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维护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主权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2)02-0036-03
众所周知,正在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对于参与其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风险。尤其是在经济主权的行使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维护问题日益突出。本文试就此问题做一点分析。
一、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主权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为使本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维护主权特别是经济主权,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首先,在当今时代,主权国家仍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行为体,发展中国家只有发挥其经济主权的作用,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主权国家仍然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即使那些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在强调市场优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主权国家的作用。英国经济学家阿兰·鲁格曼在“全球化”与主权分析中认为,全球化和主权矩阵产生四种可能:(1)高度全球化和低度主权;(2)低度全球化和低度主权;(3)高度全球化和高度主权;(4)低度全球化和高度主权,并认为“高度全球化和高度主权,这就是今天的复杂情形。”(参见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终结》,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应当承认,主权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仍然起着关键作用,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经济主权的维护问题。在韩国,国家运用经济主权确立本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如鼓励本国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国家资助新建企业同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形成技术合作关系等,大大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次,主权国家是抵御经济全球化风险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需要维护经济主权,趋利避害。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承受的风险要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面临风险的时候,发达国家往往从本国利益出发推波助澜,从而大大危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又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加强防范意识,并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否则,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会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灾难。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泰国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提醒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经济主权,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减少至最低限度。
2.这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状况的现实需要,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行使国家主权的时间不长,因而缺乏足够的经验。这些国家在摆脱了帝国主义奴役后,在现实中仍受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进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保证经济繁荣和行动的相对自主的首要前提是确保国家的有效存在。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和运用经济主权方面存在着不足,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新自由主义影响,不强调国家的经济主权,片面追求归权于市场,结果导致国家主权地位弱化。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克服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维护经济主权,就显得至关重要。
3.这是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经济霸权,维护经济安全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经济、军事等优势地位,“侵蚀”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危害其经济主权提供了便利。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其经济依赖加深的特点,经常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它们做出不利于其国家根本利益的主权约束的承诺,甚至迫使它们放弃部分经济主权。有的西方学者公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必须调整自己关于各国相互依赖和领土主权的观点,以适应处于危境中的世界相互依存的现实,并接受决策权从各国当局向国际论坛和国际机构不可避免的转移。”(郭隆隆:《联合国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这里所谓的“国际论坛和国际机构”,事实上大多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国际组织。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西方霸权主义危害所带来的后果,提出了维护国家主权,尤其是经济主权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所有主权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主权让渡问题,如一国关税问题、市场准入问题需要主权国家与其他国家协商解决,通过最终达成协议将对外经济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给某个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等。但这种让渡是以主权国家的自愿为前提的,并使国家这部分主权由主权国家单独行使转变为国际组织共同行使。因此,不能以参与经济全球化为由损害和剥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二、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主权的任务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现实,提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尤其是经济主权的任务。那么,这些任务究竟是什么?裘元伦先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决不等于各国将真的逐渐减少甚至放弃国家干预”,“各国的干预至少在三‘点’上同时加强,即保护‘弱点’,扶持‘强点’,以及填补‘白点’”(裘元伦:《经济全球化内涵的八对矛盾》,见《世界经济》1997年第11期)。笔者认为,国家经济领域主权维护任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护“弱点”主要是保护农业、汽车工业、金融等弱势民族产业,提高其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失误,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汽车工业、金融等产业发展缓慢,成为弱势产业。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时,国家需要运用经济主权,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世界贸易组织也不要求其成员取消任何形式的保护,而是依据各国国内工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使用合理的关税保护国内工业。对农业及其他弱势产业,也要采取适度保护。
2.扶持“强点”主要是扶持民族工业的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冲击,最重要的是其保护民族工业的能力被限制和削弱。主要表现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全球市场与全球金融的制约,很难一厢情愿地按原定的目标和战略实施;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全球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的制约,一国的资源开发利用已不能不顾及国际社会的声音,一国的工业发展规模、产品及相应的生产工艺也会受制于国际社会要求;跨国公司凭借其实力和跨国经营优势,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构成巨大威胁(参见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南开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6期)。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上处于弱势,它们的民族工业又具有脆弱性,因此,保护民族工业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保护民族工业的优势产业对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应该意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道免费的午餐,只有维护经济主权,保护民族工业中的优势产业,并以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使民族经济发展壮大,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展中促进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
3.填补“白点”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要运用国家经济主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生产抵附加值的可替代产品,这使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依靠国家经济主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如地处南亚大陆的印度,靠国家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不仅提高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资料统计,“1999年,印度软件总销售额在5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37亿美元。印度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软件出口国。印度有关专家估计,到2008年全印软件总销售额可达85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可达500亿美元。”(孙红芹:《印度向“知识超级大国迈进”》,见《决策与信息》2001年第10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运用经济主权,着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填补“空白点”,成为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一项主要任务。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经济主权,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防止西方发达国家以“私有化”、“自由化”“非调控化”为目的的经济干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地区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些国家经济体制的突然转型,为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其转型进程提供了机会,使这些国家面临着“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风险。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前提的,尤其要反对西方发达国家“私有化”、“自由化”、“非调控化”的主张。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为达到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私有化”、“自由化”、“非调控化”的目的,采用种种手段干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进程,干涉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选择权,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调控社会经济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要维护国家主权,必须防止和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对其经济的干预。
2.在利用国际资本时,要加强对外资的监控,运用国家货币政策等防止金融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外资注入发展中国家的数量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吸引国际投资的速度更快,据资料统计,“90年代的前8年国际资本注入发展中国家的年平均速度达到10%以上,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长速度。1997年注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已达1480亿美元,约占全球直接投资的30%……预计2000年这一数额将达1500亿美元。”(陈漓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国际资本的注入在弥补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风险。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体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大量外资的进入增加了这些国家金融调控的难度,在有些国家甚至迅速导致了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时,国际资本选择泰国为突破口,就是因为泰国存在着“举措失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迟缓的经济体制,操之过急的金融自由化”(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3页)。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国际资本流入增加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加强监控,预防金融危机,是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一个关键。
3.发展中国家要运用国家经济主权的力量使跨国公司的涌入能够有利于其经济利益。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目前,欧美日所属跨国公司已大量进入发展中国家。这些跨国公司在给所在国带来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扩大就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难度增加;有些跨国公司利用其遍及全球的国际服务网络抽逃资金、逃避所在国金融管制,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了经济政策的执行,等等。发展中国家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已成为其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