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专家学者关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问题的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石论文,专家学者论文,观点论文,体系论文,信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尚处于起始阶段,企业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都有待建立。近年来,随着商业欺诈、逃债赖帐、财务造假等失信失范行为愈演愈烈,诚信危机、信用缺失等一时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看法,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信用以及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现将其观点作以综述。
一、信用的基本含义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严格的说,诚信和信用是两码事,前者属道德范畴,后者属经济范畴,但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诚实无欺,遵守诺言的行为准则。“无信不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一个人失去信用就意味着与之交往的相对人将面临不可预测的道德风险。信用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金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因此,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须具备的要素。信用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即依法可以实现的利益期待,当事人违反诚信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合同债权、担保、保险、票据等均以信用为基础,同时,诚信也是民商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和灵魂,西方人将诚信看作“最好的竞争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信为本是市场经济基本准则。
二、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信用缺失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表现为,履约率极低,债务人大量逃废债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披露虚假信息,包装上市圈钱,以万亿元计的银行不良贷款积累,盗窃知识产权等。具体表现列举如下:
(一)市场交易的风险增大,经济诈骗问题突出。市场失信行为是孽生于信用方式和信用工具之上的毒瘤,其存在和蔓延不仅破坏了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而且增加了市场交易风险。例如,我国票据的失信和欺诈已经使票据成为资金风险的焦点。据报道,2000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侦察的伪造金融票据、违法票据承兑的犯罪案件就达7000多起,涉案金额达52亿元。利用合同进行诈骗也成为行骗的一种手段,资料显示,2000年上半年,我国合同违法案件共有5000多起,涉案金额达到16亿多元。与失信行为相对的是,守信企业深受其害。为了保障交易安全,一些企业的交易甚至倒退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状态,市场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二)产品质量失信,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00年消费者对于虚假广告、假冒商品、计量不足、欺诈骗销等厂商失信行为的投诉就有12.5万件。产品质量的失信,影响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社会风气,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
(三)资本市场信用滑破,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在资本市场上,也存在着信息造假等破坏信用的现象。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查处的一些案件表明,在证券市场上,虚增利润,编造有关信息,隐瞒重大事项,以及其他违法违轨行为较为严重,违反了《证券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破坏了资本市场的信誉,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使中国证券市场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银行不良贷款增加,金融秩序受损。信贷是信用的基本方式,信贷的循环状况也是衡量社会信用的一个尺度。一些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恶意骗取贷款,无故拖延还贷的现象较多,甚至出现了假借各种名目脱逃银行债务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金融运转秩序。
三、信用缺失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大家一致认为,诚信危机、信用缺失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信用是经济生活中对交易者合法权益的尊重与维护。信用体系的崩溃与瓦解将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对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后果。对经济学中最难回答的“公平”问题,其最合理的认定来自社会认同,而认同感的培育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的。缺乏认同感的社会对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指出,信用危机已不仅仅是我国社会某个层面的问题,它已影响到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就这一问题邢贲思举了个例子说,最近几年德国对中国留学生的要求跟欧洲别的国家不一样,要对中国留学生的学历进行重新审查,生怕有假文凭,因为中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假文凭满天飞。德国的这一做法对中国的信誉是个很大伤害,也给中国留学生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信誉在国际上大打折扣的一个重要信号。
邢贲思认为,社会信用危机特别是商业信用低下,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可能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毒瘤。市场缺乏信用,不仅会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及企业间的正常经营活动,而且还会影响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和工具的发挥,破坏社会法制基础,甚至可能步入恶性循环。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张孝德认为,信用的缺失导致的市场秩序紊乱和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提高,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重大障碍。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流、货币流、信息流都以信用的存在为前提。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必定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一个信用缺失的市场,肯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市场。信用缺失导致交易成本提高,严重时还会导致交易链的中断。交易链中断一旦波及到整个经济,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目前存在的部分国有企业亏损,以及一些民营企业的破产,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因社会信用缺乏造成的企业之间相互欠债,导致交易链的中断,形成死账、呆账,无疑也是导致许多企业亏损和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有因信用缺失导致企业亏损和破产的教训,还有在某些地区因频繁出现信用缺失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形象和投资环境,阻碍地区经济发展的教训。
四、信用缺失现象的根源
有学者认为,信用缺失,企业失范除了追逐利益的因素以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白津夫分析指出,有些情况下,企业信用缺失往往是由于政府信用缺失造成的。特别是在转轨时期,一些地方政府朝令夕改,直接导致企业见异思迁。现在很多反映在信用层面的问题,都与体制转轨和信用制度的不完善联系在一起。比如由于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不足,对包括信用在内的企业资产缺少关切动力,从而失去对企业信用的有力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产权这一内在约束力,企业往往以失信为代价去追求短期利益,从而可能导致信用的缺损。当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不可能要求个别企业信用水平超凡脱俗。缺乏环境的供给,必然导致信用的普遍缺失。还有一个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就是现在出现的信用问题有很多情况是“信用报复”的结果,也就是当一个企业受骗以后,以更强的手段来报复,由此加重了信用问题。
邢贲思指出,信用危机不仅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等方面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人们不规范行为所致,而且跟国民整体素质不高也有极大关系。
张孝德在探讨信用缺失的根源时说,如果失信、不讲信誉在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那就不是一个单纯个人道德问题了,而是制度环境上有缺陷。目前制度环境最大的缺陷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保证应该公开的交易信息和企业法人信息的记录、披露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这就为失信、不讲信誉的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二是执法系统不能严格执法,造成政府信用形象不佳,导致公众信用信心和信用预期的不足,使整个社会缺乏有利于信用成长的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是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和活动惩罚的代价远低于因造假、欺骗获得的利益,导致了一些领域中假冒伪劣的失信行为和活动屡禁不止。四是缺乏一个民间的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自律组织。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在行业信用中发挥着重要的自律作用。目前中国存在的行业协会由于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很难起到行业信用建设的自律作用。因此,解决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行系统治理。
中国新科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董辅礽说,为何经济发展了,社会信用状况却反而如此糟糕?分析原因不难发现,经济利益驱动、财产所有者多元化和缺乏道德信仰约束,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丧失了行为准则,在“自利”的驱动下,市场经济秩序被从许多环节上扰乱,加之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在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于是,在“好人无好报,坏人无恶报”的示范效应下,许多人失去了道德行为准则,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欠债不还违法违规触目惊心,严重扰乱了市场和金融秩序。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指出,失信在于目前的社会规范不成熟,制度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肃;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比如有的国有企业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划为呆账、坏账一笔注销,这种企业从中获利,别的企业就会上行下效。对失信者不重罚,使失信者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的收益,即失信有利可图,企业或者个人当然会有一种失信倾向,这是制度对人们行为有不良诱导作用。另外,对于那些诚实守信的企业或个人,由于缺乏相应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信用好的企业与信用差的企业无法区分,这就会出现经济学当中所讲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优良主体退出市场或自动放弃优良原则。
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刻不容缓
学者们一致认为,如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如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顺利的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刻不容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建立在稳定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上的法制经济,尤其是当前,加入世贸组织已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只有依靠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政府、银行、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走出信用危机。
厉以宁认为,经济效率最大化作为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其超常实现的基础在于道德,其核心正是诚信。因此倡导诚信,惩治背信,重建信用道德规范与建设信用法律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北大教授萧灼基认为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选择,但这不是那些不合格市场主体的生存理由。相反,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保护健康的合理市场主体,必须通过立法,对市场的信用体系加以规范、约束。
林毅夫强调,对被认定为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应当进行惩罚,这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企业的主要经营者或公民个人一旦有了不良信用记录,让这些人在一定时间不能再取得工商注册、银行贷款、贷款销售、个人信用卡服务等。为鼓励人们诚实守信,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应在获得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优先安排,或者获得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安排。利用这些制度设计,加强人们守信的自觉性。
萧灼基指出,建立信用体系实际上和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紧密相连。其首要的工作,就是规范政府行为。但凡市场秩序比较好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秩序的行政性干预就比较少;而凡是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干预过多的地方,其市场秩序必然也是混乱的。
邢贲思认为,解决信用危机问题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要上升到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并驾齐驱这样高度来进行:一些意识形态领域问题靠法律解决不了的,可以由道德信条来约束;有些失信行为靠道德约束不了,已上升到触及法律,就要依法制裁,让失信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白津夫指出,在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仅靠自律是有限的,因为没有强有力的他律很难建立起信用规范。而建立规范正是政府应当努力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其信用体系都没有自发形成的,都存在一个与传统思维、传统习惯强烈的碰撞,从而走上规范的道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这是我们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信用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道德基础和法制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建立健全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他说,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因此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具的要素。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能够进行、经济能够运转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然而,信用又会带来风险。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存在。当前的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单一企业。从政府到民间,都存在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的痛苦过程,因而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广泛发生。所以要建立健全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国民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
吴敬琏强调,建设信用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国民信用管理体系。因为发生信用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所以要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削减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同时要通过严惩失信行为提高失信成本。
他进一步指出,建立国民信用管理体系,政府责任重大,如果政府不进一步转变职能,那么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就会更加严重。例如,在消费品的购买方面,消费者就是信息获取的弱势群体;在信贷方面,银行面临着信息弱势;就保险业而言,保险公司是信息弱势方面。而资信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使信息弱势一方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强化,达到信息平衡。在这个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不可推卸的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表示,必须加快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第一,要强化信用意识,加强道德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第二,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把清法、修法、立法、司法和执法放在重要地位。第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各种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服务体系。第四,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因为我国政府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体,是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因此,政府信用十分重要。今后,政府应从三个方面到得突破,一是在审批经济方面有突破,二是在垄断方面有突破,三是在法制建设和政府自律方面有突破。
林毅夫指出,要做到让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制定《社会信用信息法》,建立全国性的信用数据库,做到有法可依,奖惩分明。具体的设想是:
1.必须有一个社会信用信息法,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要有立法的基础,然后让信息中介机构在收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时候,有相关法律依据,以改变目前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在征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时无法可依的状况。
2.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把分散在银行、工商机构的个人、企业信息收集起来,成立一个全国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逐渐把信息库的信息征集面扩大到公、检、法机关。这个数据库必须是全国性的,否则有的人在这个城市赖帐,到另一个城市又可以错钱了。
3.要有非常严格、全面的奖惩制度,如在银行的借货当中信用比较好的客户,其贷款利息就可以比较低,存款利息比较高,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可优先考虑。
4.要根据信用法律法规,严格规范银行、工商部门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信用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如果不真实,应取消其营业执照。同样,对信息提供的范围也必须有界定,必须尊重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
专家学者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之路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众志成城,那么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走完西方社会150多年的信用体系建立、完善之路。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信用体系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经济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