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及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率之以实,导之以行,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同时,要以情感投入为起点,以行为习惯养成为终端。
关键词 教育者 受教育者 知 情 信 行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益,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人才。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是解决思想教育的方法问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任何教育内容都无法贯彻落实。
总结十五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身经验,我认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率之以实、导之以行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动之以情
动之以情是教育者以同志式的诚挚、关怀和热爱的感情去感染受教育者,引起受教育者感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或增强其积极情绪,启发受教育者发现自己,使其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动之以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先在心理上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默契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感情上能够双向交流。感情,就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情表现为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反映着人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教育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背景中,其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要求发展个性。他们对无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传统思想教育方法十分反感,厌倦空洞干巴的说教;既不容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束缚,又不愿意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他们感到困难,希望教育者为其“解惑”。但是,没有平等的态度,没有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没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感情交融,仅靠“师道尊严”的“俯视”目光,“居高临下”的说教,动机再好,道理再深,也只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效果甚微。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人的感情与认识间的密切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动之以情”的心理依据。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思想交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融洽,心心相印,彼此就能正确地、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思想,舒心情愿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帮助,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感情上存在对立情绪,就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思想,难以接受对方的建议,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感情和语言交流上没有深度,思想教育工作就没有深度。
“动之以情”具有良好的感情效应。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动之以情,能够有效地消除教育者的戒备心和恐惧感,促使双方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效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动之以情,能够使受教育者感到亲切和温暖,协调双方心绪,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学生才肯吐真情,才会主动质疑,教育者的因势利导的教育才会被接受,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实际行动。
动之以情的基础是热爱、关怀、尊重和信任受教育者。要做到动之以情,首先要热爱受教育者。爱是教育的丰富营养,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全员性的,是学生处在各种状态下的爱。师爱超过亲子之爱,胜过友人之爱,它包含了教育者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目的,才能真正懂得为什么要热爱受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会满腔热情去帮助受教育者,才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学生得到了教师的温暖,就能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把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人,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利于调整师生关系,它是学生爱教师的重要因素。这种爱会产生无形的力量,它使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随着师生感情的交流不断深化,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产生自觉性、积极性,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教师既爱他的事业,又爱他的学生,那就是一个十分好的教师了。”②
要做到动之以情,还要尊重、信任受教育者。尊重和信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上进性,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尊重受教育者是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受教育者是有主体意识、有个人情感和尊严的人。但是,处在不同地位和层次的受教育者,对尊重、信任的具体要求则不同:先进层次的受教育者,对尊重的需要是教育者对其充分信任,并给予施展才能的机会;中间层次的则要求教育者的关心和爱护,需要集体的温暖和友谊;后进层次的,特别是有这样那样“毛病”的人,对尊重的需要则是教师的信任、对其人格的尊重和不被集体所摒弃。因此,动之以情必需尊重受教育者,只有尊重受教育者,才能使其自重。有一条往往不被人们重视的规律:越是犯错误的人越需要尊重,尊重本身就是一付使人悔过自新的良药。
理解是心理相融的桥梁,尊重是相互信赖的基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热爱,体现了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它有益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个人的自尊自爱意识,促使受教育者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是启迪受教育者心灵的金钥匙,热爱和尊重是动之以情的必备条件。只有动之以情,才能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心心相融,建立平等互敬的新型关系,促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的和谐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
晓之以理
情是说理的基础,理是感情的升华。没有情的说理会空洞无力,没有理的感情将流于庸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青年学生,不断解决其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提高受教育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解决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必须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这就要求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
晓之以理,是青年学生个性和理性思维发展的需要。进入青年初期和中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成熟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十分关注对于走向未来生活有现实意义的智能和道德的培养。但随其思维独立性和思维批判性的显著提高,表现在思想行为上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如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靠简单的命令,强制学生接受某种理论,遵守某些纪律和道德规范,服务于社会。这不仅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主义,而且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针对上述心理特征下药,其方法就是晓之以理。
在新形势下,晓之以理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历史、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形势,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开放竞争意识教育,还要进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所有这些都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靠灌输,靠说理。不能设想一个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无所知的人能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青年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但是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就会被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所迷惑。只有用马列主义武装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晓之以理,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如学习马列,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是把它当作信仰来追求的;而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列不是光信不想,而是要思考,要自己悟出其真理性。因此,在进行理论教育时,信息量要大,内容要新,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而且要具有时代精神,要能回答现实问题,要能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思考。同时在进行理论教育时,对受教育者关心的“热点”、“难点”不回避,不绕弯,实事求是地回答。对理论上出现的各种观点,允许受教育者有所选择,有所保留,允许其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去不断端正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性说服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引导受教育者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说服教育只有经过受教育者思考且被理解后,才能变成他们的个体认识。
晓之以理,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事论理,而不能就事论事。事实和道理相比,事实是第一性的,道理则是人对于事实之间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脱离客观事实的道理是空道理,空道理是不能说服人的;违反客观事实的道理是假道理,假道理是没有人相信的。因此,晓之以理,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弄清事理的基础上。如果教育者讲的事实准确无误,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信赖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赞许感,你讲的道理他才能听得进去。如果教育者所谓的事实是不合实际的道听途说,则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甚至产生厌恶感。这样不但会严重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同时也降低了所述之理的理论权威。
晓之以理,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教育者以理服人,就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分清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以势压人则往往压而不服。因为势不能代表真理,以势压人不但不能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反而容易激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矛盾,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为障碍。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由于受教育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局限,认识水平、思想觉悟,往往参差不齐。把参差不齐的认识统一起来,把错误的认识纠正过来,把受教育者片面的、表面的认识引导到全面的、本质的高度,最基本的方法还是晓之以理。晓之以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率之以实
率之以实就是脚踏实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之以实是对动之以情,情真,晓之以理,理端的最好证明。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多次提到教师要重身教,为人师表。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国外著名的教育家也有类似的论述,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④可见,教育者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那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率之以实要求教育者的行为和品德必须成为受教育者的楷模。因为在全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在受教育者心目中,教育者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高尚人格的化身。他们往往把教育者,特别是自己的班主任、辅导员的言行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实质上是在双方间的交流形成的。教育者所倡导的做人道理、道德要求、行为准则,都要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体现,才能强化受教育者的认识。教育者只有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旺盛的生机。
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看,率之以实比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为重要。因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诵记教育信条,而是为了养成能够导致高尚行为的道德准则。如果教育者具有双重人格,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自身行为与其说理的内容或引导中的典型相违背,那么受教育者就会怀疑教育者所付之情、所讲之理的正确性。产生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最终引起反感。甚至对某种已经接受了的教育也会产生“信仰危机”,使思想政治教育前功尽弃。因此,率之以实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条基本方法。它是融洽情感,巩固说理效应的必要保证。
率之以实对教育者的具体要求是率先垂范。在施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言传与身教并举,以身教体现言教。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 先做到;要求学生品德高尚,自己首先应当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己首先要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学生正直勇敢,自己首先应该敢于同不良倾向做斗争;要求学生好学向上,做事认真负责,教育者首先要勤奋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首先身体力行。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对受教育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唯有这样,受教育者才会佩服你、尊重你,乐意听取你的指点和接受你的意见。
我校几次校风校纪集中整顿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先进班集体的背后,都有一位脚踏实地、率先实干的辅导员,他们尤如火车头一般,率领自己的学生在预定的轨道上奔驰。
率之以实,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做到率之以实,就要不断加强修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身。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把心灵美和行为美统一起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
导之以行
导之以行是指道德行为的培养,它包括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道德意志的培养;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道德动机的激发;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进行道德行为的引导。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感情投入为起点,以行为习惯养成为终端。
行为习惯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反映。衡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是否符合培养目标,主要是看其行为表现。良好的品行的养成,固然需要晓之以理,但理论上理解的问题需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在行动中坚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在其正确认识同行为多次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意志培养和行为的诱导训练中获得的。离开了导之以行的基本方法,就难以养成良好的品行。因为从理论上弄懂是一回事,是否愿意付诸于行动则是另一回事。现实中常有这样的事,有的学生经教育后认识提高了,并在行动中有所转变;有的转变后常有反复;有的经再三教育,依然如故。究其原因,不 是不明白道理,而是缺乏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证明: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或改变某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脚踏实地作出典范,更重要的是要导之以行,启发引导学生,把优秀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导之以行,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内部道德环境,这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自为境界,即通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来控制自身的行为,通过自身的思想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人们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们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们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⑤头脑是司令部,人的思想支配、制约人的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原因,行为是思想的结果,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在于武装和解放头脑,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改造其认识能力,激发其创造热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然后引导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把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言行的一致。在新形势下,要注意把传统教育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相结合,在启发受教育者内部驱动力上下功夫,诱导、培养受教育者通过自律来约束和检点自己的行为。
导之以行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社会需要,对受教育者的行为提出严格要求,制定明确、适当、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明确:即行为准则的目的、内容、范围要明确,对违反行为准则应承担的责任也要明确;适当:指适中、适度、适合受教育者心理承受力,尽可能杜绝一切矫枉过正的行为措施;切实:是要从受教育者所处的实际出发,既要体现时代需要,又要符合教育者的愿望和要求。不能过高,过高会使受教育者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使其束之高阁;也不能太低,过低则管理不严,最终将失去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可行:一方面是指在实践中要能行得通,另一方面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其行得通。这就要求行为准则一经提出,就要监督、检查、帮助和敦促受教育者切实做到。明确、适当、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指导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引导、提倡积极正确的行为,预防和控制有害行为,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导之以行还要求教育者学会发挥舆论对行为的导向作用。舆论对人的行为具有压抑力和控制力,如正面表扬可形成良好的行为环境,三令五申可促使受教育者遵纪守规,适当的批评,可有效地制约受教育者的不规范行为。但批评要注意对象、时间;场合和方式方法,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效果会更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转化为行,做到知行统一。这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一要求的基本方法是导之以行。即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把正确的认识、崇高的理想落实在行动上,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在知与行的统一中逐步完善。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转化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知、情、信、行四个关键环节。其中情是巨大的激发力,知是支配行为的理论源泉,信是知识转化为行为的精神支柱,行是知、情、信的必然产物。只有当受教育者的情感和他们获得的理性认识产生共鸣时,当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理性认识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强烈的信念和意志。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了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受教育者去实践、去作为。行为的多次反复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过来,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又可以加深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促使其情感的培养和信念的确立。完成上述复杂过程,打开那些关键的环节在于正确运用相应的方法。
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率之以实、导之以行这些基本方法是常存的,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这四种方法,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动之以情在于培养相应的的情感,启动受教育者按受教育之门;晓之以理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明白事情,树立正确的认识;率之以实是以“行”论理,引导受教育者将真知转化为自身的意志和信念;导之以行在于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变,将已形成的高尚品德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这四种基本方法在思想教育中交替运用,相互促进,形成平衡发展的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以形成完美的思想政治品德。只有全面掌握和正确运用这些基本方法,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提高其效益。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
②沙巴也娃《教育史》第170页。
③《中国精神》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④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7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