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研究_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研究_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走向集约化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国家专业银行。多年以来,受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经营偏重于数量、指标、规模,忽视质量、效率和效益。自成体系、高度垄断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从产生起,就不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而是作为国家管理机关参与国民经济活动,为组织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服务,在资金上实行“供给制”,内部管理上吃“大锅饭”,银行的职能和作用被淡化了。直到90年代《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才从根本上打破“终身制”、“铁饭碗”,专业银行才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化。因此,经营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2.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不良贷款比重增大。长期以来,对国有企业贷款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它约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0%以上,而国外商业银行贷款仅占总资产的65%。这种单一的资产运用形式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有相应的影响。从贷款结构上看,信用放款比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的比重还大。当贷款规模膨胀时,银行经营的风险也日益扩大。相反,一些风险小,知识技术含量高、盈利性较好的国际业务、证券、贴现所占的比重较小。据资料统计,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的亏损而使商业银行的逾期、呆滞、呆帐等不良贷款的比例日益增加。1996年年末贷款总额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高达11324.7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4.4%,到1997年6月末,不良贷款的比例已增到29.2%,远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界限。

3.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高,资本充足率较低。银行的负债是银行的资金来源,也是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存款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支付存款利息及筹资管理费开支是银行的最大成本开支。受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资本金,过去一直是国家财政拨给和银行每年的利润留成组成。近几年,由于国家财政收支紧张,通过透支和借款抽回了一部分历年拨给银行的信贷基金,而且不再增拨,加上现有风险呆滞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难以收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标准。1996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4.37%,1997年6月末,仅为3.12%。各家银行为了争取主动权,不惜增加营业网点和吸存费用扩大资金来源。而在吸收的存款中又主要靠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来维持其正常运转,据资料统计,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67.4%,是由居民储蓄存款构成的,一旦储蓄存款过低或者滑坡,不仅会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周转,而且还会出现支付危机。因此,增加营业网点吸收储蓄存款只能使存款成本中的固定费用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存款总量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资产负债失衡,加大了银行的负担。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改革措施难以真正落实。我国银行业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在1994年。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组合保持匹配和协调,体现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商业银行很难按预期目标操作。因为企业沉重的债务负担造成对银行贷款的大量拖欠,不良贷款日益增加,资产规模与资本金的不适应性等使得中央银行只能给各国有商业银行下达贷款总量控制指标,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长期处在一种规模管理下的经营。从1998年1月1日起,中央银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控制”的新的管理体系,而在实施中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从企业看,部分国有企业负债率较高,经济效益差,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这类企业的贷款难以收回;而效益好的企业,其融资渠道较为广阔,并不需要太多的贷款。从银行来看,不会再和以前一样“乱贷”,资金上存或存放人民银行资金利率较高且无风险,这就有可能造成银行资金的闲置,给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5.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不讲科学,效率低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主要采取分支行制,采用“直线——职能制”组织管理模式。具体讲就是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中国银行除外)。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银行,形成总行、省分行、市中心支行三级管理机构和支行或办事处的一级经营机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上下一条直线的垂直管理模式,过分强化纵向管理而妨碍资金的横向融通,使得各银行受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驱动,往往追求机构的扩展与人员的增加,导致银行经济效益的下降。同时,完全按行政区域设置机构又使银行经营管理缺乏弹性,客观上也为各级政府干预银行工作提供了方便。

二、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出路和对策

1.更新观念,依靠知识和信息技术,促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首先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思想,建立符合市场竞争原则,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的重点转到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初步形成。因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卖方市场”和短缺经济已经结束,经济发展已不再由生产而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需求而定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应发挥其服务优势,把消费信贷提高到重要地位。要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既重视企业服务,也要重视企业外延伸服务。在业务经营上,既重视有形资产也要重视无形资产。其次,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要从商业银行长远利益考虑,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流程和经济效益的特点,认识到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性、高效益的特点,在促成科研与企业结合、高校与企业结合上,充分发挥银行信息面广的优势,促成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把金融服务延伸到高校和科研单位,促成孵化知识技术,并快速通过中试环节,向企业转移并占领市场。

2.加快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程,理顺银行和企业的关系。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推广,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部分,它必须有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协调的外部环境相配合。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重点应放在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防止与降低信贷风险上。要遵循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建立以风险评估为核心的,对贷款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完善资产质量评价考核办法,大力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贷款投向,逐步扩大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比重,减少新的贷款沉淀。另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清理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具体操作时要分析企业的债务结构,凡是财政原因造成的债务,应由财政向中央银行发行债券,专门用于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由于目前银行资金闲置,国有商业银行愿意持有国债。财政由此筹集的资金应专户列支,并以各种形式投资于企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和企业发展。

3.重塑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实现组织内部的优化配置。银行的组织形式的调整,是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关键。首先,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按经济区域和业务量设置和调整营业机构,收缩现有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营业网点,把投资环境差、信誉不好、效益低的地区或项目的信贷资金调剂到投资环境优良,发展潜力大,效益良好的地区或项目上去,以构筑更加贴近市场的,注重效益的组织结构。其次,在组织机构内部,改变过去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变“三级管理,一级经营”为“一级管理,三级经营”的原则,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功能。总行是管理行,其余各级机构都从事业务经营,减少管理环节。第三,强化组织内部的协调功能,改革人事制度,实行聘任制,对职工择优上岗,促进人力、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促进银行职工素质的提高。

4.加强金融业务创新与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银行业务已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所以应不断推出新的负债种类以吸引资金,扩大来源,适应和满足各种债权人的要求。在实现存款增量中,必须优化存款结构,逐步增加低成本存款比重。不断推出新型贷款种类,实现资产的多元化。要重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60%左右,实现税利中占40%左右,它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绩优中小企业的贷款投入,既避免了经营风险,又可使银行闲置的资金充分利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如试办风险投资,参与高科技项目的筛选、市场和利润的分析预测、甚至选择投资对象管理者的“一条龙”服务,使风险减至最小,获取较高的利润。

加强技术创新,就是以业务运作和经营手段的现代化为基础,用高科技设备武装银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靠科技进步的潜力很大。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兴起,ATM、POS机,电话银行、企业银行、无人银行、网络银行发展迅猛,这些更增添了国有商业银行大力加强电子化建设的紧迫感、危机感。现在,国内各商业银行只实现了部分业务的联机作业,主要用于对私业务,如储蓄通存通兑、自动柜员机等,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标签:;  ;  ;  ;  ;  ;  ;  

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