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邓小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飞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邓小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飞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笔谈)——邓小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革命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伟大贡献在于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新的科学水平。

1.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非常重视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所具有的巨大先导作用,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廓清工作。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开拓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倾向,确立了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又一次处于向何处去的关键时期,面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p.3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认为这不是个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1](p.114),涉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通过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和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重新确立。从本质上讲,这是涉及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必须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倾向,“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p.291)因此,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才使我们党能够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破除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观念,确立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照搬照抄马克思恩格斯在书本中的某些构想或别国经验。面对这种教条主义错误思想,1979年3月,邓小平就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p.163),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社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3](p.419),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4](p.274)应当说,这种运用在中国更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3)从“必须从中国特点出发”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思想,从十三大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1992年南方谈话形成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再现了邓小平进行伟大探索的基本轨迹,它冲破了把社会主义制度与某种具体模式相等同的错误思想,把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第三,破除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僵化观念,确立了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思想。邓小平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空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p.255),因此,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和政治任务,并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面对实践中引发的对改革开放的各项举措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邓小平不仅明确地提出“不搞争论”、“争取时间干”的口号,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他认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成败得失,绝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停留在姓“社”姓“资”的抽象议论上,而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是社会主义的,反之则不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标准的提出,不仅深刻地回答了困扰改革开放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且还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2.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革命性飞跃

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实践中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创了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走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新时代,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革命性飞跃。

第一,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认识国情乃是认清一切建设问题的基本根据。邓小平在对国情的研究过程中,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成果,这就是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认为,过去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其原因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2](p.26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特殊性认识的深化,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一方面指明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坚持而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实事求是地指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处于不发达状态。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谓“切合中国实际”就是要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一切都必须从这个阶段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必然要产生社会主题的转变,即由“革命”转向“建设”,虽然这种转向在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但是,只有在初级阶段理论全面确立以后,才为这种主题的转换提供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存在着种种错误认识和模糊思想,严重干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因此,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邓小平认为这个问题上“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1](p.312)。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观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2](p.255);“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2](p.63);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等。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这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第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复兴,则系于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经典作家的确在批判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把计划经济确立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是市场经济本身,还是社会主义都具有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特征,一方面,市场经济已经由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转变,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主义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起来的,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使社会主义回归到现实的基础上,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来确认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邓小平说:“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2](p.148)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应该大胆地加以运用,因此不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正是沿着这个思路,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构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使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极具创造力的一笔。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所阐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形态,它涵盖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但是长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一种相互分离的状态。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是对市场经济矛盾的根本解决,无论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从生产关系的质上来说,都高于资本主义。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从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出发,势必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而这似乎又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联系。这种分离在社会主义革命史上,表现为不承认中国这样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表现为把商品经济排除在社会主义实践之外。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科学地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理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发展之际,正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的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共垮台,严重地冲击了社会主义运动。邓小平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发展的总趋势,但是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苏东的混乱局面,邓小平指出,“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2](p.321)他强调,只要中国的“旗帜不倒”,“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2](p.321)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发展了中国,也拯救了社会主义。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那时,我们“不但给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p.225)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邓小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飞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