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人性发展的影响_人性论文

网络对青少年人性发展的影响_人性论文

网络对青年人性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性论文,青年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9.5;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2)02-0030-05

一、网络促使青年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得到充分地发展

青年人的生物属性如爱玩好乐、对性的欲望以及本能情感的表露,在网络平台上得到充分地宣泄和发展。

青年人的内心深处还留有“儿童心理”的痕迹,儿童的天性好玩好动在青年身上依然存在。网络游戏出现后,立刻在青年网民中流行起来,网络游戏既带有儿童游戏的乐趣,同时又有它自身的规则和特点,所以又被称之为“成年人的童话”。现在的网络游戏如MUD,是由一个电脑程序建造起来的环境,每一个MUD在因特网上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只要能够上因特网,就能够利用远程登录的功能连接到这个位置,进入MUD的神奇世界。除此之外,还有网络赛车、网络麻将、网络球赛等。儿童的游戏是熟知的几个小玩伴在一起嬉戏,而电脑游戏则在网络上与不知名的网民共同进行。游戏的进行要靠你自己的能力与想象,没有人能预测它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就更增加了游戏自身的魅力,许多青年网民对网络游戏流连忘返。

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成熟,对性产生了好奇心,有了解异性的愿望,有与异性打交道的冲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不好意思与异性接触,或许没有机会和条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而网络则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愿望。据调查,在聊天室里,女性网民比男性网民更受注意和欢迎;以女性话题为主的栏目被点击的次数比以男性话题为主的栏目要多得多;一些男性网民也承认曾以女性的身份进入到聊天室去结识其他的网友。部分自控力比较差的青年网民则刻意寻找和点击一些色情网站。根据Evan Schwartz 1997年版Webonomics一书介绍,“性”(sex)在搜寻网站Alta Vista中是使用最频繁的关键字,此外“裸体”(nude)、“成人”(adult)、“女人”(women)、“裸露”(naked)及“色情”(erotic)都是该网站十大关键字排行榜中的入围者。在Alta Vista十大关键字排行榜中,光是与“性”有关的字眼就占了八名。从传统媒体push(推出)方式到网络媒体pull(拉出)方式的转变,青年只要找到网址,就能接触到这些有关性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欲望。

青年的情感最丰富,心理学家评价他们是“疾风暴雨”式的感情;同时他们也最容易情绪化,高兴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悲伤时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可以让青年人的人性本能特征:爱与恨,激情与颓丧,软弱与攻击,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每一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开诚布公地表白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聊天室、BBS(电子公告牌)、问题讨论沙龙或者个人的主页等多种方式,而不必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丑闻被别人耻笑。另外,青年人还具有猎奇的心理和攻击的倾向性,他们会利用手中掌握的高科技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满足这种心理。在网络中越不容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越想进入。据统计,这些“电脑黑客”大都是青年网民,有的只是中学生。如克罗地亚的3名中学生进入了美国军方的电脑系统,破译了五角大楼的密码,复制了大量的美军文件,造成巨大的损失。而著名的CIH病毒,就是来自于台湾一青年学生之手。他们把这种入侵行为和破坏看作是人生一大乐事。

网络不仅是青年生物属性成熟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是青年社会属性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青年通过网络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形成自我意识,明确社会角色定位,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

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人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在他们身上更能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更能够接受带有时代性的价值规范,如竞争意识。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系统,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地更新换代,网络的功能、速度、范围无不在明显地扩大,变化更可谓一日千里。与网络共成长的青年人更能感受到这一点,科学有利于竞争,竞争才能促进发展。效率观念,因特网的显著特点是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网络将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与通讯系统,以更快的速度传送和处理数量日益增多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这将促使青年人形成效率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平权意识,因特网的无中心状态和开放性的特征还将促进青年平权意识的形成。以前由行政官僚、成人群体所控制的信息垄断局面已被打破,青年人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大量的政治信息。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三大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不再拥有言论的绝对传播权,这就扩大了青年的政治参与和机会选择。2000年全球将有1亿台电脑和100万个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相连,上网用户将达到5亿户。在这个网络空间中,青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人(16.6%)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朋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

青年社会属性的发展、成熟与青年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并将进一步决定青年的社会角色定位,而网络的无中心状态、可变幻性为青年人自我个性的形成与社会角色的定位提供了空间。在聊天室里、BBS上、专题沙龙讨论区,青年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拥有对事物独立的看法。青年网民在制作自己的个人主页时,一方面可以任由自己喜好与想象,但另一方面,又要使主页富有新颖性和创造性(否则就无人拜访)。这迫使网民必须不断努力,为自己的主页负责,增强了责任感。在网络上紧急求助的动人事例已经屡见不鲜,大部分人觉得,在网上给别人提供帮助可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在网络游戏时也需要对自己负责,因为你所扮演的游戏角色就是你自己,若与其他网民合作不愉快,就没有人来帮你,也没有人愿意与你玩下去。而那些“电脑黑客”的心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的体现,当他们侵入某一电脑系统时,他们会认为这是对自我智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受父母约束、老师管教的一种反抗,通过拥有技术权力引起成人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青年人易形成个性鲜明的自我意识,在与朋友、陌生人、社会的互动中形成新的社会角色定位。

青年人都有一种与同龄人、与异性交往的愿望,而网络的快捷性、方便性、隐蔽性,极大地满足了青年这一需求。此时的青年处在“心理断乳”时期,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同时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性不断增强,渴望与同龄人、异性充分交流、沟通和理解。目前,青年人上网除了获取信息之外,第二大目的就是交友,通过发E-mail、聊天室、BBS版面活动以及网上寻呼装置oicq,或者玩网络游戏等等。网上交友以它自身的魅力和独特的交友方式吸引了众多青年人,他们有自己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甚至是一些象形文字,例如脸谱等),共同的表达方式,共同的兴趣。在青年人中流行的是这样的对话“你上网了吗?”“有空给我发E-maill”等,网上交友不仅满足了青年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且也已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时尚。

二、网络在青年两种属性的矛盾统一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使青年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得到充分地发展,但是在这二者矛盾统一过程中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许多青年人沉醉于成人的童话——网络游戏中难于自拔。网络游戏让青年又回到了儿童时代,满足了他们爱玩好斗的本能特征。但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来了解现实社会,了解真、善、美,了解竞争与合作,可以说是一种接受成人社会观念的社会化方式。而青年人玩网络游戏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青年在精彩刺激的网络游戏面前流连忘返,在游戏中体味自己所想要的生活,而完全忘却了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网络信息泛滥造成青年人错误的性认识。由于目前中国性教育的滞后,使得青春期年轻人的性知识处于一种无知、匮乏的境地。青年人想了解性,但又没有正当的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大容量的信息量吸引着青年人在网上寻找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尽管目前各种各样的网站很多,但介绍科学性知识的网站倒没有几家。有的也只是色情网站,或者是一些调侃性的情感栏目。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的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由于网络传播成本越来越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迅速,一些人出于不良企图将信息垃圾发送到他人信箱里。青年人无意中接触到这些黄色信息,会形成错误的性观念。同时,网络缺乏以前政府对其他媒介控制的安全阀门,网民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找寻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有些自控力比较弱的年轻人,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刻意地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接触下去,会使青年人对性的认识产生扭曲,甚至会以身试法,导致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青年人情感丰富且变化多端,网络是青年人宣泄情感的良好场所,但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与虚拟性又会使青年人降低对自己的情感约束,导致现实情感的迷失。有些青年人把自己的性格、年龄、爱好包装成完美的形象之后进入网络,与异性聊天、谈情说爱,但是并不想建立真正的恋爱关系,只是利用网络来满足自身的情感和心理体验。这种对情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会对付出真情的一方造成伤害,也会导致游戏爱情等畸形心理的滋长。而有些青年人则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倾注于网络,将现实世界中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不能表白的情感一一展示在网络上,形成对网络的依赖,而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冷淡漠然、毫无兴趣。

青年的社会道德意识形成会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网络平台上既可以感受到陌生人的友情互助,但其虚拟性也会造成青年道德的弱化。网络是一个无约束的虚拟世界,每个人在网络上以数字的、符号的形式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网民不会有现实中“他人在场”或者“客观环境”的压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以扩大。据调查,有31.4%的人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不是不道德的”,有37.4%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青年道德感的弱化可见一斑。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建设,在一些青年网民中出现了不道德的行为:窃取他人账号密码,偷看他人信件,侵犯别人隐私,非法进入别人系统,甚至制造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系统等。同时,这种道德弱化还会表现在青年日常行为中,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感降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信任程度下降。

青年社会属性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接受社会价值规范的约束和引导,网络的出现使青年形成新的时代观念,但同时引起了一些社会价值观的失落。表现之一,青年受“西化”的纷扰。现在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英文,中文信息目前还不到1%,网上信息量的比重美国占75%以上,用户比重占全球用户的54.7%,而且,美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确定了因特网的技术标准”[1]。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上网接触的,更多的是英语国家的信息、美国的文化思想、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所以,青年的价值观、世界观容易发生西化倾斜的现象,而中国的文化观念则会受到冲击和碰撞。表现之二就是青年的行为方式、消费习惯会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比如青少年的性意识早熟、早恋,对成人社会时尚的敏锐反应与认同,青年中世俗化倾向的增强,网络使现实较早地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伴随网络成长的青年人,懂得享受,喜爱娱乐,追求时尚消费,但缺乏迈入社会所应有的成熟、勤俭及责任感。表现之三,网络造成青年对科技的单一崇拜。代表尖端高科技发展的网络,高收入的IT行业人员,这一切都成为现代青年崇拜的对象。青年留恋于闪闪的荧光屏前,只是被动地接受飞速发展的科技成果和大量的信息,而无暇阅读和思考,正如丹尼尔·贝尔指出的“在体裁上,产生出一种距离的销蚀(eclipseof distance)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审美距离一旦销蚀,思考回味没有了余地,观念被投入经验的覆盖之下”[2]。青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必须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进行思考,因为一个没有思考力的民族是残缺不全的!

成熟的青年社会交往模式应该是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开放的人际交往空间。网络扩大了青年人际交往的范围,但造成青年代际交往的不足。青年在网络上交友时,寻求对方是否与自己有共同的话题、语言、兴趣等,同时也注重对方是否运用同样的网络语言系统,如用脸谱表示一些情感,用简单英文字母缩写代替一定的含义等等。青年网民逐渐就形成有些学者所称“无正式组织形式的集合体”,即松散式的小群体,也称“虚拟共同体”。这些松散小群体(绝大多数是同龄层次的,当然也不乏假冒者)成员之间并不具有过多的制约性,也不存在“君子协定”,但共同的话语系统常常能使其达成某种“默契”。青年人在这样虚拟群体中交往如鱼得水,应付自如,且身心也很愉快。而他们一旦离开这一群体之后,与其他群体进行交往时,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代际间的沟壑将进一步加深。这既不利于青年与成人社会进行互动、相互学习,也造成了青年社会属性成熟的一大障碍。

三、协调青年人性发展与网络之间的关系

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青年人趋之若鹜。网络之所以吸引青年人,是与青年这一群体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发展成熟的规律有密切联系的。网络的部分特征迎合青年人性发展的需要,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不成熟的青年人性结构模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应不断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网络与青年人性发展互动的关系。对青年人性发展的传统教育方式是训导式地告诫他们:道德是什么,伦理是什么,你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就忽略了青年人性发展是一个过程,必然会经历从儿童过渡到青年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和社会化适应过程,必然会有反复和曲折现象。对于一些青年迷恋于网络的现象应加以正面引导,向他们指出这一时期青年人性发展的特征,同时也要剖析网络自身的利弊所在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帮助青年人从迷惘的旋涡中走出来,做一个成熟的网民,使网络成为青年人性发展的有利工具和重要途径,而不要成为它的奴隶。

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功能促进青年人性的发展。针对青年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功能,办好我们自己的中文网站,让青年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一时期他们所碰到的实际问题,如恋爱问题、心理问题、对性的认识、就业问题、人际交往等。开设有关这样的栏目、主页或专题讨论沙龙等,主持、引导青年进行探讨和思考。同时在网上设立真正能展示中国文化精髓的主页,表达一些对人生问题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观点,而不是现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的花哨浅薄的时尚,哗众取宠的时髦和庸俗无聊的调侃。这样才能吸引青年网民来进行访问,潜移默化之中对他们进行中国文化的熏陶。另外,对于那些在网络方面有特长的青年人(如电脑黑客)应给予他们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手中的技术真正有用武之地。

转换家长、教师与青年代际交往的观念与方式。青年人性发展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指导与教诲,而网络出现以后似乎加深了代沟现象。青年更愿意在网上交流,向网友倾诉而不愿与父母、教师沟通。家长、教师应该注意到网络社会使青年人性中的自我存在意识和社会意识加强,青年拥有自己的生存规则,传统社会里“长者为尊”的地位彻底动摇,青年一代“搀着成人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针对这种情况,家长、教师应改变原来的观念:自己是观点、知识、价值规范的权威,把青年人当作完全的受教育的对象,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面对网络与青年人性发展互动中出现的动向、方式与价值观念,家长、教师可以发现青年人性发展中有坦率、竞争、进取和创新的一面。同时,家长与教师对青年交流、沟通应转向于平等的、交互式的教育方式,也可将网络作为双方交往的缓冲机制,真正使得代际交往变得平等、互动,真正促进青年人性的发展。

加强网络管理,为青年人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最近国家网络新闻中心成立,对网络新闻管理加大了力度。其次,家庭、学校可以运用过滤技术(filtering technology),这是国外父母用来抵抗色情网站的基本武器。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地将与色情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封锁,使自制力较差的青年只能在色情的门外徘徊。另外,尽快开展网络立法工作。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网络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网络问题层出不穷,显得较为滞后。这既不能有效阻止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不利于对青年的网络法制教育,切实保护青年的合法权益。所以为青年人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全社会和青年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

收稿日期:2002-01-12

标签:;  ;  

网络对青少年人性发展的影响_人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