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智能互联的新时代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智能经济在学术上并没有规范的官方定义。但是,从发展路径上看,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标志的数字经济将成为主要的时代LOGO
千年古镇、江南水乡,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金秋时节迎来了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各路大咖,包括从中国向全球发出第一份电子邮件的德国专家维纳·措恩到中国互联网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栓,从互联网祖父大卫·法伯到马(云)爸爸。一年一度,相会于乌镇,分享人类互联网时代的50年、中国全方位接入互联网的25年。
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从2014年首届互联网大会以来,事实上已经成为展望全球互联网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动向的窗口,乌镇@世界,点击乌镇,洞见未来。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会上会下、场内场外,都充满了5G+智能的味道,充分展示了互联网50年来从未停止过的脚步。
检测装置选用超低功耗的电子元器件,增加检测装置的使用时长,本文设计的检测装置的电池电量能够使用两年以上。由于检测装置安装在大型机械设备的吊臂前端,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抗振动、防水、防老化、耐高温和便于安装的外壳结构。检测装置的实物图如图5所示。
数字经济在经历了从PC时代,到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现在已经开始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时代。在今年的第六届互联网大会上,浙江、福建、四川等6个省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网信办确定为新时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开启了数字经济发展的2.0新版本,这个版本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基于5G的智能经济。
A修完毕,系统分部试转正常,投入汽轮机连续盘车进行直轴,观察盘车电流,记录大轴弯曲原始值。机组从初次启动到完全正常并网共打闸6次。前3次启动为保证汽封间隙调整效果,打闸振动值控制较小,后3次因机组已并列运行打闸值有所放大,但均在允许范围内,打闸后破坏凝汽器真空,使转子尽快静止。经不断摸索优化,机组最终加至满负荷,且各轴承振动值均在70 μm以下,具体参数见表1。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智能经济在学术上并没有规范的官方定义。但是从发展路径上看,有一点是肯定的,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标志的数字经济将成为主要的时代LOGO。这种智能经济发展范式,至少在三个层面将带来重大的变革和影响。
一是人机交互方式的变革。现代社会,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新世纪的第一个20年人们链接社会的“路由器”,人机一体化是最典型的特征。在智能经济时代,智能化的移动终端,会远远超越手机的范围。可以想象,未来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高清相机、语音交互、可穿戴设备等各种场景,应用与服务的形态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人们将以更加自然、亲近、便捷的方式,和机器、工具进行交流,并开启人与自然对话的新时代。从工业互联网上看,这种交互方式的变革,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个网其实不仅仅是一张网,更是一种未来的新经济形态。
自然质量分运算包括“因素法”与“样地法”,具体操作中常采取“因素法”。“因素法”的运算前提是“立地条件”、“土壤环境”以及土壤管理效果等多种因素指标。这类指标能够比较全面的体现耕地质量级别情况,但这类指标信息的采集却要消耗大量人力与物力,难以实现及时动态测定。而且,有些指标是在长时间地质过程与耕种环境下出现的,在无更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时是比较稳定的,能够在第一次采集基础信息后削弱对它们的及时动态测定。
二是5G为标志,重新定义基础设施。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是以道路、桥梁为标志的,但是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背景下,开始重新定义基础设施,新基础设施时代开始来临。新基建时代开启,不仅仅体现在国内基于5G时代一个巨大的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新机会,更为不久的将来,这种新基建的方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更好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提供有力的内容支撑。从产业发展趋势上看,有一点是肯定的,从3G、4G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信息、通讯产业,传统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将不再处于数字经济舞台的中央,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AI芯片、更便捷高效的云服务、各种APP、应用开发平台,包括通用人工智能算法等,将成为这个新基建时代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内容。
三是场景更丰富、业态更具体、产业更智慧。以5G+AI为主要标志的技术运用,将很快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内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可以想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倍增、叠加、转化效应,将迅速在城市交通、健康医疗、经济安全、环境保护甚至在教育、文化等千行百业得到体现,快速实现智能化。可以预见,新的消费需求、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向人们展示未来社会的一幅幅新场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社会将从现在的“人与物”的二元结构走向“人—物—机器人”的三元结构社会时代。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人们已经看得见、摸得着,更用得起、玩得爽。
兰建平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员
标签:智能互联论文; 数字经济论文; 互联网大会论文;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