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区位研究——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乐福论文,区位论文,为例论文,在华论文,沃尔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9.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转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服务业跨国公司快速向全球扩张,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取消零售、旅游、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投资管制,推动了服务业全球化发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主导全球投资[1]。加入WTO以来,中国逐步放松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的业务限制和地域限制。近年来,服务业外资的比重逐年递增,从2001年的24%提升到2007年的62%。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可能促使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组[2-3]。与制造业高度集聚在中国沿海省区不同,市场导向的服务业外资已经扩张到内陆地区。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更为集聚在高等级城市,对于银行业渐进式开放政策和金融业规模反应灵敏[4-5],房地产外资沿着长江流域渗透到了西部地区,偏好土地和住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3];外资物流企业集聚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和经济发达的区域[6];保险业外资企业需要接近行业管理部门,偏好行业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而成本因素和基础设施不影响其空间布局[7]。可以说,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的关键驱动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市场趋于饱和,零售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发展中国家开放零售业市场,伴随着交通通讯技术进步,零售业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张[8-14]。自1992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少数城市和经济特区试点外资零售业,2001年加入WTO以来加快了开放步伐,到2004年零售业全面对跨国零售企业开放。渐进式开放政策直接引导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规模扩张与空间扩散[15-16]。目前为止,全球主要跨国零售企业大部分进入了中国市场,而沃尔玛和家乐福占据中国大型超市市场前两位,两者在中国的主要业态是大型超级市场。其强大的资本实力、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及先进的管理技能与经验,具有经营大型综合超市的优势,同时可与中国传统超市区别,实现差异化竞争[13]。
自1992年零售业对外开放以来,跨国零售业已经从中国沿海扩散到了内陆,从大城市到了二、三线城市,一些大型跨国零售业初步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16]。作为典型的市场驱动型外商投资,本地市场规模与潜力固然是跨国零售企业空间扩张的原动力[9-10,13]。但跨国零售企业由于存在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以及物流模式不同等,也可能避开市场竞争激烈的城市[11,14,17]。由于中国缺乏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系统,许多西方零售企业同时采取本地供应商方式,因此物流配送可能会制约其空间扩张[16]。跨国零售企业也可能尽量使门店在空间上尽量接近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层面的规模经济[8,14,18]。跨国零售企业还可以选择在零售企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布点,实行差别化的业态,与其他企业分享物流配送、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从而从外部规模经济获益。作为本地化的外商投资,跨国零售企业尤为重视本地政治、文化、制度因素[12,14,19],因此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扩张可能还是渐进式地域零售业开放政策的函数。零售企业通常采取蔓延式空间扩张[8]或者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最后到小城镇的等级式扩张[17,20]。沃尔玛在美国的扩散可以归纳为蔓延式扩散和逆等级扩散,即从小城镇扩散到大都市区市场[21-22]。不同零售企业的空间扩张战略不同,不同跨国零售企业也以不同方式权衡市场、竞争、集聚经济以及政策制度变量。因此揭示跨国零售企业在东道国的空间扩张机制有利于理解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组。
然而对在华跨国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很不够。郭崇义[23]描述了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上海的区位选择。李飞等[15]记录了家乐福、沃尔玛等的省区空间分布。张闯等[24]发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川渝地区是跨国零售企业门店布局最为密集地区,并罗列了一些区位因素,包括开放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能力、商务环境和投资政策、城市性质、功能和区位条件等。现有少量研究仍然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缺乏系统科学的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没能对比市场、竞争、集聚经济与政策制度的差异性的作用,没能对比不同跨国零售企业的空间战略等。
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零售业渐进式对外开放基础上,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研究对象,采用微观数据系统地展示两者在中国的空间扩张过程,然后采用二项式逻辑模型探讨影响两者门店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揭示两者在中国的不同扩张战略。
2 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过程
跨国零售企业空间扩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零售业地域开放进程。中国零售业从1992年开放试点,到放松管制,再到2004年完全开放。以国家零售业开放政策的变化为标志,可以将零售业对外开放划分为四个阶段(表1)。
2.1定点试验时期(1992年-1995年)
在1992年以前,中国并不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1992年7月,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中央批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等6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5个经济特区为零售商业对外开放首批试点城市,每个城市试办1~2个外资企业。由于市场准入和政府审批程序等方面的严格规定,大部分外资零售企业态度谨慎。在1992~1995年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的15家中外合资合营企业中除了沃尔玛,其他均为港资或海外华资背景的企业。在东道国制度政策不明的态势下,一般只有文化、心理与地理距离比较接近的跨国零售企业会进入,这符合渐进式国际化扩张模型[25]。
2.2 放松调整时期(1996年-2000年)
为促进零售业发展,中国在90年代中期开始放松零售业管制,指定北京市进行外资零售企业连锁经营试点。但是部分外资企业,如家乐福,采取变通方式,大肆扩张。截至199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外合资商业企业20家,但非试点企业达到227家。地方政府擅自批准外资零售项目,冲击正常市场秩序。1999年6月25日,《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颁布,零售业合资合作范围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城市,允许省会城市及其他城市试办1~2家中外合资或合作商业企业,经济中心城市、商贸中心城市可增设1~2家。期间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外商投资零售商业企业有49家,但各地越权审批的达到326家。2001年8月6日,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整顿非试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工作的通知》,开始新一轮清理整顿工作。
2.3 WTO适应时期(2001年-2004年)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在原有地域开放基础上,立即开放了郑州与武汉,进一步开放了跨国零售企业的业务范围。2003年开放了所有省会以及重庆和宁波。世界零售50强的三分之一进入了中国。
2.4 完全开放时期(2004年-现在)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完全取消跨国零售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快速扩张,加快向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转移,独资零售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并购成为主要投资方式。2008年9月以来,外资零售门店审批权下放省级商务部门。2004年以来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引爆了跨国零售企业的大规模进入。国际零售企业在发达国家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而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自建店铺方式[17]。但是在中国外资零售业开始出现并购浪潮,彰显跨国零售企业对中国投资信心。2004年港资华润万家收购了苏果超市的股权,2007年沃尔玛收购了好又多35%股权,2008年韩国乐天玛特并购时代零售,门店激增至76家。从全国布局来看,外资超市仍然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三大区域,特别是华东地区。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华中、东北和西南市场也受到外资超市企业的重视(表2)。如沃尔玛拟在四川建专用配送中心,以此为据点开辟西部市场,乐天玛特则正在布局东北市场,大润发着手进驻西南市场。
3 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空间扩张: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
沃尔玛于1962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开办第一家门店,目前沃尔玛集团下全球门店数量超过8000家,员工总数210多万,连续三年蝉联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榜首。截止目前,沃尔玛门店分布在13个国家。法国家乐福集团成立于1959年,是大型超级市场的首创者。在全球零售行业中,国际化程度排名第一,综合实力位居第二。家乐福于1969年进入国际市场,门店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分布在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国际扩张都遵循渐进式国际化模型[19]。沃尔玛首先进入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都很接近的墨西哥、波多黎各和加拿大等国家,目前海外投资国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这些国家与美国地理邻近,经济联系强。家乐福主要投资集中在欧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地区,这些地区是法国的前殖民地,经济联系较强。这种国际化扩张策略易于降低交易成本,规避投资风险,提升投资成功机会[25]。
3.1 沃尔玛与家乐福在中国的门店扩张
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加入WTO之前,由于对零售业在业务和地域上的严格限制,两者谨慎扩张,2004年后,零售业全面开放,两者进入快速扩张经阶段。总体上,在1995~2008年间,家乐福扩张速度快于沃尔玛,尤其在2001年之前,家乐福显著快于沃尔玛(图1)。家乐福在2001年没有新增门店,这与2001年对外资零售类企业进行整顿清理有关,家乐福是被整顿的对象。而沃尔玛比较遵守中国的法规与政策,这也是2004年前沃尔玛在中国布局迟缓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沃尔玛最初进入中国时坚持复制本国门店选址模式,选择城郊开设门店,经营效果不很理想,后沃尔玛调整了在中国的微观区位选址,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地带开设门店[26]。
图1 沃尔玛和家乐福历年在中国的新增与累计门店数
沃尔玛2007年新增29家门店,远超过家乐福的19家。2007年2月27日沃尔玛宣布收购中国“好又多”35%的股权。2009年,随着收购案“循序渐进”推动,沃尔玛在门店总数和新增门店数上均超过了家乐福。家乐福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扮演强势圈地角色,其门店总数一直遥遥领先于循规蹈矩的沃尔玛。虽然在政策试水期受到过“有形之手”干预其扩张战略,但自2004年零售业全面放开管制之后,门店总数持续增长,年均新开门店数约20家,发展态势迅速而稳定。
3.2 沃尔玛和家乐福在中国的空间扩张
沃尔玛1995年进入中国时在深圳设立总部。当时广东物流配送仓储能力较弱,连锁零售企业供货商规模较小,难以支撑大型零售企业运作。在2000年之前,沃尔玛在广东之外,仅尝试进入云南省。在2004年之前,沃尔玛进入了10个省区,在17个城市开了27个门店。1996~2003年间,沃尔玛主要以广东为中心向华南地区扩散,以辽宁为切入点在东北及渤海湾地区进行试水性布局(表3)。沃尔玛未能进入上海、北京等重要市场,也未进入西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不足。以上海作为总部的家乐福,利用上海优越的组货、物流基础设施等条件,充分享受上海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广阔的经济腹地。在2000年之前就进入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重庆、江苏等11个省区,在2004年之前,在全国14个省区的20个城市开了41家门店。1995~2004年间,家乐福的门店遍布东部沿海、长江沿线的重要发达经济省份。2004年以来,中国取消了跨国零售业务与地域限制,理论上跨国零售企业可以自由地在中国城市布局。截至2009年底,沃尔玛已经进驻了全国24个省,开设了167家门店;家乐福在全国21个省,开设了150家门店。沃尔玛门店数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内地依次递减的特点,西北地区仍然未涉及。可见,沃尔玛的门店分布完全在“爱辉—腾冲”人口线的右侧。家乐福的门店仍然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其次集中在长江沿线,较沃尔玛门店更为集中(图2)。
图2沃尔玛与家乐福门店的城市分布(2009)
在2004年之前,两家企业在新进入某省区时首先选择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表3),这种城市选择受制于中国零售业地域开放的格局;同时,零售连锁店在进入发展中国家时一般会从大城市开始布局,在竞争驱动下转向中小城市[20]。零售商扩张还具有同行业相互模仿性,龙头企业从省会城市扩散,众多后进者跟随[17]。首选进入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的扩张路径也可能是两家企业互相模仿的结果。2004年后,在新进入某省时,家乐福依然首选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但沃尔玛已经开始调整战略,尝试先进入二、三线城市。如在进入安徽、浙江和河北时,分别选择了芜湖、金华和廊坊作为首店开张地。尤其是2007年以后,沃尔玛对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力度不断加大。如2007年沃尔玛新开30家分店的名单,其中有20家左右开在二、三线城市,如江苏太仓、湖南娄底、福建晋江、云南大理等,显露其“占领”中国市场的决心,也避免与省会城市的内资零售超市正面竞争。
沃尔玛早于家乐福进入到50万城镇人口以下的城市(图3)。沃尔玛70%以上门店集中在300万以下城镇人口的城市,而家乐福50%以上门店集中在400万城镇人口以上的城市。可见,家乐福仍然将战略重点放在一线市场,而沃尔玛战略重点已经放在了二、三线市场。这符合两个企业的公司战略,是公司战略嵌入本地化经营的一个很好例证。沃尔玛在美国是依靠“农村包围城市”、“逆等级扩散”战略,认为低等级市场的培育有助于企业获得远期利润[22]。家乐福虽是平价超市,但在国外投资时为增强自身竞争优势,会特意与东道国零售超市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定位为“中产阶级的平价超市”,主攻一线市场[19]。
图3 沃尔玛与家乐福门店个数城市分布
为了展现沃尔玛和家乐福在中国的空间扩散格局,本文将两者在2000年之前,2001~2003、2004~2006以及2007~2009年间的新增门店数绘制地图(图4和图5)。沃尔玛没有从北京和上海进入中国市场,而是选择深圳,向东莞和昆明扩张,然后到沈阳、大连、厦门、福州等,可以说在2004年之前,沃尔玛主要在同一等级的城市之间扩散。2004年以来,沃尔玛一方面开始进入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同时开始以等级扩散方式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与沃尔玛在美国的逆等级扩散模式不同。家乐福则以上海、北京、深圳为据点,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区以蔓延式扩散为主,2007年以来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以等级式扩散到了一些二线城市。蔓延式扩张有利于节约成本,也容易获得企业规模经济。
图4 沃尔玛在中国的空间扩张
图5 家乐福在中国的空间扩散
4 沃尔玛与家乐福的物流配送模式
与两者差异性的空间战略相对应,沃尔玛与家乐福也采取不同物流配送模式。沃尔玛在美国往往开设新店前建立仓储配送中心[8,13]。坚持标准化国际运作的沃尔玛,在中国也审慎选址建立配送中心,从而降低协调成本,交易成本,获取规模经济[14]。但是中国网络环境较差和受政策限制影响,沃尔玛卫星通讯系统不能发挥作用。沃尔玛在中国店面较少,围绕一个配送中心密集建店来减低成本的优势尚未发挥,使用专用配送中心服务各地门店反而增加了企业物流成本,这是沃尔玛标准化运作在中国面临的困境[26]。鉴于中国物流配送系统的不完善,沃尔玛同时采用本地化的供应商[16]。沃尔玛目前共有3个专用配送中心:1996年在深圳建立了一个占地7500平方米的配送中心,2006年扩建为4.1万平方米,可满足100家门店。2003年在天津建立了1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后因收购好又多,将其在北京的配送中心与天津合并,将天津的原仓扩建为4.2万平方米。沃尔玛的第3家配送中心位于浙江嘉兴,于2008年12月投入运营。深圳总仓负责珠三角与西南部地区的货物配送;嘉兴总仓负责长三角地区的货物配送;天津总仓负责北京、天津周边以及东北地区的货物配送(图6)。沃尔玛已经深入西部内陆地区,依靠沿海布局的3个配送中心来服务内地的门店显然面临瓶颈,因此沃尔玛已经在2009年进入四川选址,拟建第4个配送中心。
图6 沃尔玛配送中心与家乐福采购中心区位
家乐福在法国采取中央采购外包物流的运作方式。随着门店数量迅速增加,家乐福曾经在2002年尝试在中国实行集中采购和配送,从5个大区的采购部门里遴选了56家供应商,构建中央采购体系,但因物流配套服务跟不上而失败。目前,家乐福98%的生鲜产品在当地采购,60%的日杂货物靠当地供应商或者全国供应商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提供。家乐福这种本地化策略有利于降低成本[14]。然而,由于家乐福各门店自行采购,供应商不一,影响其供货速度,也加重了供应商负担;分散采购扩大了各门店自主经营权力,容易滋生商业腐败。家乐福仍然没有放弃全球化标准运作,并于2002年9月在上海建立了全球采购中国总部,与设在其他10个城市的区域性采购中心(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武汉、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昆明)共同构成家乐福在中国的采购网络(图6),负责在中国境内的直接采购业务,推动中国产品纳入家乐福全球采购销售网络中,体现了家乐福根植于本土,又融入国际生产网络的策略[12]。
5 沃尔玛和家乐福门店进入城市区位影响因素
5.1 二项式逻辑模型与变量
沃尔玛与家乐福在中国区位模式与地理扩张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两者差异化的区位战略有关。由于沃尔玛和家乐福目前主要还是在大型城市布局,对于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仍然处于试探性阶段,两者在一些中等城市仅设立了1个门店,没有差异。为研究沃尔玛或者家乐福的空间扩张战略,本文选择2009年城市辖区人口超过100万的122个城市为样本,并采用二项式逻辑模型(binary logit model)探讨两者在2009年是否已经进入某城市及其影响因素。如果一个城市存在沃尔玛或家乐福门店,则赋值为1,没有门店,则赋值为0。本文引入市场需求与竞争、集聚经济以及零售业开放政策等变量解释跨国零售企业区位选择。
5.2 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
作为消费者服务业的零售业是一种市场导向性投资,市场需求潜力与规模是关键因素[17,28]。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跨国零售业一般会理性地选择市场规模和潜力较大的城市开设门店。本文采用城市人口规模(POP)、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SALARY)以及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PSAVE)衡量城市市场规模与潜力。市场竞争程度也是影响跨国零售企业进入市场的影响因素[17]。本文引入两个变量衡量城市的零售市场竞争程度,其一为竞争对手在某城市门店数(FSTORE)。具体而言,在沃尔玛模型中引入2009年家乐福门店数,在家乐福模型中引入2009年沃尔玛门店数。另一个变量衡量本地零售业市场竞争程度,定义如下(COMP):
其中FIRM[,J]为城市j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数,SALE[,J]为城市j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
5.3 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
跨国零售企业通过与邻近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共聚,分享基础设施建设、顾客群体和分担运营风险,获得同产业内的规模经济,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进一步节约成本。本文以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数(SHOP)以及每百万人口的国际互联网用户数(WEB)来衡量集聚经济强度。大型跨国零售企业通常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降低成本[13]。如果跨国零售企业重视集聚经济,则会倾向于在零售业网点较多的城市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良好的物流配送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也是决定连锁超市布局的因素。沃尔玛主要依靠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进行货物运输,因此选择城市离最近的配送中心距离来衡量沃尔玛对门店的物流配送能力(LOGIS),预期符号为负。家乐福则利用本地的物流配送公司为其服务,选择门店所在省所有的配送中心个数来衡量家乐福的物流配送能力(LOGIS)。另外,跨国零售通过集中在某些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可以共享信息、配送服务等从而获取公司规模经济。为了验证跨国零售业企业是否在区域市场追求公司内规模经济,本文引入沃尔玛或者家乐福在省区内其他城市的门店总数(PSTORE)。
5.4 开放政策
虽然2004年以来中国零售业已经全面对跨国零售企业开放,但之前渐进式开放策略可能积累了先行者优势和制度优势能够吸引跨国零售企业[16,27]。由于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零售业地域开放政策,一些城市开放较早,另外一些则较晚,从而形成了制度优势的差异。本文用截止到2009年城市开放零售业的年限(TIME)来衡量城市的政策开放程度。为降低风险,跨国零售企业会倾向于在开放时间长的城市布局。
5.5 统计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一些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其中人均储蓄余额(PSAVE)与WFB、SALARY以及FSTORE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0.71和0.67,因此在模型中去掉PSAVE。二项式逻辑模型回归结果见表6和表7,除了COMP为比值外,其他变量都自然取对数。模型1包括全部变量,由于SALARY和WEB和SHOP的相关系数也达到0.68和0.71,模型估计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模型2和3分别验证市场规模与市场竞争和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检验表明,所有模型都高度显著,具有一定解释力。但模型对家乐福门店区位选择的解释力高于沃尔玛,在完整模型中,对家乐福进入城市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1.8%,而对沃尔玛仅有78.69%。
统计结果凸显了家乐福和沃尔玛在进入中国城市的不同战略。首先,家乐福在进入中国城市时,会考虑等级较高和工资收入较高的城市,因此市场规模与潜力能够显著吸引家乐福设立门店,这一点在不包括集聚经济变量时尤为明显。在沃尔玛模型中,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不显著,职工工资水平的显著性不稳定。这一点说明,家乐福仍然集中在市场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的大城市,而沃尔玛则已经扩散到了等级较低的城市。其次,本地零售业竞争程度都不显著影响沃尔玛和家乐福进入某个城市,这可能与我国城市本上零售业不尽发达有关,而且沃尔玛和家乐福的超级市场可以与国内零售业态实行差异化竞争。但作为中国市场前两位的超市市场的沃尔玛和家乐福在选择城市时确实可以考虑对方是否进入了某个城市。这种现象可以视为寡头市场竞争导致的防御性投资,为了维持市场竞争均衡,寡头相互模仿区位决策,选择相同城市进行投资。当然,竞争对手的投资也可能有示范效应,吸引其他跨国零售企业投资。跨国零售企业的这种投资区位行为可能会导致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主要城市的高度集聚,激化市场竞争,进而促进跨国零售企业向中小城市扩散。
第三,模型1显示,在市场规模和市场竞争条件给定情况下,家乐福不太关注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相关变量都不显著。在相同条件下,沃尔玛则会偏好通信网络发达的城市,并且会选择省区内已经有较多门店的城市开设门店,这种在邻近城市布局的战略可能与沃尔玛的物流策略有关系。相对而言,沃尔玛更为依赖专用配送中心供应货物,集聚在附近城市可以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获取规模经济。模型3显示,在市场不确定时,家乐福也会选择零售业较为发达、通信网络完善的城市开设门店,利用零售业的规模经济,但家乐福会尽量避免在同一省区附近城市开设门店,这也可能与家乐福的本地化供应策略有关。在市场不确定时,沃尔玛更为重视充分挖掘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重要性,会选择零售业发达的城市,与其他零售企业分享相关基础设施,从“购物外部性”中获益。
在沃尔玛和家乐福模型中,Ln LOGIS在0.10显著水平都不显著,表明沃尔玛并没有显著偏好距离其专用配送中心较近的城市,而家乐福也没有偏好物流配送中心较多的省区。由于目前中国物流配送服务相对落后,所以依靠本地物流的家乐福把门店大多安排在经济发达、市场需求较高的中心城市,以便能使用这些城市相对良好的物流配送设施与服务。在这些城市,家乐福面临与内资超市的正面竞争,因此极有可能造成“挤出”效应。沃尔玛采取自建配送中心,但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集中式的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因此沃尔玛也开始启用了本地化的供应商[26]。本地化供应商可能降低物流对沃尔玛和家乐福空间扩张的影响。
最后,截止到2009年,家乐福仍然钟情于零售业开放时间较长的城市,而沃尔玛则不受零售业开放时间的影响。零售业开放时间长的城市都是中国的主要经济中心,消费水平高,长时间的零售业开放也形成了零售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优势。在2000年之前,家乐福在中国快速扩张,在很多重要城市不顾国家政策限制违规设立门店。200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整顿非试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工作的通知》,相关部门对一批为了实施自身企业战略,不顾中国零售政策法规限制,打政策“擦边球”的外资零售类企业进行了整顿清理,家乐福是被整顿的对象。此后,家乐福的空间扩张策略变得相对保守,主要在零售业开放较早的经济中心布点,从而降低不确定性和政策风险。沃尔玛在2004之前遵守中国零售管制政策,布局谨慎,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开放城市,如省会、计划单列市等;但2004年以来,尤其是2007年以后沃尔玛依托其在超市经营的优势以及在中小城镇经营的经验开始迅速向二、三线城市扩散,显示了沃尔玛占领中国中小城市市场的战略,同时避开与主要零售企业竞争。经过15年在中国的经营,沃尔玛也熟悉了中国商业环境,建立了相应供货网络,在零售业全面开放后不再局限于前期零售业开放的城市,试图复制其在美国的空间战略,立足于底层市场。2008年9月后,商务部将外资零售门店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商务部门,沃尔玛在城市层级的布局受到国家政策制度的影响更小。
6 结论与讨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逐步开放,跨国公司越来越熟悉中国经营环境。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转向服务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也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与制造业外资高度集聚在沿海地区不同,服务业外资则沿着中国的城市体系布局,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尤为集中在大城市,而像零售业这种消费者服务业在渗透大城市市场的同时,以等级式扩散方式向内陆地区中小城市扩张,以蔓延方式在城市群内扩散。服务业外资企业的市场导向型投资行为,对于中国地方政策制度较为敏感,同时也正在重组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
本文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研究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空间扩张。两者在20世纪90年代起进入中国以来,门店总数、进入省区及城市的个数连续上升,从未退出已进入市场。进入WTO之前,两者空间扩散受零售业渐进式开放政策引导,随着零售业全方位开放,市场力量逐步主导其区位选择。截止到2009年,沃尔玛分布在大半个中国,以等级式扩散为主,已有70%以上的门店布局在二、三线城市。沃尔玛并未完全遵照其在美国国内先建物流配送中心,再以此为中心建立门店的扩张模式。而是先建立门店,再根据需求跟进建立配送中心,这是对中国市场的远期投资,也是沃尔玛本土化表现。沃尔玛最近开始采用在发达国家才会使用的并购扩张策略,加快了沃尔玛等级式扩张的步伐。家乐福超市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在各个都市圈内部呈蔓延式扩张。从家乐福不断在一线城市追加投资可以看出,家乐福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仍然在高等级市场。从统计结果来看,家乐福重视市场规模与潜力,在乎城市的制度环境是否完善,零售业是否开放了较长时间,同时也关注竞争对手沃尔玛的新开门店的城市选择。而沃尔玛强调零售业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但不在意零售开放政策制度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超市快速发展的原因,不仅仅是新兴市场的需求拉动,更重要的因素是不断放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和外资零售商采取了积极主动快速跟进的市场营销和采购措施[17]。一方面外资零售商采取了本土化策略适应环境(placing the firm),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环境(firming the place),比如将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嵌入本土经营业务中。沃尔玛和家乐福遵循中国的市场特点和物流条件进行空间扩张,体现了其本土化的战略走向。两个企业并未放弃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运作,沃尔玛在中国建造了专属物流配送中心,家乐福也将其在中国的采购网络纳入到其全球采购网络之中。因此本文认为两个超级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采取了全球化+本土化(Glocalization)并重的运作战略,从而在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后,两者得以快速扩张,实现了阶段性成功。
收稿日期:2010-11-07;修订日期:2010-12-06
标签:家乐福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物流配送模式论文; 城市选择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零售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