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危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惠兰,覃从军

血脂异常的危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惠兰,覃从军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广西恭城 542500

摘要:近年来,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的发生不仅受环境、社会经济水平、生活饮食习惯等外在因素影响,还与年龄、民族、遗传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日益明显,血脂异常的发病率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掌握新时期血脂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将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关键词:血脂异常;危险;影响因素

血脂异常主要指因体内脂类物质代谢或转运异常使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1-4]。临床上常分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3]。其最重要特点是患者长时间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而仅表现为血脂检查异常,这导致大多数人忽略早期诊断和治疗[1]。

1血脂异常的危险性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是我国首要死亡原因[5],占人口总死亡44.4%[6],每10s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7],其总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近年来持续上升[8]。业已证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供血动脉的粥样硬化,而血脂异常又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4;9】;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基本病理基础[1-2]。魏勇等[9]调查发现约65%的心梗或脑梗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也具有明显相关性;而调脂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再发率和病死率[9;10]。

1.1高LDL-C

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推荐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因为它主要针对LDL-C发挥作用,而LDL-C又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因素,其机制为LDL-C通过血管内皮进人血管壁内,在内皮下滞留而被修饰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激活血管内皮,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和粘附,从而加速细胞凋亡;同时它还能促使单核细胞向内膜下迁移形成吞噬细胞,进而吞噬ox-LDL 后形成泡沫细胞,后者不断地增多、融合,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而融合的泡沫细胞不断死亡,导致斑块不稳定,从而诱发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8】。研究显示LDL-C降低1mmol/L,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在第1年下降11%、第2年下降24%、第3~5年下降33%、5年后下降36%;LDL-C降低1.8 mmol/L,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能下降60%,脑卒中发病风险能下降17%。另一项大样本的荟萃分析显示LDL-C每降低l mmol/L,冠状动脉事件虽可减少23%,但仍有77%的剩留风险,其原因为血脂异常的心血管事件除与LDL-C相关外,还与TC、TG水平升高及HDL-C降低密切有关。

1.2高TC

目前已确认TC升高是冠心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血清中TC增高易使胆固醇在动脉内膜蓄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还可降低纤溶系统活性,增加血液黏滞度,促使血栓形成。因此,高TC主要的危害是易引起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表明血浆TC 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早[8];TC每增加1mmol/L,男女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各增加3.08倍和3.35倍;而血浆TC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下降2%,因而血TC下降与冠心病危险性下降呈1:2规律[8]。但研究发现血清T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TC每增加1mmol/L,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20%;这种差异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TC水平降低有关,或是与高TC往往受高LDL-C和高HDL-C影响相关。

1.3低HDL-C

研究发现HDL-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高HDL-C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反之,HDL-C水平越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两者呈负相关。这一结论也适用于其他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性心脏事件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HDL-C每增加0.03mmol/L,冠心病风险下降2%~3%;而最近一项含22006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HDL-C水平降低是亚洲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也就是说高HDL-C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为HDL-C可将泡沫细胞中的胆周醇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代谢,还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8-9]。

1.4高TG

虽然指南也指明HDL-C降低与 TG升高同为构成心血管剩留风险的主要因素,但是TG增高与心脑血管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既往研究显示TG水平和脑卒中之间无明显的关系;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虽然TG与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强度较小。然而,很多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则支持T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TG水平可作为缺血性心脏病及其死亡的预测因子;也发现餐后TG与冠心病存在独立的相关性。这是因为TG轻中度升高常伴随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小颗粒脂蛋白增多,而它们可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中,促进动脉壁的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的损伤,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加之TG还具有促凝作用,可激活Ⅶ因子促进外源性凝血系统,进而增加血栓的形成。因此,目前认为TG轻中度升高可能增加冠心病发病的风险,而TG严重升高则易诱发急性胰腺炎[8]。此外,TG增高还可能是视网膜硬性渗出及黄斑病变、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3影响血脂异常发生的因素

血脂异常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水平、职业、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运动量、饮酒与吸烟等是影响血脂水平的外在因素;而性别、年龄、遗传、民族、内分泌代谢状况及各类疾病则是影响血脂水平的内在因素。我国血脂分布不仅体现出男女差异性,还显示与年龄密切相关。

3.1社会经济水平

目前已确认社会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与血脂异常呈正相关,高收入者高脂血症患病率显著高于低收入者。在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水平、接受教育程度、卫生保健意识仍低于城市,而多项研究表明城镇血脂异常患病情况较农村严峻[8];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及城镇化变革的关键期,血脂异常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3.2性别和年龄

此外,性别和年龄对血脂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国外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2]。但在中国除低HDL-C患病率各年龄段女性均高于男性外,其他异常血脂的比例50岁前男性高于女性,而50岁后却低于女性。首要原因为男女间生活方式和体力劳动强度存在不同,男性更偏爱吸烟、大量饮酒及高脂饮食,研究已证实大量饮酒和吸烟对血脂水平有不利影响。

3.3遗传

血脂水平发生变化是人在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特点,但血脂代谢异常又存在个体差异性,这是因为血脂代谢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1]。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已发现血脂代谢异常60%以上由遗传基因所决定,而不同民族的遗传基因又存在不同。因此,开展某一特定民族的血脂流行病学调查,可为制定该民族高脂血症的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

虽然国内对普通自然人群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但是设计良好且大样本的调查却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年人群,而针对某一特定民族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资料仅来自极少数地区。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各异,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特征亟待研究。

参考文献:

[1]Jones SR,Kumar R,La Forge R,et al.Obesity,adiposity,and dyslipidemia: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National Lipid Association[J].J Clin Lipidol,2013,7(4):304-83

[2]Lee MH,Ahn SV,Hur NW,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moking and dyslipidemia:2005 Korean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Clin Chim Acta,2011,412(17-18):1600-5

[3]李向平.血脂异常的概念及类型(续1)[J].中国循环杂志,2009,(5):394-395

[4]王洪礼,莉,门昆,等.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及其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0,(4):582-585

[5]王家宏,胡大一,傅媛媛,等.北京市社区居民血脂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异常及边缘异常的流行特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2):175-180

[6]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2):171-184

[7]胡盛寿,孔灵芝.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1-2

[8]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413

[9]魏勇,欧阳平,汪自龙,等.急性心肌梗死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血脂异常差异[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5):162-164

[10]Maruyama K,Hirobe K,Noda H,et a1.Associations between blood lipid profiles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Japanese male workers:3M study[J].J Atheroscler Thromb,2009,16(6):714-721

论文作者:陈惠兰,覃从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  ;  ;  ;  ;  ;  ;  ;  

血脂异常的危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惠兰,覃从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