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市场发展信用体系的三次飞跃_信贷业务论文

面向市场发展信用体系的三次飞跃_信贷业务论文

开发性信贷体制面向市场三次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发性论文,信贷论文,体制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策性银行如何从体制上防范信贷风险?如何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保证政策性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此,国家开发银行在过去三年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施了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核心的信贷体制改革,实现了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转变思想观念

开行信贷体制的第一阶段改革始于1998年上半年。我国短缺经济基本结束,“瓶颈”制约初步缓解,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摆上了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议事日程,政策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样引人关注。当时,开行的信贷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开行实行了第一阶段信贷改革,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转变思想观念,由注重项目管理转向注重市场,确立了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建立面向市场、权责统一、有效配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沿着这个改革方向,开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具体包括:建立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运行机制;强化市场分析,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强化信贷管理,实行信贷业务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成立投资业务局,开始探索利用资本市场工具改善信贷资产结构的新途径。

通过改革,开行明确了“在市场环境下和银行框架内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市场定位,具有银行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其“政策性”主要体现在贷款规模大、期限长、资金供应能力强等方面。通过改革,开行上下开始树立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强调全过程风险控制,贷款粗放管理的弊端开始得到扭转;建立了风险责任制,优化了信贷结构,存量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特别是中国投资银行的成功并入,完善了开行的银行功能,初步建立了总分行两级管理体制。

第二次飞跃:全过程全方位防风险

1999年,在思想观念产生重大转变以后,开行进行了第二阶段的信贷体制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法人、分级管理、总行决策、授权经营”的总分行两级管理体制。这次改革围绕着信贷管理制度、机构建设和波士顿公司的咨询意见展开,重点是化解开行的存量风险。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分行建设,完善两级管理,建立“防火墙”,强化本息回收和不良贷款化解,实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二阶段改革的成效很快就显现出来。经过改革,开行初步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机制,总分行两级管理体制初步完善,28家分支机构相继成立,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机构网络;建立市场化的项目开发机制;坚持独立评审,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建立了贷款项目评审的“防火墙”,不仅使新增贷款的风险得到控制,而且在本息回收和不良资产化解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0年底,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下降到8.78%,当期本息回收率达99.2%,累计本息回收率达91%;成功剥离了1000亿元不良资产,自费办理了债转股399亿元。另外,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上有了新的进展,通过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对克服企业道德风险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次飞跃: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金融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经过信贷体制改革实现了再次飞跃的国家开发银行,为在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上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开始了第三次飞跃,即以迎接WTO挑战为契机,通过运用和引进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全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银行。

第三阶段改革的基点是,按照国际标准,在组织机构、业务功能、技术手段等方面达到现代化,全面提升开行的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目标是,保持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内外准主权级的信用等级;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准确而公开地反映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达到国外先进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水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不良贷款率不高于3%;在金融债券市场保持重要地位;银行功能健全,能运用市场手段为政策性业务服务;综合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扩大成果的改革过程后,开行已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初步找到了在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办好政策性银行的路子。目前,该行的整体经营状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资产质重稳步提高,主要经营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事实充分证明,开行不仅实现了在与传统体制的磨合中加快转型,而且在银行业改革方面,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和后遗症,充分发挥出我国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朝着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迈进。

标签:;  ;  ;  ;  

面向市场发展信用体系的三次飞跃_信贷业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