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商业银行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私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人们在传统观念桎梏下,对发展私营经济存在种种疑虑和偏见,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体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对立起来,视其为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担心私营经济发展会冲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待个体私营经济往往是担心多于关心,“红灯”多于“绿灯”,指责多于指导。在政策、管理、资金上实行关、卡、压,曾一度还实行追堵截,力图全歼而后快。但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在我国生产力状态下,私营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私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一个超常态跳跃式发展的新增长阶段。
据国家工商局年度统计资料可知,我国私营经济1992年比1991年增长近30%,1993年与1992年比较,私营企业的户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本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70.4%、60.7%和207.6%。1994 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81.5%、73.9%和112.9%,1995 年又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1.62%、46.92%和80.10%。 可见这是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最好水平,也是其它任何一种经济成份从未有的发展速度。
我国私营经济如此迅猛发展,表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具体讲有以下五点:
1.它一起步就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成本最小化、创润最大化为经营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位一体经济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来完成的,显示出高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并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2年我国私营经济资金利税率为31%,其中工业为27.5%;劳动生产率私营工业为4万元,饮食业为0.65万元, 商业为1.17万元;盈利率为60%,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据国家税务局提供的资料,1989—1993年,个体私营经济共上缴税收956.4亿元, 占同期国有企业税收的17%。而私营企业上缴的各种费用又是上缴税金的3 倍多,这对于解决国家资金短缺,增加国家税收,使国家集中力量,加快重点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推动市场经济主体的形成,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一是私营经济与其它非公有制经济率先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进行运作,推动着私营经济的发展,这为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许多经验和一定的借鉴,增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二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力量的壮大过程,必然会推进国有企业转变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地纳入市场机制运行的轨道;三是个体私营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力量,对经济体制改革,能发挥出一种促使政府转变职能,推动“两个根本转变”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将日益明显。
2.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就业门路,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我国每年有300万人需要就业,就业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大量过剩农业人口,必然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再加上国有企业冗员压力大,现有2000万下岗职工急需再就业,据预测今年下岗再就业人员会更多。个体私营企业为社会开拓出一条新的就业渠道,它像海绵一样吸引了游离在社会上的大批劳动力,为城乡大批待业人员提供了就业空间,缓解了国家就业安置的困扰,到1993年底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3311.3万人,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为促使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
3.个体私营经济是刺激民间投资,聚集民间资金的有效形式。我国现实的国情是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理想的增值投向。据统计,1997年底我国民间资本将达到5万亿元。据上海一项调查表明,储蓄存款在10 万元以上有96%是个体户、私营企业老板和新兴的白领阶层。这些资金对商业银行存款乃至对增长商业银行的效益与支持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另外,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投资小,见效快,因而,它的资金是按“别人没有的我有”的原则,投向了产业结构薄弱的环节。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基本上由个人自筹,不需国家投资,他们兴办对社会有益的产业,并每月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费。
4.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灵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不容忽视、不可缺少的第三种经济力量。
有资料表明,我国私营经济已不仅仅是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体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和产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力量,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私营经济的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商业型、股份型企业逐渐步向生产型、开发型、科技型企业转变,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随着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既定方针会推动私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据国家信息资料预测,到2000年,我国所有制产值结构将形成“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将显著上升。其中工业总产值,全民占1/4、集体占1/2、个体私营占1/4,而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集体、个体私营的比重将为1/3、1/6和1/2,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大地上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对于我国私营经济,不但要看到现在而且要预示到它的未来,实事求是地予以科学预测,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将会更好地促进私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5.私营经济的发展,合乎邓小平倡导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合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方针和国家政策。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基本方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报告都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建议》在提出必须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的同时指出:“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更加明确地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客观现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党的十五大的召开无疑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私营经济由此得到了最权威的“正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目前最紧迫的就是消除在信贷、税收、价格、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不仅会导致经济关系扭曲,破坏市场机制形成,制约私营经济的发展,更严重的还会助长一些私营企业抽逃资本,狂热投机,挥霍浪费。所以,当前创立一个更为宽松、更加公平的体制环境,是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改革力度,真正实现按商业银行机制运作,特别在信贷工作上要由单纯支持国有经济转向支持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份的全面发展,并把支持私营经济发展作为银行的一个新的效益增长点。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处理私营企业关系上存在以下问题:
1.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对私营经济的金融服务、组织管理出现空档。近年来,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扶持下,各地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它经济成份迅速兴起,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金融业没有作出相应的反映,国有商业银行还按过去的基本分工,把私营企业划出服务的范围之内,私营经济发展之初,信用社给予了支持。但企业初具规模后,既不属于信用社的服务范围,又超出了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能力。服务上的“空档”,必然制约私营企业的壮大发展。
2.金融观念滞后,为私营企业金融服务顾虑重重,尤其是在不发达地区,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3.信贷管理滞后,难以充分、适时地为私营企业服务。应该肯定地说,近几年,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集约化经营,在改善贷款管理,促进贷款优化配置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信贷管理上也出现了三种倾向。一是贷款管理上的“一刀切”;二是贷款管理权责不清;三是信贷资金“划地为牢”。这三种倾向一方面制约着私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商业银行的效益增长。
怎样改变上述局面,笔者认为:
1.在新形势下,私营经济一定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为重点,坚持大发展、大提高的方针,以达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一要设法引进人才和高新技术,树立起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集约化经营发展思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取得科技进步效益。二要适应竞争的需要,向大企业、大集团方向发展,取得规模效益。三要在产业结构上有所突破,从流通服务型向生产经营型转移,即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向第一、第二产业进军,逐步向科技、信息、咨询、外贸等领域扩展,积极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四要增加投入,引进管理人才,并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增强发展后劲。五要增加资本投入,降低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实现经营资金的良性循环。六要培养信用道德,恪守信用规则,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针对当前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实,银行信贷应有所作为。在认识上要逐步转变观念,对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要逐步做到一视同仁,并把支持私营经济发展作为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来拓展;在行动上要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银行信贷支持私营经济发展的进程,逐步加大对私营贷款的投放数量,即逐步提高私营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在措施上加大管理力度,充分行使信贷管理的自主权,并建立一套适应私营经济特点的科学的贷款管理办法,不断摸索和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
首先,各家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私营经济的信息咨询系统,成立专门的调查分析信息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大型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经营水平、领导者素质、行业政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超前意识,依据各种信息预测诸多变化情况,对私营企业进行分类排队,并从预测的态势,运用科学的手段确定本行信贷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对已发放的私营企业贷款,要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和控制。一方面,经常深入企业了解产、供、销及资产负债的变化情况,适当参与、掌握贷款的使用和流向。另一方面,将借款企业的资金使用、生产经营、信用等级、财务核算和人才管理等情况存入资料信息库,分类设卡,定期考核,进行动态监测。
再次,对于私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必须采取积极稳定的态度,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把私营经济排斥在信贷大门之外,更不能把私营企业贷款变成各商业银行新一轮的竞争热点,一哄而上,不顾贷款条件,盲目大量投放,否则必定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