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举红
(重庆西南铝医院泌尿外科 重庆 401326)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肾结石患者,其中,行经皮肾镜取石术45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4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鹿角形结石、肾盏多发结石清除率较高,对照组患者单纯肾盂结石清除率较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需输血患者较少,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适于较小的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适于较大的肾结石。
【关键词】 经皮肾镜;肾结石;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中图分类号】R6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072-02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是通过经皮肾镜取石术改良而形成的[1],传统的经皮肾镜取石术创伤较大,与之相比,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对肾脏功能损害较小,但是对于较大的结石存在一定的弊端[2],本文旨在对比分析经皮肾镜与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均为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肾结石患者,将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的45例肾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21例,男性24例,患者年龄在38~70岁之间,平均年龄48.5±5.6岁;单纯肾盂结石患者15例,鹿角形结石患者17例,肾盏多发结石患者13例;将行微创经皮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的45例肾结石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女性18例,男性27例;患者年龄在36~69岁之间,平均年龄47.5±5.4岁;单纯肾盂结石患者18例,鹿角形结石15例,肾盏多发结石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超声碎石术 硬膜外麻醉后,借助B超定位,利用膀胱镜插入F5输尿管导管,起于输尿管止于肾盂,尾端连接生理盐水,持续滴注,形成人工肾盂积水。患者取俯卧位,垫高腹部,在11肋间或12肋下进行穿刺。穿刺成功标志:有落空感或者有尿液溢出。成功后,将斑马导丝置入穿刺处,使其扩张,peel-away鞘保留,经皮肾镜插入,找到结石。使用气压弹道超声碎石系统,调整其频率:8~12Hz,能量:约70%,开始粉碎、清除结石。输尿管导管于尿道外口取出,由肾镜处放置双J管,人肾造瘘管在退镜时放入。术后3~5d,复查KUB平片若结石残留较大,则准备二期碎石。术后4~12周,拔除双J管。
1.2.2微创经皮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 穿刺方法同对照组,穿刺成功后,把斑马导丝插入穿刺孔,在穿刺点处做一小切口,斑马导丝进入集合系统后,退出穿刺鞘。扩大其通道,留置peel-away鞘,利用输尿管镜观察结石,调整鞘深度,使其到达结石,最后拔出斑马导丝。利用气压弹道碎石机粉碎结石,粉碎的结石利用脉冲水流冲出。由肾镜处放置双J管,人肾造瘘管在退镜时放入。术后4~6d拔出双J管,并判断是否需二期取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系统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对比分析
经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鹿角形结石、肾盏多发结石清除率较高;对照组单纯肾盂结石清除率较高,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以下表。
表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对比
注:*表示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输血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经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6例(13.3%)需要输血,实验者患者2例(4.4%)需要输血,患者输血量均在300~800ml之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4例(8.9%)术后发热,实验组患者5例(11.1%)术后发热,两组患者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传统的经皮肾镜术治疗肾结石,要求穿刺通道范围较大,结石清除率高、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感染率较低,但可能损伤肾脏,或造成肾脏严重出血[3]。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脏损害小,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一般不需要输血,但相关报道称其存在以下弊端:取石速度较慢、视野不清晰等[4]。
本研究结果显示,建立穿刺通道时,两组均进行顺利,不同类型结石的清除率表现各不相同。对于单纯的肾盂结石,尤其是较大的结石,传统的经皮肾镜术优势更显著,结石清除率达90.1%。而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治疗结石较小的患者,疗效更佳。大小、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的鹿角形结石,目前临床上没有出现可被普遍接受的计算其清除率的系统,有文献建议采用传统的经皮肾镜联合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可提高其清除率,其疗效有待临床上实践验证[5]。
在手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过程中,要根据结石的位置、大小、成分来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法,以确保一期清除率,避免二期甚至三期的再次碎石,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出血率。
【参考文献】
[1]陈泽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31:42-43.
[2]邱光槐.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轻度积水小体积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D].广州医科大学,2014.
[3]钟毅.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孤立肾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2,24:50+52.
[4]庄剑秋,郎根强,邓晓俊,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06:539-541.
论文作者:郭举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1
标签:结石论文; 患者论文; 肾结石论文; 微创论文; 统计学论文; 肾盂论文; 术后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