民群众有了自己的土地,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积极性,建国之初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这是举世瞩目的。但是这样的时间不长,社会主义建设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很快就陷入了“平均主义”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长期形成的具有平均主义因素的分配制度习已为常,并在观念上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比较顽固的习惯性思维,即所谓见惯不惯。改革开放之初,一时间人们非常拥护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没有人反对改革。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统一的认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已经走了30年,人民生活始终没有摆脱贫苦,国家综合国力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民穷国也穷;人们饱尝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平均分配的苦果。正是在这样的国情和条件下,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战略思路,立即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空前拥护,人们希望通过改革打破这种“死水一潭”的分配格局,人们渴望通过改革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是在改革之初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都非常拥护改革,可是怎么改?却是一个谁都没有底的难题。邓小平首先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想。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打破人们头脑中的平均主义观念,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基尼系数在这里发生了作用,不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改革就不会收到成效,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我国的农村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体制上突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农村改革前是人民公社体制,这个时期有两个难题:一方面是农民吃不饱饭;一方面又是农民不真干活。既吃不饱饭又不真干活这就是当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无法解决的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旧体制里面的平均主义因素,这种平均主义因素,没有利益差别,客观上形成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从而严重的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极大的窒息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根据基尼系数原理分析,我国的人民公社就是典型的“平均主义”社会,在这种体制下社会财富平均分配,这样的社会虽然没有压力,但也没有活力。实事求是的讲,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我们的广大干部群众为了改变家乡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是苦干大干过的,特别是人民公社的书记,有资料记载,他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没有少操过心,没有少流过汗。我们的各级政府,上至中央,下至各地基层组织,为了把我国的农业搞上去,不断的开会、不断的发文,不断的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但是旧体制下无法克服的平均主义观念,却把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满腔热情一次又一次的消耗殆尽,社会主义在农村的发展步履艰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中平均主义因素的否定。我国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短短几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中平均主义因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在一夜之间就调动起来,从而解决了我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的中国人“吃饭”问题,使世界瞩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就是否定计划经济体制中平均主义因素,拉开劳动者收入的差距,只有劳动者收入差距的拉开,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农村才能彻底克服一方面是农民吃不饱饭;一方面又是农民不真干活,既吃不饱饭又不真干活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农村劳动者收入差距的拉开是我国改革成功的第一步。

二、控制收入差距是改革成功的第二步

基尼系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社会不能只是"1"。"1"代表社会财富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即少数人身上,这个时候由于贫富悬殊差距过大,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公,并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特别突出。在这个时候要保持社会稳定就要对少数人的过高收入进行控制,如果不加以对过高收入进行控制,改革在打破平均主义体制拉开收入差距后,由于不能保持社会稳定最终将使改革流产。

就我国改革的情况而言,确实出现了少数人开始富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整个国家而言出现了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两个基本阶层,既得利益者阶层占绝大多数,非既得利益者为数不多,这是一个总的判断。具体而言,对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的分析判断,显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动摇或者说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所以相对农村居民而言,城镇居民是既得利益者,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3.39∶1,而1995年扩大为2.26∶1;由于政策倾斜等原因,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比1985年为1.15∶0.08∶1,1995年扩大为1.42∶0.97∶1,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比1980年为1.28∶1.06∶1,1993年为2.89∶1.20∶1。所以,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是既得利益者。行业政策优势使不同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也日益扩大,职工收入最高的金融保险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之间的收入比1980年为2.7∶1,1995年为3.8∶1,很明显金融、保险、邮电等垄断性行业职工是既得利益者;由于种种原因(包括风险、资本、剥削或个人特殊禀赋)所产生的所谓“中产阶级”及其百万富翁当然也是既得利益者。199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已有百万富翁100万人以上;还有一些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个人或集团私利,通过“寻租”、偷税漏税、收受贿赂以及非法经营所得获取的高额收入收益的也属于既得利益者。

既得利益者与非既得利益者的出现使我国社会处于一个最有活力,最有生机的时期,这是改革成功的表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平均主义成分,虽然从体制上已经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可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平均主义观念仍然没有消失,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客观上这些观念仍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环境里,人们会经常怀念过去没有竞争的日子,没有压力的日子,会抱怨现在的压力大,竞争不讲人情,没有同情心等等。我国社会目前正处在这种竞争的环境里面,各阶层对改革的态度不尽相同,既得利益者内部也发生了分化,高收入者害怕政策发生变化,动力明显不足;中收入者怀疑中国经济能否像以前那样高速度的增长?绝大多数改革的参与者不知能否从改革中获得多大的收益?低收入者由于在改革中没有获得收益,有少数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一部分人对改革持悲观态度,他们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腐败现象极为不满。实际上改革中的腐败问题,与收入差距过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当然收入过高,并不一定就是腐败,也并不一定就产生腐败,可腐败往往又同行业中的个别过高收入者相关联。人们一讲到收入过高必然要联系腐败问题,讲到腐败问题也必然要提到高收入问题。改革进入到现阶段腐败问题和高收入问题是困扰着执政党能否顺利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深入改革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到社会各阶层对继续深化改革的支持态度。从这个角度看控制收入差距是改革成功的第二步。

三、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比例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基尼系数的核心:"1"和"0"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控制收入差距并不是说又要消灭差别,又要搞平均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平均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正处在十字路口,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各种思潮互相撞击,各种新的、旧的、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进步的、落后的、腐朽的观念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退到计划经济时代,重新搞平均主义,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这一部分人是坚决不会答应的。而实践已证明: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才能成功;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最彻底的展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50年的实践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

目前,我们面临着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大的双重压力。根据基尼系数原理:1和0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究竟是多大适宜?各国又不一样。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保持在0.35~0.45之间,而我国就整体而言,(排除个别极少数的富人)也只达到0.25~0.35之间。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收入差距还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是我们在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差距比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简单的照搬照抄,不应该盲目的乐观,因为我国的国情和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平均主义观念在我国人民的思想中是有深刻影响的,改革开放20年最大的成果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平均主义观念得到了比较彻底的清算,或者说人们能够接受收入差距的事实,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这样说,人们接受收入差距事实的承受力即:0.25~0.35之间已经是局限,当然今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个收入差距比还可以扩大和提升,但绝对不是现在。实际上我们现在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腐败问题其因素都或多或少的与收入差距比有一定联系。因此,我国现阶段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比例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渐进式的改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每走一步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围绕分配这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总是会引发出一系列的矛盾。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收入拉开差距,人们往往会陷入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再到基本理解,又从理解到不理解再到逐步理解直至理解的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矛盾的不断缓和和最终解决,实际就是收入差距比例得到有效控制的过程。收入差距比例控制过程的掌握难度较大,很难操作,但又必须进行控制,使其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今天我们学习基尼系数的理论,有利于我们在当前改革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围绕收入差距问题而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各种矛盾,遵循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积极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排除各种干扰和克服各种困难,让我国的改革继续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

(注:部分数据和资料摘自《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从基尼系数看保持我国收入差距的关键与改革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