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雨灌溉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实现传统旱地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途径_农业论文

论集雨灌溉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实现传统旱地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途径_农业论文

浅论集雨节灌农业理论与实践——兼谈实现传统旱地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旱地论文,论集论文,现代农业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甘肃省旱地农业占全省农业总面积的68%,特别是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直接关系着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省传统旱地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始终是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政十分关注和坚持不懈奋斗的目标。集雨节灌农业的科研实践与成果推广,正是全省从事旱农研究的水利、农学等多学科的专家、教授,以及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在广泛吸收和继承传统旱地农业积极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吸纳多学科科研成果,经过多年艰苦的试验、示范和努力,终于在旱地农业领域取得了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补偿旱地农田水分亏缺的有效改善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突破性进展。这一重大科研实践和成果转化推广给传统旱地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科学途径。

旱地农业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

旱地农业是在有限降水的半干旱气候或地区从事无灌溉的农业生产,也即雨养农业。其基本核心是针对当地的资源特点,尽量保蓄和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率。然而,这仍然摆脱不了雨养农业的特性,缺水始终是旱地农业无法逾越的障碍。集雨节灌农业突出针对其亏缺水分无法及时补偿的矛盾和年内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特点,而综合开发匹配的一整套新举措。

第一,把自然水变成可调控的现实水资源。

甘肃省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年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极大,地理分布的总趋势是南多北少,东部大于西部,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季节分布也极为不均,降水高度集中在夏、秋两季,一般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尤其7—8月更为集中。在年降水量愈少的地区,雨量集中的现象愈明显,这更加剧了作物需水与供水的矛盾。

通过工程富集技术,修筑集雨面,挖窖蓄水,把大量无效降水有效收集起来,秋水春用。这一原理历史上山区农民就已采用。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全省半干旱山区根据土质学、土力学特征、工程造价、技术经济效益、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等,现已改造发展为新式水窖。这种水窖,多采用窖顶混凝土浇铸成型,窖底砼筑,窖内水泥砂浆抹壁,窖口加筑颈盖,显著增强了水窖抗压防震和渗漏及蒸发,安全可靠,经久耐用。水窖形式也是因地制宜,有水泥直式圆柱形、水泥窖式椭圆形,也有直式塑料桶形、窖式横卧塑料桶式等多种多样,一般容积为15—30立方米。传统集雨面主要利用土路、闲散土场等,雨水形不成径流,雨大多伴有大量泥砂,效果比较差。现除利用公路沥青面外,全省各地已改造为混凝土、石头片、三七灰土或当地黄土夯实及塑料膜为材料,同时也兼用屋顶、谷场等。在榆中县北山年降水量260—350毫米之间,一般集水面建成50—150坡度,有效平均集水效率,混凝土为70%,夯土为26 %,塑料膜覆砂为41%,沥青公路为50%。蓄30 立方米水需建集雨面100—120平方米。为减少泥土入窖,配套建有水泥预制引水渠和沉淀池。

第二,采用了高效节灌技术。

节水灌溉是从灌溉技术、灌溉制度和灌溉管理上节约灌溉用水,从传统的丰产灌溉转向节水高效灌溉。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农作物亏缺水分的及时补偿。这里,采用高效的节灌技术和实行科学的节灌制度至关重要。根据榆中县的实践经验,节灌技术主要采用目前比较先进的塑料材质制成的管道系统和安装在管网上的滴头和制成的微喷孔上组成的灌水系统,通过它将低压水和肥料液的微流量连续滴进和喷洒成点均匀而缓慢地送到作物根区浸润土壤,其方式主要有膜上滴灌、膜下渗灌和作物叶面微喷灌等。特别是能补充作物所消耗的水分,保持作物根区水、肥最优状况,供水不蒸发、不渗漏、不流失、不飘散,无输水损失。同时,土壤不板结,通气状况好,土壤水分不会发生周期波动,从而有效促进作物生长。节灌制度主要是在当地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补偿作物水分亏缺而制定的适时、适量节灌的具体措施。根据降水量及季节分配和作物需水量及其需水规律,关键在作物需水临界期灌水。30立方米水窖,每亩灌水2—3次,每次10立方米左右,就能基本补偿苗期和关键生长期作物水分亏缺,从而渡过春旱和初夏旱。

第三,改革了传统的耕作制度。

旱地农业总体上属粗放型,广种薄收是其主要特点。由于受干旱的稳定制约,始终摆脱不了土地生产力低、产出不稳定和投入效益差三大问题的困扰,成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随着可控水源和节灌技术的基本解决,灌溉农业的栽培技术也逐步引入到传统旱地农业,使旱地农业耕作方式与灌溉农业栽培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最为典型的是塑料大棚、高效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种植和农作物间作套带状种植等高效农业在全省半干旱地区已经示范推广。特别是近几年来,配合集雨节灌,小麦、玉米、洋芋地膜覆盖及日光节能温室技术,已在海拔2000—2500米旱地农业区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旱地农业由粗放型的广种薄收向集约型的精耕细作转变,使一年一种一收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种两收高效农业方式。尤其是玉米的种植,已在海拔较高,雨量稀少的山区落户。如榆中北山由于海拔多在2100—2500米之间,年均260—350毫米之间,不易成熟,历史上从未种过。由于有了补灌水,加之地膜覆盖增温保墒等有效措施,玉米在北山广泛种植,单位面积显著增产。高效日光节能温室也已在榆中北山和甘草店镇东岭海拔2200—2400米山区成片建成投入使用。露地地膜覆盖种植的各类蔬菜也是长势喜人,开始满足山区农民四季吃菜需要。

第四,实现了传统观念的转变。

随着集雨节灌农业在全省半干旱山区农村的规模发展,引发了山村生产力革命。传统农业一切服从老天的意志,看老天的脸色行事,老天不帮忙,人就无可奈何,因而造成人们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封闭、保守、僵化,几乎是几代人一贯制,墨守陈规陋习,贫困落后面貌难改。而现在,由于新兴生产力机制的引入,变雨养农业不利因素为集雨节灌农业有利因素,所实现的新的农业生产机制不仅不违农时,而且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使旱地农业获得最佳效益。干部群众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唤醒了他们摆脱贫穷落后、积极发展的自觉性,坚定了他们奋发向上、人定胜天的信心,激发了他们学科学、懂技术、苦干实干的热情。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集雨节灌农业给传统旱地农业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机,以其旱地农业从未有过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以及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省半干旱地区由单纯解决生存问题转向加快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

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说到底是一个“水”字。集雨节灌解决了基本农业用水问题,有效地改善了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实现了粮食大幅度增产。仅以榆中县对集雨节灌农田1560亩的跟踪、分析和统计,合计获得粮食总产量56.28万公斤,平均亩产达360公斤,与丰收年的旱地亩产107.5公斤相比,亩增产252.5公斤;25个日光节能温室和蔬菜大棚亩产蔬菜2500—7000公斤;120亩露地西红柿亩产7500公斤, 效益显而易见。根据施工投入,建一亩配套集雨节灌田1500元左右,建成后一般可使用20年,按每亩正常年景产粮300公斤计算,三年即可收回成本。 如种经济作物,则效益10倍。榆中县中连川乡野韭川村李家岘自然村,是个只有5户人家25口人的小山村,1996年初县上在这里建了25 亩集雨节灌示范点,人均1亩,当年平均亩产400公斤。该社农民张世贵讲,过去他们几户人家脑子不开窍,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正常年景每亩只有50公斤左右。自搞了集雨节灌农田后,大见成效。他们的科技投入也明显增强,家家户户都建了塑料大棚种菜、种百合等,有粮有菜又养了猪、羊,收入增加了许多。他家由1995年人均1000斤粮、800元收入, 到1996年仅仅一年,人均1600多斤粮、1200元收入。现在已经致富,他家还装了太阳能洗澡器具,实现了山里人祖祖辈辈想也不敢想的事,其他几户人家也都已脱贫致富,他们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同时,也促进了山区生态良性循环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榆中县梁坪乡梁坪村,是浅山区,年均降雨量只有260毫米。当地农民讲, 搞了集雨节灌农田后,不仅粮食增产,而且有了玉米秸杆,除解决了部分家畜饲料,秸杆根部还可用作燃料,不用再上山砍树枝挖草根了。甘草店镇东岭流域,多为荒山秃岭,这几年持续植树种草,绿化荒坡,引水入窖,成为全县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生态农业区。上述事例,全省各地普遍,不胜枚举。

事实说明,集雨节灌农业有力促进和融合了各相关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技术的密切合作,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稳定解决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山区生态良性循环和区域小流域治理的有效途径。1996年7月, 朱镕基总理在省、市、县领导陪同下,视察了榆中北山集雨节灌农业,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甘肃已经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并对此作了高度概括:“挖窖蓄水,滴灌节水,种树固土,地膜保墒,良种增产,科技兴农啊!”同年9月, 全国首届雨水利用技术研讨会在兰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外专家、中科院、水利部及全国14省市的领导、教授一行80多人,实地参观考察了榆中北山地区,对在干旱、半干旱山区发展集雨节灌农业给予了高度评价。1997年、199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原国务委员陈俊生、宋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等中央领导,以及由国家科委、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等和19个省市的领导、专家也先后相继考察了榆中集雨节灌农业示范区,都给予了热情赞扬和充分肯定。还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美国耶鲁大学、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国际干旱农业生态专家考察团,非洲佛得角、乍得、毛利塔尼亚等国家领导人,不远万里也几次考察了榆中集雨节灌农业,认为这是有效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可供选择的科学途径。

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为了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利今后健康发展,需要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集雨节灌农业理论与实践,正是省委、省政府及各地党政密切联系全省旱地农业实际,切实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江泽民同志指示的典范。从全省“121 ”雨水集流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到进一步延伸到集雨节灌农业,始终作为一项科技兴农的重大战略举措,从组织科研人员技术攻关、大量资金投放,到组织各级党政发动群众广泛实施,使这项科技成果在很短时期内就变成千百万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并直接转化成为旱地农业领域内新兴的现实生产力。无庸置疑,这几年,甘肃省集雨节灌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进一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差距还很大。主要是还有许多相关科研成果未能密切协作,有的科研成果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实验田和工厂里,甚至停留在书本上,尚未有效地向集雨节灌农业转向和投入,如适用作物品种、高效节灌设施、综合配套服务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有效实行政技结合、物技结合、整体综合开发利用结合,真正把农业科技同集雨节灌农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

第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多渠道增加投入。

集雨节灌农业是好事,因而好事办好至关重要。全省这项工作狠抓落实取得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认识一致,领导坚强有力,给予了必要投入;省、市、县各业务部门指导得力,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肯干、苦干。但需要指出的是集雨节灌农业又是一件难事,办好难事不易。受传统旱地农业因素的制约,加上资金投入巨大,工程量大面宽,牵扯千家万户,推动难度大。集雨节灌农业又是一件实事,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持续发展,追求实效,这是求得健康、持久、长期发展的基本要求。

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山区面积大,地贫物薄,农户相对居住偏僻分散,且观念传统比较落后,对系统化的新技术推广接受能力较差。在目前集雨节灌农业发展初步阶段和机制尚不健全的现实条件下,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没有各级党政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引导不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级集雨节灌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继续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坚持发扬知难而进,契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开拓发展精神;适时强化政策性指导,切实增加国家、集体、个人投入;不断完善规划措施,加强配套服务;切实提高督导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建设应有效益;使群众从效益对比和直接利益驱动中获得积极性的调动,推动全省集雨节灌农业向规范化、产业化、效益化方向全面发展。

第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与实践并举,以点带面配套规模发展。

集雨节灌农业作为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由于气候类型、地质构造、传统耕作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以及思维方式和观念不同,发展集雨节灌农业只能依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能照搬照用一套经验、一种模式,更不能强求一律。要注意在实践中,紧密与科研单位密切协作,不断提高应用技术水平,注重投入产出效益。省上在全省各地已经建立13个示范区,各区普遍与农业、水利、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收效很大,起到了示范带头和以点带面的作用。如榆中县近几年来,在省上示范区的带动下,全县28 个乡镇的155个山区行政村共建立和发展了大小不同的示范区、点144个, 大到千亩、百亩,小到几十亩不等,总面积1万多亩,其中配套工程田7600亩。 他们与省农委、省水利厅、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水科所等建立了广泛的业务指导和科研协作关系,做到了县、乡、村、社都有点,一点带一片,一片促一乡,全县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使群众对集雨节灌农业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狠抓设施配套建设。集雨节灌农业是一项系统科技兴农工程建设,必须基本做到集雨面、沉淀池、引水渠、节灌设施、种植技术和农田建设五配套,没有配套就没有效益。科学指导,强化管理,配套服务,狠抓效益,这是今后全省集雨节灌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甘肃省集雨节灌农业的初步发展,已经揭开了全省改变旱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半干旱地区落后贫困面貌的序幕,作者坚信,只要在今后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坚定不移地走集雨节灌农业发展之路,全省传统旱地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科学转变,就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  ;  ;  ;  ;  ;  ;  

论集雨灌溉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实现传统旱地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途径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