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学习--宋庆龄故居“张书”教学的记录与分析_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论文

汉语学习--宋庆龄故居“张书”教学的记录与分析_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论文

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实录及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樟树论文,故居论文,用语论文,宋庆龄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师:课文是这样描写这两棵樟树的。(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不高、枝干伸向四面八方的樟树。

师:不高,却很不一般。读好这些描写,就能读出这样两棵樟树的不一般。

(出示: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生读得较平淡)

师: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含义,想象一下樟树的样子,再来读。

(生读得有明显进步)

师:啊,这两棵才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掌声)这些词语勾勒出了这两棵樟树的特点,我们读书就要读出这些特点。来,一起读!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这段话围绕樟树写了它的枝繁叶茂,蓬蓬勃勃。(板书:枝繁叶茂)其实,课文每一自然段都是围绕樟树写的,用心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段话围绕樟树写了什么。

【以读代讲,以问促读,学生在不经意间体会到了这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也概括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那些看似寻常的词语在这一问一读中,骤然凸显出独有的意味,不用图片、音像,依然可以让学生凭借语言获得樟树的形象感。这样的方式,简单而富有语文味。】

师:谁愿意读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

生:(读第1自然段)“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师:两棵什么树?没写,往下读。

生:(读第2自然段)“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这到底是两棵什么样的树呢?还是没写,往下读。

生:(读第3自然段)“这是两棵樟树。”

师:啊,原来——

生:(全体接读)“这是两棵樟树。”

师:其实这三个自然段就写了一个意思,什么意思?

生:在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师:这三个自然段写得非常有意思,有什么意思?

生:课文一开始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什么树,让我们有读下去的好奇心。

师:越是不写,读者就越想看。这样的写法真有意思。

【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容易“滑过去”的文字上作“停留”,方能欣赏到文字背后的“语言风景”。而这,来自于教师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感知,来自于教师“适时打断”的教学机智。】

(生读第5自然段)

师:请重读一遍最后一句话。

生:“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这句话太重要了,你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很重要吗?

生:因为这段话就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师:对,这是这段话的中心句。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板书:可贵之处)在哪里?聪明的你一定知地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写了在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樟树,樟树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师:很好!阅读要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指板书)课文写了四部分内容,而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哪一部分?

生: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生自由朗读)

生:拿樟树和别的树进行对比,突出了樟树香气的可贵。

生:写石榴树其实是为了写樟树。

生:很多树没有香气,而樟树有香气。

师:懂了,这就叫欲扬先抑。

生: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写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直接写。(板书:直接写)怎么永久保持?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枝枯叶落的时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香气依然不变,这就是“永久”。这句话是具体写。(板书:具体写)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句话没写香气呀?

生: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这句话从香气的作用、功能写香气永久保持,这是侧面写。(板书:侧面写)直接写、具体写、侧面写,同一个意思用了不同写法,强调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

师:我们读到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还要读出作者对樟树的独特情感。这种独特情感就藏在这些不为人注意的关联词中,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第5自然段,强调突出关联词:而……却……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

师:这些关联词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喜爱樟树的香气。

生:赞美樟树的香气。

生:对樟树有一种敬畏。

师:体会得很细腻。谁能通过这些词语,把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记住,课文中的关联词常常关联着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态度,阅读时要特别留意。现在,谁有本事根据这些关联词背诵这段话?

(生流利地背诵第5自然段)

师:像这样文质兼美的语段我们不但要理解、体会,还要积累。来,一起背一背。

【一篇文章可教的语段很多,善教者绝不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在重点语段作比较透彻的解读。此处教学呈现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分辨中心句,理清语段层次;了解对比写法,知晓樟树香气独特;比较“同中有异”,领会三种写法;提示关联词语,练习美读背诵。最为可贵的是对语段中关联词的指导,点出了语言表达的一个秘密:实词表意,虚词表情。关注诸如关联词这样的虚词,可以更为真切地感悟到文本中不易觉察的作者情意,这是教给了学生一把解开文本情感世界的钥匙。诚然,直接写、具体写、侧面写,从如何写的角度来揭示了表达的不同,但学生对此未必能透彻地理解,因而可以暂时不教,或者可以用更为形象的方法。】

师:课文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请你读一读。

(出示)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生读)

师:“瞻仰”怎么理解?

生:就是看的意思。

师:天花板能瞻仰吗?前面的讲台能瞻仰吗?

(生摇头,大笑)

师:什么是需要瞻仰的?

生:李老师。

师:李老师是谁?

生:我们的班主任。

(众大笑不止)

师:(严肃地)没什么可笑的,不知者不怪。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很敬爱李老师,真的难能可贵。不过你要记住,对于还健在的人,不能用“瞻仰”这个词,否则可要闹笑话的。

(生感激地点头)

师:瞻仰的对象有特殊的意义,是庄严的,神圣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所以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你瞻仰过什么?

生:我瞻仰过毛主席纪念堂。

师:是的,创造新中国的伟人,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瞻仰。

生:我瞻仰过鲁迅故居。

师:瞻仰伟人故居,这是一种崇高精神的熏陶。那些值得我们瞻仰的人或物一定会增加你生命的厚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第6自然段)

【“一花一菩提”,一词一境界。在学生理解错误的时候,教师巧用故谬法:“天花板能瞻仰吗?”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理解了“瞻仰”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在学生用错了对象,众人皆当笑话的时候,教师看到了孩子原本的用意,一句“不知者不怪”,化尴尬于无形,对众人也作了一个善意的提醒。“瞻仰”一词的精彩教学,折射出教师的美好情怀和教学境界——比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人的精神品质。】

师:如果这两棵樟树长在田野里,人们会特地前去留影纪念吗?

(生摇头)

生:人们要纪念的是宋庆龄。

师:因此,这两棵樟树就有了象征意义。人们看到这两棵樟树就想到了——

生:宋庆龄。

师:所以文章不是以“两棵樟树”为题,而是题为——

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老师也发了一份资料给大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请你把一些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生默读资料,圈画宋庆龄的可贵之处)

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生纷纷举手)你能不能写几句话,用上“无论……总是……”“只要……就……”“即使……仍然……”这些关联词,来赞美、颂扬宋庆龄?最后一句要这样写: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动笔写)

师:写一句的合格,写两句的优秀,写三句的了不得,能写四句的不得了!

(众笑)

生:宋庆龄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即使孙中山逝世,她仍然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哪怕蒋介石等人用钱收买她,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师:概括了宋庆龄一生的品质,而且你连用了两个关联词——优秀!

生:哪怕国民党反动派武力威胁,用钱收买,宋庆龄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师:再读读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应该先说用钱收买,再说威胁。

师:改一改。

生:哪怕国民党反动派用钱收买、武力威胁,宋庆龄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师:在“武力威胁”前加上“甚至”就更好了,再来试试。

生:哪怕国民党反动派用钱收买,甚至武力威胁,宋庆龄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师:看,现在就通顺了,准确了。

生:如果人民有需要,她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要宋庆龄活着一天,反动势力“四人帮”就不敢撤掉宋庆龄亲手创办的儿童艺术剧院。樟树有香气,宋庆龄有正气,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你更了不起,不仅用了两个关联词,用得恰到好处,还点出了树与人的联系。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

生: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而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正气永存!这两棵见证着宋庆龄光辉一生的樟树,至今依然挺立在她故居的庭院里。老师希望有一天你们能把这两棵樟树移植到自己的心田里。

【补充阅读,是为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服务的,而不能喧宾夺主,淡化对文本的学习。阅读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可以对宋庆龄与樟树的可贵之处有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课文读到课外,提升阅读理解力。教师在学生补充阅读的基础上,创设了表达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关联词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的练习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而教师评点中的机智点拨,则让学生在及时的修改中渐渐增长了能力。这样的补充阅读,有法有度,事半功倍。】

【总评】

我们常常感叹现时的语文课堂媒体课件泛滥,表演作秀无度,更有甚者,用“声色光电”替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情感体验,淹没了语文的育人价值,削弱了教学的成长功能。各式各样非语文的方式败坏了学生对语文的“胃口”,致使阅读教学变得肤浅而庸俗。回归教学常识,回到教学常态,回复教学常规,摒弃那些教学的“花架子”“噱头”,用语文的方式教学生学语文,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纯净起来,是我们的渴求,更是学生的渴望。

何谓语文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方式,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句似绕口令一样的话语凸显出来的“听说读写”四个字,就是语文的基本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领域。在王晓奕老师的这堂语文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些最朴素、最简单,然而也最有效率、最有意味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文本的常用方法,甚至已经渐渐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朗读、背诵、写话,理解、体会、运用,以读代讲、以问促读、读写结合,提问、归纳、点拨……没有花哨的表演,也没有煽情的音乐,更没有诱人的动画,就在师生静静的阅读中,原本平平淡淡的语言,甚至毫不起眼的词句,也能生出那么多的韵味,读出那么丰富的情意。可以说,学生是用最语文的方式,沉浸到了文本的语言中,既从中领悟到了樟树与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从中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可贵之处”。由此,学得简单而轻松,却又学得厚实而睿智。

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或许正是一条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顽症的科学路径吧!

标签:;  ;  ;  ;  

汉语学习--宋庆龄故居“张书”教学的记录与分析_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