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注重儿童创造力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创造力论文,注重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自身创造力的开发愈来愈突现出来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未来人应掌握三张“通行证”,在解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时指出“对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这样的人具有提出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注: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处编:《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7—68页。)可见,未来社会每个人要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变化,学会创造。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创造力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离不开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的奠基作用。本文拟在重新定位家庭教育任务观及知识结构观的前提下,就家庭如何有效实施儿童创造力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更新家庭教育任务观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家庭的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家庭结构与成员间的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家庭成员教育意识的增强,文化素质的提高,客观上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许多优势。但是不能忽略当前家庭教育的另一面,陈旧的教子观念加上教育短期行为的功利性追求,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切实际,不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凭家长权威,视孩子为知识容器,大搞超前、超难、超量的学习辅导,不少孩子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了问题,甚至走向我们期望的反面,结果家长花尽了心力,孩子却迷失了自己,过早失去了探究知识、环境的兴趣。“孩子毕竟是孩子”,儿童的天性首先应当尊重,而不是肆意扼杀。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开发个体创造力的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88页。)基于此,新的家庭教育任务观的核心可理解为:利用家庭资源优势,鼓励儿童自主,完善创造人格。
所以家长要以“水到渠成”的平常心态对待孩子,视孩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让孩子自主地向前发展,由单纯追求分数、名次等攀比性现世追求转向塑造孩子全面发展、主动创造的终极追求。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可能会影响他某方面的发展,而人格的缺陷却会贻误终生。荣格也说,“文化不是目的,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家长在教育任务观上首先要抢占这个制高点。
二、完善知识结构观
人的知识总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即通过一般认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也称体知,即人的体验、顿悟、内省、直觉等。现代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学得过滥过杂,会限制隐形知识的创造。“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即知识和操作的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注:张景焕:《创造力的投资理论及其对创造性教学的启示》,《教育研究》1998年1月54页。)这种知识积累、规则定义等过于纯熟会导致人的僵化与守规的看法对于传统上我们信奉的“厚积薄发”、“多多益善”无疑是一个冲击。
那么现在的儿童究竟学多少知识为好?笔者以为,当前教育环境下的知识观应抛弃以量为主,转向以质为其结构重心。
传统教育明显的弊端是孩子学多悟少,缺少在思考、领悟、研究、运用上下功夫,孩子从小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天性遭到不同程度的封杀。不妨参考东邻日本一个低年级儿童的家庭作业:可以几个孩子组成调查小组,去消防队了解消防部署过程、消防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让孩子户外观察自己喜爱的某一植物,从出生、生长、衰亡作跟踪记录,写出完整的生长过程报告。他们注重的是儿童从小必备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可见日本教育的力度。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沃森曾对一群孩子说“不要学得太多”,发人深思,它涉及到当前一个人发展和成才的终极问题。
为完善以质为重心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创造,家长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教育情境,不断发展儿童较好地处理新情况的能力,尽早形成儿童以新方式看待问题、组织事件的思维风格。
总之,当代家长要立足于儿童创造人格的发展,完善以质为重心的知识结构,这种教育理念应时刻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去。下面就儿童创造力教育的有效实施具体谈几点认识。
1.激发创造欲望。
儿童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他们好动、好问,对周围环境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好奇心,儿童此时的创造力是一种潜在的才能,也是成才的起点。家长要为儿童创设有利于发展创造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鼓励儿童大胆幻想,积极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广泛、仔细地观察、比较和体验,及时鼓励孩子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家长面对儿童没完没了的“为什么”,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科学回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从小养成敢疑善疑、大胆思考、灵活思维的创造能力。
2.鼓励自主选择。
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放手给儿童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对个人的赞许是以顺从为条件时,有创造性的人就会被贬低,同时他们那些不同寻常的思维将会受到抑制。家长应意识到,当你为孩子做出某种选择和决定时,你同时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孩子进行规范和约束,久而久之,顺从会逐步影响他的思想和行为,并由此造成他的依赖感。事实上,一旦孩子被允许某些决定权时,他会更加慎用,且更主动征询、尊重家长意见。
3.允许儿童探究。
创造力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引发儿童探求,儿童在不停的试验性探究行为中获得经验与智慧。家长要容忍儿童在探究行为中的非常理甚至是错误的行为,对孩子所犯错误采取缓和态度,减少儿童对犯错误的恐惧感。对于儿童探究中天真的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周围事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诱导,最终形成儿童敢于探索、勇于自信的个性。
4.营造宽松氛围。
一个自由的心理氛围是创造型人才所必要的,在家庭中安排创造时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平等交流,营造一种温暖、融洽和民主的氛围对促进孩子的创造力发展十分重要。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父母有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很小的儿童就会尝试着想出新颖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更加独特;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式的气氛下,孩子敢疑、善疑、允许存疑,才会使孩子的服从意识减弱,独立意识增强,创造力得以发展。
5.提倡亲子学习。
学习化社会和孩子成长中的现实需要,要求家长本身首先要更新意识,不断汲收新知,必要时向孩子学习。要和孩子一起,学会构思探索,思考未然,切忌不懂装懂。这不仅能引起孩子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而且更能使他对生活中模糊不清的复杂事物产生一种可以容忍和敢于接受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这种做法给孩子树立了更新、探求的榜样,这种态度的熏染对于孩子的一生影响都是深远的。
6.支持同伴交往。
人际交往本身包含着不同程度的智慧交往。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开发。一方面,情绪状态本身影响创造力发展,同伴间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个体心情愉快,促进积极的思维与创造;另一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影响到个体创造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同伴交往是一种平等的非权威交往,这使个体在团体中互相模仿和学习更有可能性。所以家长应配合各种教育力量,在家庭、学校营造一种同伴氛围,鼓励交往,合理引导,促成创造智慧的集体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