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黑龙江省同江市牙病防治所口腔第二门诊 156400)
【摘要】 目的:对牙周病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我院收治的45例牙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在牙周病中,牙龈萎缩的患病率最高,其次是牙结石,牙龈出血,浅牙周袋和深牙周袋。所有45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牙周病并保护患牙以防损失,进而提高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牙周病;诊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141-02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的以炎症为特征的疾病。那些发生于牙周组织的肿瘤等,不属于牙周病的范畴。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根尖周病虽然也是发生于根周的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但因其具有独特的病因、病理、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故不属于牙周病的范畴[1]。牙周病的特点是不具备免疫性、不具备传染性,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晚期病情严重,牙周组织的破坏不易完全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我院共收治45例牙周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63岁。其中急性牙周脓肿9例,慢性牙周炎22例,进展性牙周炎14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后,牙齿呈不同程度松动,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病区牙龈充血,水肿。
1.2方法
1.2.1基础治疗
牙周病的基础治疗也叫做病因治疗,是对每位患者都适用的最基本的治疗,目的是消除致病因素,控制牙龈炎症,并为下一阶段的治疗做准备。口腔卫生宣教,帮助患者建立保持口腔卫生的意识,教育并指导患者自我控制菌斑的方法,如刷牙,使用牙线、牙签、牙间歇刷等保持口腔卫生。施行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以消除龈上和龈下的菌斑、牙石。消除菌斑滞留的因素和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包括改正不良修复体、治疗食物嵌塞、纠正不良习惯等。炎症控制后进行必要的咬合调整。对有保留价值的松动牙行松牙固定术。拔除毫无保留价值或预后极差的患牙。尽可能纠正全身性因素。
1.2.2全身药物治疗
牙周炎治疗中常用的青霉素类药物为口服青霉素类,例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四环素类药物是第一个通过科学评估从而应用于牙周病治疗的药物。口服给药后龈沟液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2~10倍,可以抑制大多数牙周致病菌的生长。四环素类药物可显著减少和抑制感染位点的H.a[2]。故其对于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更有效。牙周炎治疗中常用的四环素族药物有: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四环素类药物应用注意不能与青霉素类药物同时服用,四环素类药物抑制了细菌的分裂,而青霉素类只能作用于分裂期细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宜与钙盐、铁盐或铝盐等同时服用,四环素类药物易受二价、三价金属阳离子的影响。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的儿童禁用。长期应用可造成二重感染。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为阿奇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其在组织和血液中半衰期长、副作用少,越来越受到关注。阿奇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在龈沟液中的浓度为血液中的7~10倍,可在龈沟中维持有效药物成分10天左右。口服多次给药后,乙酰螺旋霉素还可在唾液腺和骨中贮存3~4周,缓慢释放,有利于牙周病的治疗。应用时应注意,阿奇霉素可以透过胎盘屏障、渗入乳汁中,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1.2.3局部药物治疗
1.2.3.1含漱药物
理想的含漱剂能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数量,消除或减少牙面、舌背、扁桃体等处的微生物,抑制龈上菌斑的堆积,防止牙龈炎症的复发。但含漱药物对牙周袋内的菌群没有直接影响。常用的含漱药物有:0.12%~0.2%的氯己定液、1%过氧化氢液等。
1.2.3.2涂布药物
在对炎症很重的牙周炎患者进行洁刮治术后,可适当在牙周袋内涂布消炎收敛药物,以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常用的药物有:碘伏、碘甘油、碘酚等。
1.2.3.3冲洗用药物
用抗菌药物冲洗牙龈缘或牙周袋,在清洁牙周、改善局部微生物环境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机械清洁的作用。可分为龈上冲洗和龈下冲洗。常用的冲洗药物有:3%过氧化氢液、0.12%~0.2%的氯己定液、聚维酮碘等。
1.2.3.4缓释控释抗菌药物
药物缓释系统指活性药物能缓慢、有控制地从剂型中释放出来,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使病变局部能较长时间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特定剂型。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则是一种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改变制剂的结构,使药物在预定时间内自动按一定速度从剂型中恒速释放于作用器官或特定的靶组织,使药物浓度较长时间内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新型药物类型。
牙周局部缓释和控释药物的优点:不存在多次服药所出现的药物浓度高峰,故出现毒副作用的危险明显减少,一旦出现副作用,还可以迅速去除;局部应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减少患者的用药次数,增加患者的方便和安全感。临床上使用的牙周局部缓释和控释药物有:棒型、纤维型、膜型和凝胶型等。它的主要成分为有效药物和缓释剂。
2.结果
在牙周病中,牙龈萎缩的患病率最高,其次是牙结石,牙龈出血,浅牙周袋和深牙周袋。所有45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3.讨论
牙周疾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任何单一的因素均不能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在牙周病诸多的致病因素中,菌斑及其微生物是最主要的因素[3]。调查研究显示,牙周病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与口腔卫生状况和牙面菌斑的量呈正比。口腔卫生差的人群,其牙周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均高于口腔卫生良好者。牙周病是感染性疾病,主要感染源为牙颈部周围的菌斑微生物。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长期作用于牙龈,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首先导致牙龈的炎症反应。患牙龈炎时,炎症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炎症发展至深部的牙周组织,引起牙槽骨的吸收,牙周膜破坏。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牙周病并保护患牙以防损失,进而提高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荣.牙周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2):53-54.
[2] 周伟群,朱靓,李军.牙周病临床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221-222.
[3] 李毅本.牙周病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2):1325-1326.
论文作者:王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牙周病论文; 药物论文; 牙龈论文; 患者论文; 炎症论文; 牙周炎论文; 霉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