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发展与合作_金融论文

亚洲金融发展与合作_金融论文

亚洲金融发展与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亚洲依然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东亚国家和地区创造了长达40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从60年代开始,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东盟相继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增长速度和延续的时间都远远超过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家。东亚经济的迅猛发展提高了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并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亚洲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并没有因为1997年金融危机而削弱,仍具有旺盛活力和巨大潜力。2000年,虽然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从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仍不失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GDP增长率达到6.7%,远高于全球4.8%的平均增长率。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1年亚洲整体GDP增长率将降至5.3%。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整体GDP增长率将降至5.1%。但都高于预期的全球3.5%的平均增长水平。

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十分重要。一是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亚洲人口占全世界人口60%以上,GDP占全球GDP约28%。日本、中国、印度和东盟是区域内最主要的市场,也是全球的重要市场。二是亚洲进出口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地位举足轻重。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在1965年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1990年升至18%。目前亚洲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进口总额占全球进口总额约为19.6%。三是亚洲国家和地区是除美国之外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从1990年至1996年,仅东亚国家吸收的国外直接投资就占全球国外投资总额的10%。尽管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五国私人资本一直是净流出,国际商业贷款也不断减少,但外国直接投资还是一路攀升。1997年当年比危机前增加20亿美元,达到68亿美元,1998年又比1997年增长近1倍,1999年较1998年又增20个亿。在2001年,亚洲仍将继续保持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经济学家情报机构(EIU)发表的报告显示,亚洲在未来5年内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将迅猛增长。四是亚洲技术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劳动力出口约占全球40%。五是亚洲拥有东京、香港、新加坡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亚洲经济金融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经济学家们曾将其概括为“亚洲模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全盘否定了“亚洲模式”,这些思想曾主导了国际金融组织对亚洲经济制度的认识。我认为亚洲经济模式是存在的,而且在逐步完善。其主要特征有:第一,在尊重市场基本规律基础上的政府主导经济。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稳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这也是东亚经济发展必然的历史性选择。第二,国家政治稳定是亚洲经济奇迹的基础。第三,间接融资为主。亚洲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中的地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国内储蓄率很高,商业银行间接金融是主体,直接融资比例低,资本市场发展落后。第四,出口导向经济。

二、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金融运行态势趋好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既有其内部的原因,即经济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金融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过早开放资本帐户等;也有外部因素,即石油价格波动,对冲基金的冲击以及电子产品需求周期性下滑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亚洲各国从危机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调整措施,加大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和金融重组的力度,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企业负债率,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金融运行态势基本稳定。

一是实体经济发展良好。继1999年经济全面复苏后,2000年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更为强劲,第一、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大多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虽然第四季度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但全年基本都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韩国GDP增长率达8.0%,马来西亚为8.5%,菲律宾是4.2%,印度尼西亚4.8%,泰国4.2%。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亚洲整体全年GDP增长率高达7.1%。2000年,印尼、韩国和泰国的失业率比上年大幅下降。

二是危机后,亚洲多数国家纷纷放弃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减少了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可能。

三是经过3年的恢复,亚洲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五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亚洲,储备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东南亚外汇储备也超过2000亿美元,马来西亚等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四是亚洲各国短期外债大幅度减少。韩国、泰国、印尼等国1997年的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之比超过100%,目前这一比例已普遍下降,韩国、泰国已降至50%以下,抗风险能力增强。

五是亚洲各国对不良资产的处理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看,除菲律宾外,到2000年末,其他国家的不良资产都在减少,马来西亚和韩国不良资产比例降至7%左右;泰国下降到17.7%,好于政府25%的年终目标;印尼到2000年末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为18.8%,比1999年早期的记录大幅下降。各国银行风险明显降低。

六是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危机后,亚洲各国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包括加强和完善银行现场检查制度,提高银行业透明度等。

我们认为,面临美、日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东亚国家和地区不会发生类似1997年金融危机,但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导致小范围内陷入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2001年的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日本的经济低迷;美国经济增速减缓,不确定因素较多;全世界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在下降,对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亚洲国家和地区应该加强合作,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进一步加强亚洲的区域经济金融合作

不完善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是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亚洲各国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符合亚洲利益现实的选择。

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一国的经济发展难以脱离区域经济的发展。欧元区已经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正在规划,从长远看,亚洲地区也应该加强区域内经济金融合作。多种汇率并存是亚洲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采取有效的经济金融合作机制,才能更好地稳定亚洲金融市场,才能使国际投机者无机可乘。

亚洲各国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也是亚洲自身发展的需要。亚洲各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如果亚洲国家不进行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出口商品相互竞争,将降低亚洲各国的贸易条件。而区域内的经济协作和分工,有利于避免出口贸易恶性竞争。扩大的区域内部市场,将增强亚洲各国应付外部经济波动的能力。

要推动区域贸易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一是各国必须树立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理念,摒弃狭隘的重商主义,让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在亚洲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二是亚洲各国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相差悬殊,在形成统一大市场之前,区域贸易经济合作可多层次、全方位展开。如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共同开发及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展等。朱镕基总理在2000年11月新加坡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晤时,表示中国愿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共同开发,支持建设泛亚铁路的设想等。三是加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协作。亚洲国家要在全球高科技产业有所作为,必须加强合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亚洲国家区域内的高科技合作,朱镕基总理表示,中国愿参与“电子东盟”的建设,并与日韩协调加速建设东亚新一代高速互联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区域贸易经济合作的发展及深化,客观要求加强区域内金融方面的合作。一是亚洲各国中央银行应密切合作。为推动区域内金融方面的合作,我认为亚洲各国中央银行至少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合作:即加强金融监管、清算方面的合作,经济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建立亚洲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此外,由于亚洲各国的汇率制度千差万别,各国又多采取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稳定各国货币的汇率也是亚洲各国中央银行密切合作的重要任务。

二是推动亚洲区域的资本市场发展。亚洲国家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有较高的储蓄率,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但缺乏大容量的资本市场,尤其是长期债券市场,区域内也没有自己的评级机构。为避免资金的大进大出对亚洲金融市场造成影响,亚洲各国应共同努力建立亚洲统一的债券市场,成立亚洲的评级机构。

三是促进区域内货币合作。目前,亚洲各国和地区共持有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亚洲各国携手合作,就能抵御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2000年5月泰国清迈举行的亚洲发展银行年会上,东盟十国和中、日和韩国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此项协议正在顺利执行中。

四是亚洲各国应协调一致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目前,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往往不能反映亚洲的实际情况,不能代表亚洲国家的利益和主张。如果亚洲国家能在国际组织以同一声音反映亚洲国家的利益,就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为亚洲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四、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促进亚洲的经济金融合作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将为亚洲经济金融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有利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必须实施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其他亚洲国家将更多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和商机的增加。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近年来中国实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大幅增加了从亚洲国家的进口,对亚洲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0年,中国内地进口2251亿美元,其中来自亚洲为1413.4亿美元,占62.8%。预计今后5年,中国内地要进口设备和技术1.4万亿美元,将为亚洲提供广大市场。

经过近20年贸易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加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努力中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产业结构升级后,产品的品种更加多样化,竞争空间加大。朱镕基总理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晤时指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不尽相同,中国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的竞争对手并不是东南亚国家。例如中国对美出口位居前列的是轻工产品,东盟则多为集成电路等。

现在,境外银行在中国内地设营业性机构有193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60家,当地注册金融机构20家,外国银行分行和当地注册金融机构境内境外分支机构13家),其中,来自亚洲地区的有93家,占48.2%。中国的金融业在加入WTO之后也将更加开放,为亚洲各国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标签:;  ;  ;  ;  ;  ;  

亚洲金融发展与合作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