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本地方言用语不难发现;方言句式表达夹杂其间;句子语法混乱;造成文意表达不清楚甚至产生误解,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质量。本文作者分析了所任教学生的作文材料,从产生这种现象的人文环境、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办法。
关键词:本地方言;中学作文;影响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199-01
方言对学生作文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尤其是山区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我在贫困山区揭西县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发现以客家话为主的本地方言对中学生写作文影响很大。在批改作文中,我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夹杂有本地方言用语和方言表达句式的作文大有人在,甚至有个别学生喜欢(或故意)用本地话写作文。这就造成文章句子语法混乱,文意表达不清楚甚至产生误解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作文的质量,也给老师批改和评讲作文带来烦恼与难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规范化语言文字教育,不宜提倡方言写作。指导学生作文,应当把夹带方言用语当作一种语病加以纠正。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叶蜚声、徐通锵著的语言学教材《语言学纲要》一书指出: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把方言分成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俗称:“腔”,如“学生腔”、“官腔”、“干部腔”等,当然也对作文教学有影响。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这个老师真牛!”的句子,其中“真牛”就是当今社会的时髦用语,意思是“有劲,了不起”,它是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而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俗称“话”,如“客家话”、“广东话”等。地域方言又分出若干次方言。次方言指本地方言,对当地人们的语言交流起主导作用。
本文主要就地域方言特别是本地方言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影响进行探讨,商讨教改措施。
(一)客观因素
笔者任教地区为广西梧州苍梧县。这里的语言环境是以土白话为主导。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快,人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白话(粤方言)也在本地十分流行。特别是在学校,会讲几句白话被学生认为是很光彩很得意的事儿。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做农民工或做生意,一到假期,孩子们便回到父母身边,自然而然,白话就成了他们模仿、学习甚至交流的主要语言了。这种因素也促成学生作文中偶尔会夹杂有粤方言。
俗话说,“入乡随俗”。这里面所说的“乡俗”必然是能为大家所认可所接受的风俗习惯,当然包括当地的交流方言在内。本地人习惯讲本地话,这不奇怪。客人到了这个地方,能用当地话与人交流,主人高兴,客人也乐得其愿。这也能理解。就是这种客观形成的氛围,才是导致人们习惯使用方言交流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习惯性又客观地形成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之间的瓶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表现在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到方言思维习惯的干扰,无法用规范的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我手写我口”,造成作文的“夹生饭”,语言不纯,语句不顺,语法有毛病的现象。
(二)主观因素
“入乡随俗”的另一层含义是“入乡”的“客人”乐意迁就“乡俗”。这个客人会说普通话,也会说本地话,为什么选择使用方言与人交流呢?当然是为了与主人拉近关系,增进认同感。同样,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使用方言除了更方便外,其实还有一个认同感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认同用普通话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思维、写作的语感很有好处。所谓语感就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学的能力”。可惜的是,学校本应该是普通话的世界,可它“迁就”了外部方言的侵入;教师本应该是教学语言规范化的带领者和推动者,可他“迁就”了学生方言学习的习惯;学生应该是规范化语言学习的主体,可他学习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迁就”了自己牙牙学语而来的语言模式。这一切就是消极的人为因素。这在我所在的山区学校表现尤为突出。方言影响教学是老大难问题,积习已久。
2.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要有针对性,特别要从书面表达上规范学生的用语,重视作文的修改过程。
(1)作文教学法林林总总一大堆。我认为,首先要紧紧跟随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写作训练。中学阶段的写作要求显然比小学阶段的要求提高了。从小学的“写句”、“写话”到成篇“习作”提高到中学“写作”过程规范化,强调写作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能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并且注重写作环节和修改习惯等,在教材中均有具体的要求和详细的训练步骤。按照这些要求与步骤踏踏实实地进行练习,减少直至消除方言对中学生作文的干扰,并非坚不可摧。
(2)采用多种形式的修改方法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区”,即学生写,教师改。对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规定,强调教师要重点评价学生写作过程,提倡学生自改和互改。教师“解放”了,但学生和学生家长不习惯,有怨言,甚至学校的教学指挥棒不分青红皂白也要一棍子打死。这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阴影在作祟。教育家叶圣陶说:“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领导迷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这是最大的损害。”我以为,除了要有大胆改革创新的勇气以外,还应该想些可操作性强的办法切实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比如原有的作文评讲课可以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大家言”的讨论课,人人可评可讲,可议可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再比如可以让学生互改作文,不求有错必改,但求发现错在哪里,能说清为什么错。总之,坚持下去,至少错别字、病句之类常识性、基础性问题就能解决好。当然,作文中夹杂方言词汇、句式的现象在众目睽睽之下必然无所遁形。
当今社会人们交际愈加广泛,交流手段就愈加多样化,个性化。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教师也不是桃源村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纯洁民族共同语言而论,教师任重道远。教的学生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一切又从头开始。改变本地方言对中学生作文的不良影响不可能功成一役。这需要整个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通力合作。如果能在这个层面上讨论方言对教学的影响,将更具有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评审.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论文作者:农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方言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地域论文; 学生作文论文; 教师论文; 白话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