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工会大有作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有作为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工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工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特定的重要作用,就应找准定位、明确思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把握优势、植根基层。
找准定位 明确思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利益群体多元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工会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工作中必须找准定位、明确思路。
准确的工作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是实现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既要充分保障和反映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一个时期以来,职工队伍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时有发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数量连年增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职工队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因此,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以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企事业单位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是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任务。
清晰的工作思路。一是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会的服务对象是职工群众,工会工作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职工的愿望、需求和利益为本,努力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满足职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求。二是从工会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有着数以万计的基层组织,建立了覆盖各个产业、行业的信息网络渠道,建立了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工会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抓住协调劳动关系这个根本,抓住以职工为本这个前提,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工会就一定能够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
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会必须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为主线,下大气力把职工组织起来,下大气力完善集体合同与民主管理两项制度,下大气力实施经济技术创新、职工素质教育和“送温暖”三项工程,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职工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职工的实际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做好工会组建工作。一是抓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入会工作。目前,北京市仍有上百万进城务工人员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将他们吸纳到工会中来,从维护好他们在工资收入、生命安全、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做起,进而逐步加大维权工作力度,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队伍工人阶级化的进程,对于首都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抓好新建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新建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会员流失的问题不容忽视,其中主要原因是维权工作的步伐没有跟上。因此,应把新建企业建会与作用发挥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建立组织、吸纳会员、跟进维权”三个步骤环环相扣,步步跟进。要发挥工会的作用,不断巩固建会成果,增强工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抓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工会工作。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确保工会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这是保障改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推进企业改革和确保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有效防止企业随意撤并、撤消工会组织现象的发生。
做好集体合同和民主管理工作。近几年来,企业劳动争议特别是涉及经济利益的集体劳动争议大幅度增加,成为影响职工稳定、企业稳定、社会稳定主要的潜在威胁。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工会维护职工经济利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稳定的有效手段。集体合同涉及的职工工资收入、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补充保险福利、劳动合同管理等,都是关乎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深化集体合同的关键在于以集体协商的方式保障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通过工资集体协商使职工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同步。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表现,也是营造企事业单位内部民主和谐氛围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途径。深化职工民主管理,应注意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衔接,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更充分地表达职工的意志、愿望和要求,促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事项的公开、公正、公平,保障职工知情、参与和决策各项民主权利。
强化经济技术创新和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满足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经济技术创新和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是工会推动发展的两个重要载体。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旨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集中职工智慧、凝聚职工力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旨在推进工人阶级的知识化进程。各级工会应努力督促和协助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力量,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帮助职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竞争能力。
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会的帮扶工作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协助党和政府监督和落实好针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各项基本保障政策,让困难职工了解、掌握并充分享受到这些政策;二是从自身出发,科学配置和使用工会现有的帮扶资源,全力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等问题。帮扶工作应加强针对性,保证实效性,注意从社会保障体系较为薄弱的环节入手,从职工群众最迫切需要帮助的地方入手。
把握优势 植根基层
工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团体的优势。一方面,工会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这是工会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工会又有深深植根于广大职工群众之中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这是工会的组织优势。发挥好这样两个优势,构建起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中心的社会冲突预防、预警和化解机制,就可以有效促进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的建立。
发挥政治优势,加大维护职工权益的力度。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劳动争议,很多情况下是由于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引发的。如果职工中发生的一些零散的、较小的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就有可能会转化成较大的甚至有组织的群体性对抗,造成矛盾升级,引发更大范围内的冲突。工会应从关心职工的生活入手,深入群众,掌握情况,把职工群众迫切需要帮助的重大问题作为议题,及时准确地向党和政府反映,从源头上解决全局性、地域性、行业性涉及职工切身权益的问题,及时化解劳动纠纷和劳动争议,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发挥组织优势,保持职工队伍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就是努力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思想安定、生活幸福、身心愉悦,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会组织植根群众、来自群众,工会和职工保持着密切联系,职工的所思所想,工会组织应当都了解、清楚和关心。工会组织的性质、地位和特色决定了工会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促进职工队伍的稳定,为培育出更多劳动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协调的和谐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