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以长江上游(四川省重庆段)为例_工业生产论文

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调控研究——以长江上游地区(四川重庆段)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区论文,重庆论文,为例论文,工业发展论文,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 中图法 F403

作为国家工业生产和发展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区工业发展的快慢和布局调整得当与否对加快国家工业发展宏观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固守于以产值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以致地区工业发展和布局调整始终未能摆脱发展目标相似、主导产业雷同的僵硬格局。70年代中期以前,以重工业为先,地区工业结构一律“前倾”,70年代中期以后,加快轻工业的发展又使地区工业一律“后仰”,到80年代彩电、冰箱等行业被列为主导产业,进入90年代汽车则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的“宠儿”。应该承认,这种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一旦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成熟期和市场竞争加剧时,这种发展模式的不足便显示出来,其结果便造成了全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和效益下滑的现象。有鉴于此,应根本改变原有发展思维,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发展和布局调整新模式。从长江中上游地区工业发展和布局调整的实例分析入手,探讨建立新发展模式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 现状特点与问题分析

(1)现状发展的特点。四川重庆段(川渝段,下同)工业化建设始于60年代中期,经过数十年大规模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工业生产基地,1995年川渝段工业总产值为4426.4亿元,占全国的5%和长江经济带的10%以上。目前,川渝段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采掘、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相对发达[1]。

长期以来,围绕着成都和重庆两大综合制造中心的发展,逐步建成了自贡、攀枝花和泸州等9个专业化较强的工业基地和20多个中小工业城市,从而构成了川渝段工业生产空间组织系统的基本框架。

(2)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生产率低。1995年川渝段每个工业职工的总产值、净产值、利税和销售收入产出水平不及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的3/5;第二,市场基础弱。川渝段目前的人均收入只有1604元(1995年),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75%。人均消费的恩格尔系超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第三,投入不足。1995年地方财政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仅占全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6%,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9个百分点;第四,生产粗放。如钢铁和煤炭工业的生产率较全国低了15%~47%。

2 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2.1 工业发展总体思路

川渝段工业行业虽较齐全,但轻重工业的发展不尽协调、工业自身积累能力不强。为此,川渝段工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应坚持在不断协调轻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业资本产出效益。根据这一观点,川渝段今后10年~15年期间的工业结构调整基本目标应是:充分发挥当地农业和工业生产基础,将轻重工业贡献度从目前的3:7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4:6左右。

2.2 重点行业发展

80年代中期以来川渝段工业整体运行效益开始出现明显下滑(1995年独立核算企业的资金利税率较1985年下降了近13%,全员劳动生产率较1990年下降40%)。为此,川渝段工业今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地遏制这种效益下滑趋势、提高运行质量。欲达此目的,重点行业的选择标准应是其资本运营效益的好坏。根据对川渝段所属的33个工业行业(按照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统计标准)的资本运营效果比较,从中选出饮料、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化学原料、医药及普通机械制造等6大重点行业。这6个工业行业的资本总额(固定资产净值加流动资产净值)不到全段工业的27%,但它们对全段工业产值、净产值和利税的贡献度则在35.3%、31.9%和39.4%,负债率较全段工业低20个百分点(表1)。

(1)饮料制造业。是轻工业中经济运行状况最好的行业之一,其经济效益高出长江经济带和全国水平的30%左右,负债程度却不及全省工业的3/4。目前的问题在于产品单一性强,一方面主要产品为饮料酒类,其比重为60%以上,高出全国水平20%,另一方面饮料酒中白酒的比重又高达2/3,超出全国水平30个百分点。今后的发展应在巩固原有饮料酒名版产品的基础上(如五粮液和老酵等系列),加大软饮料产品的开发力度。在此方面,川渝段当地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群和历史悠久的食品制造工艺将为软饮料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和创新机遇(例如,开发螺旋藻系列的保健饮料),而“天府可乐”的成功可以说已为该行业软饮料产品的生产展示的良好的发展前景。

(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该行业的主要支柱产品为家用电器产品,以长虹集团为代表的彩色电视机制造生产地位最为突出。1995年川渝段的电视机产量占全国和长江经济带的1/5和1/10,其中彩色电视机的产量则占2/5和1/8。今后该行业的发展,应坚持依托大屏幕高清晰度彩色电视机、新型投影电视机、摄录(放)像和DVD等一体化为代表的家用电子产品基础上,积极研制和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专用集成电路和多媒体,并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研制开放检测传感、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精密机械制造、系统整体和传动等关键技术,用以装备和改造当地传统工业,加速川渝段工业化发展进程。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该行业的现有总资本居6个重点发展行业之首。目前该行业的良好经济运行效益主要依赖于汽车和摩托车两大类产品的生产,其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辆和300万辆。1995年,川渝段的这两大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为1/7和1/5。据有关部门预测,在世纪之交,国内外对载重汽车为基础的各类工程运输、农用运输机械车辆和摩托车需求有较大增长。今后川渝段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于如何利用已建成的企业生产优势,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最终形成“一重(载重)、一改(改装车)、一轻(轻型摩托车)和一大(大批量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生产)”的行业生产格局。

(4)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目前川渝段已经形成了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和磷化工在内的综合性化学工业生产体系,其中三大有机化工原料和化肥产量在全国和长江经济带占有重要地位。鉴于川渝段化工矿产和农产化工原料资源的丰富程度及特点,在不断提高化学矿采选、基本化工原料、化肥、农药、轮胎等化工产品生产的技术改造、规模扩张和产品结构优化的同时,积极培育精细化工产品门类,以及菜籽油等农产品原料的高附加值脂肪酸、脂肪醇和食品添加剂、饮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在下世纪初,随着新疆原油入川管道的建成、大型石油炼厂和乙烯工程的建设,本地有机化工和合成材料工业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

(5)普通机械设备制造。同全国情况相反,川渝段普通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的经济运行效益颇佳。1995年,该行业每百元资金的产出效益接近7.5元,是全国和长江经济带的2倍~3倍。目前川渝段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各类工业用泵、风机、锅炉和起重运输等通用设备产品制造方面。考虑到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各类建筑和工程的需求将会有一个稳定的增长,今后川渝段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应坚持在不断改造现有生产的基础上,一方面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整体工艺水平,扩大大型电站、输变电设备、交通场站装运设备和重型机械设备等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积极培育新的产品优势,扩大产品多样化发展。做好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本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带动当地相关的黑色和有色金属、精细化工(涂料)、塑料制品等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对提高国内进口替代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6)医药制造业。作为全国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基地之一,川渝段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无论在全国还是长江经济带都表现出明显优势,而生长在广袤山区的各类廉价生物资源正是造就这一优势的根本条件和基础。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和中医科学逐步走向世界,川渝段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较广阔的前景。为此,今后川渝段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继续坚持中成药为主的方针,加大包括包装设计在内的外来生产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在多元化生产的基础上,将当地中成药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

(7)能源工业的发展。川渝段能源资源构成特点决定了当地能源资源开发的区际意义。目前川渝段的天然气探明储量有2395×10[8]m[3],占全国的60%。而临近的华南和中部的一些省份能源资源匮乏,能源供需矛盾目趋严峻,加大川渝段天然气资源开发规模,不仅可为本省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裕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保证,而且也有助于推动华南等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川渝段的水能主要集中于长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包括建成二滩(330万kW)和在建的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将使川渝段水力动能资源的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后川渝段能源工业的主要发展应是:第一,加强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储量的增长工作;第二,加大天然气和煤炭开发力度,逐步提高当地能源供应的自给率;第三,结合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加快地方及跨区域电网的完善和改造;第四,积极争取新疆石油入川,使当地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第五,二滩电站的建设是我国水能资源开发全面引进国外管理模式的成功典范,今后应以该集团为依托加快雅砻江梯级水能建设,不断增大西电东送规模[3]。

3 工业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

3.1 依据

目前全省从事各类工业生产的城市已达36座,其中工业产值在500亿元、城市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有成都和重庆,工业产值在100亿元、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型专业化工业城市有绵阳、乐山、德阳、内江、攀枝花、自贡和万县。全省工业产值的近70%来自这9个城市。就整体而言,除了攀枝花市以外,所有上述大型工业生产中心都分布在川渝段东南部的川渝段盆地,并以此形成了全省的工业生产中心。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三峡工程建设和省内外铁路、公路和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主要是围绕着川渝段盆地及南缘所展开,由此可以判断,到本世纪初及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全段工业的分布将继续向这一工业生产中心集聚。

3.2 基本思路

未来布局调整的着眼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地域生产的整体效益。根据这一原则,川渝段工业布局调整的基本思路应抓好“两线加一点”的建设,将重点发展行业和企业沿主要交通运输干线展开。

布局调整中的“两线”可分为南北和东西两线。南北线是指以川渝段第一大综合工业城市成都为中心,由宝成铁路沿线的绵阳和德阳两大工业城市构成其北翼、以及成昆铁路沿线的乐山构成其南翼。东西线则是川渝段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城市重庆为中心沿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沱江展开,其东翼由长江沿岸的万县组成,其西翼由内江、自贡和泸州等大中工业城市组成。布局调整中的“一点”是指成昆铁路川滇交界的攀枝花市(表2)。

(1)南北线的工业发展。这是川渝段加工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目前全段1/3的工业产值来自这一地段,其城市人均工业产值接近3.3万元,居全段之首。目前,该线的加工工业部门较齐全,但原材料制造业能力明显不足。今后应根据全段工业结构调整方向,在重点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绵阳)、普通机械(成都、德阳)、化工原料(德阳、乐山)、医药制造(成都)以及食品加工业(成都、乐山)的基础上加快有机化工原料的生产(成都)。

(2)东西线的工业发展方向。该线的工业原材料生产能力较强,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较弱,因此造成该线的工业产值虽高于南北线,但在城市人均工业产值方面却不及前者的60%。今后,该线应按照当地资源与现有生产基础,在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重庆、内江、万县)和饮料(宜宾、泸州、万县)等制造业的同时,不断加大以天然气、盐、磷矿和有色金属等为主的原材料加工深度和广度(泸州、自贡、宜宾、涪陵、重庆),以此提高地区内部原材料与加工制造业的配套平衡水平。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该地区处于三峡水力工程的上游地带,今后发展要十分注意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3)“一点”的工业发展方向。攀枝花市是全省最大的专业化工业生产基地,其黑色金属产品不仅在川渝段而且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作为地处边远山区的工业“飞地”,攀枝花市工业的发展受到远离消费市场和自身扩展空间极为有限的双重挑战。为此,该市今后的发展战略应在现有产品产量生产的基础上,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二滩水电站的电能优势发展合金钢、不锈钢的生产,适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尽快跳出攀枝花的市域范围,在邻近的西昌地区发展一定规模的下游产品加工工业,逐步改善川西地区的工业发展环境。

4 建议及对策

(1)加强协作,共同发展。协作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997年重庆市成为直辖市,其目的在于保障三峡工程建设和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为此,应首先搞好与自己最直接的发展腹地——四川省的密切协作,以有效发挥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带动作用。同样,四川省应十分注意对南向通道(重庆市)的拓展,以真正把握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加快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国际接轨的战略实施。实际上,过多的重复建设已成为川渝段乃至全国工业持续发展的一个沉重的包袱,特别是在我国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式下。从这一意义上讲,谁能做好行业和地区的协作和联合工作,谁就掌握了自己的未来。

(2)坚持名牌产品—知名企业—重点行业的发展模式。川渝段目前工业生产的名牌产品虽不多,但每一名牌产品都可支撑起一个或数个知名企业,并通过这一企业带动整个行业运行的效益的提高,如长虹彩电→长虹集团→电子及通讯制造业;五梁液→五梁液集团→饮料制造业。显然,对川渝段这样一个山地为主地区的工业发展来说,在实施这一发展战略上应比其它地区更为坚决(如山地国家的瑞士,其工业化发展坚持奶牛养殖业→奶酪制造→鹊巢咖啡=>水电→不锈钢→手表→多用刀的发展,大获成功)。今后,工业产品发展的基本模式应为:除继续加强已有名牌产品的发展外,应积极培养新的名牌产品,即现有名牌产品→未来新名牌产品→新知名企业→新工业行业。如利用现有的汽车另部件和攀钢钢产品的基础,创造名牌耐用汽车零配件。

(3)广集薄发,持之以衡。这里的广集有两个含义:第一是资金,除了继续加强现有的地方及中央银行贷款、企业证券和股票上市及外资引进工作外,各类游资的吸收也值得重视。同时,还可考虑以联合方式进行西部开发基金发行工作,以此收集外地资金;第二是技术和经验的吸收。从总体上看,今后本地技术的引进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和国外地区,即所谓风自东方来。但在经验方面东西两个方向都很重要。譬如,云南省多数工业行业的经济运行效益颇佳,很值得西南其它地区所借鉴。薄发则强调的是提高资金投入的效益,避免广种薄收。欲达此目的,应慎重地选择投入的方向。坚持名牌产品+知名企业+重点行业的发展模式,以5年为期,重点开发3个~5个新名牌产品和建立数个知名企业,长期坚持下去,逐步将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在整个工业产值、利税和收入的比重从目前的1/3增加到1/2乃至7/10左右,以根本改变川渝段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这也正是持之以恒的基本目标所在。

(4)积极改善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第二是农业基础的改善。川渝段农业基础薄弱是制约当地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995年川渝段每一农户的农业生产固定资产原值为196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80%,其中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只有266元,只及全国的1/4。受此影响,第一农业劳动力的农业产出只相当于全国的70%左右。显然,要扩大当地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和产品消费市场,就必须对落后的农业基础加以大力改善。

标签:;  ;  ;  

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以长江上游(四川省重庆段)为例_工业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