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_后发优势论文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_后发优势论文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对策论文,优势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8-030422-0334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南北贫富差距的加剧与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它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5月《世界经济展望》。)一般而言,人们谈经济全球化时,只注重贸易、资本流动和技术传播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的方面,但往往会忽视经济全球化的其他特征,如有利于发达国家利益的经济秩序全球化,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贫富差距,在经济全球化下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拉大了。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他们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接投资的68%,全球电话总数的74%;而占全球人口总数1/5的贫困人口在上述几项上的占有率仅约1%。在平均收入方面,贫富国家之间相差74倍,而在1960年,这种差距还仅为30倍。(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1999年。)从贫困国家的个数来看,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为25个,1981年为39个,1990年增加至42个,现在为48个。这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20年前仅为0.8%,现在更降至0.4%。(注:胡元樟、薛晓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从地区来看,以非洲和拉丁美洲为例,尽管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但非洲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1980年的2.3%下降到目前的1%。另据世界银行统计:1993年,全世界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为13亿人;1999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5亿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非洲地区,许多非洲国家目前的生活水平甚至比1960年还低。(注:参见《科技日报》,2000年9月6日。)拉美的情况也不宜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部分拉美国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目前,拉美城市地区人口的失业率达9.1%,比10年前上升了2个百分点。受冲击最大的阿根廷的失业率高达18.3%。在这种情况下,拉美贫困化问题加剧,贫困人口逐年增加。据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统计,目前拉美贫困人口达2.4亿,已超过该地区总人口的1/3。(注:殷永建:《拉美国家跟不上经济全球化步伐》,新华网。)

面对这样一种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若不能迎头赶上,就只能被时代所抛弃。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不会停止的,不论强国还是弱国,都必将卷入其中。正如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约翰·H·邓宁所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注:翟芳玲:《论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的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F8,2000年第2期。)而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因果联系。(注: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前景和发展中国家》,1996年。)从总体上看,迅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不仅经济增长速度快,而且比较稳定。相反,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或者对全球化的趋势无动于衷的国家则处于劣势和不利地位。在1985-1995年的10年间,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要比不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快50%以上。(注:杨来科、廖春、刘晓潮:《地域的陷落——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但在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果按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按部就班地发展,那只可能永远落后。这是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也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总量增长。在同等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实行赶超战略,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传统行业都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和较全的门类,技术也较为成熟,其地位难以撼动,发展中国家很难在这些行业内超越发达国家,而只有在新兴的行业中分得一杯羹、取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努力吸收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利用后发优势自然成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发展本国经济的首选战略。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经济发展落后国家,通过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经验,从而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目的。首先,后发优势承认不同国家间经济差距的存在。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竞赛并非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虽然这存在着历史的原因,但发展中国家只有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才有发展的动力。其次,发展中国家尽管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存在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流动,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容易学习和借鉴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而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机率大大增加。再次,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确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战后能从一片废墟中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获益于大量引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奇迹。所以,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才有可能在新的竞争中不再落后。

二、经济全球化对利用后发优势的影响与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也不例外。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利用后发优势受到已有的全球化规则的影响。由于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竞争、引进外资,能够获得外部力量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已有全球化规则又要求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地打开国门,为发达国家商品和资本自由进入本国市场广开绿灯。对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现有的全球化规则是利用后发优势的外部环境边界。

其次,经济全球化时代,利用后发优势受到人力资本的储备的影响。知识的传播与使用离不开人的作用,随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全球化使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率的目标,但效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公平目标的偏离。发展中国家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纷纷流向发达国家,而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工作的专业人才已达50万人,并以每年10万人的数字递增,其中亚太地区人才流失最为严重。(注:李志军:《当代国际技术转移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页。)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无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现象已严重危及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过去数百年来,发达国家利用殖民掠夺造就了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的现状,而如今又通过发动人才争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夺走发展中国家明天发展的希望。在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的作用显然应大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作用,没有掌握知识资本的人才,什么发展都不可能。

再次,经济全球化时代,后发优势的发挥受到技术扩散速度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无疑,他们推销的仅仅是他们的产品,附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因此,技术是排除在外的。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要千方百计地垄断其先进技术,以达到其垄断市场的目的。尽管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由一般商品贸易发展到劳务技术贸易,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亡。国际技术保护主义正是在劳务技术贸易的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以最大的技术输出国美国为例,虽然政府标榜自己对技术转移持中立态度,但它对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以及西方与西方之间所采取的政策是不同的,美国政府经常援引《国家安全法》和《出口管制法》,对外国企业进行干预。所以经济全球化下所谓技术的自由流动还远未达到。所谓发展中国家能够享受到全球化下新技术的好处也仅仅只是享受到这些技术生产出的商品而已。而一旦发展中国家想获得这些技术,即使是对发达国家而言早已不是先进的技术,也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如同因特网和信息技术,尽管发展中国家也能对之利用或享受到其带来的便利,但核心技术仍牢牢地控制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相反,由于发达国家最先发展了这些技术,他们已从因特网和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运用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最后,经济全球化时代,后发优势的发挥受到已有制度框架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经济改革只是宪政改革的一部分,如果忽略或回避经济改革与宪政改革之间的关系,落后国家期望经济改革得到的“后发优势”最终将成为“后发劣势”。因为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此,落后国家一般倾向于技术模仿。尽管后发展的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令人惊叹的增长绩效,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当模仿的潜力耗尽时,它们在长期中所付出的代价会大大超过它们在短期内所获得的收益,因为这种体制没有自我制度创新能力及相关的制度基础设施。(注:参见2001年12月1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181次双周学术讨论会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杨小凯关于“后发劣势”的主题演讲。)虽然这一观点目前仍存在着争议,但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无法否定的。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但事实上,制度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标准,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制度,经济全球化使制度变迁更容易发生。当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时,已有的制度框架就构成制度变迁的基础,这会阻碍或促进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的程度。

由上可见,在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如同任何事物具有两面性一样,经济全球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那么发展中国家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第一,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技术变迁的潜力,经济全球化使这种潜力变为现实的可能性加大。按照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内生的技术进步之所以能够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是因为技术进步自身不仅可以带来产出的增加,而且可以通过外部效应使其他要素的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技术的取得无非是两种途径:自行发明和引进技术,其中引进技术包括摹仿和购买专利。从自行发明来看,由于需要较大的投入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因而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据统计,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公司每年用于研究和发展的投入占到其毛收入的10-15%,但这种研发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因试验失败而造成的费用风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人均收入、科技水平上远低于发达国家,因而大多采用引进技术方式获得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使其具备了较大的技术变迁潜力,尽管引进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较小的技术变迁也能带来较大的边际收益。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技术变迁的边际收益较小,因为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所用的技术已是最先进的,要发生技术变迁只能通过自行开发来实现,而这是需要付出较大代价的。在经济全球化下,尽管仍然存在着技术壁垒,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的投资等因素使技术的传播扩散比以前更快,因而发展中国家更容易通过引进、学习和摹仿来改进已有技术,将技术变迁的潜力变为现实。

第二,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尽管发展中国家过多的人口使其经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但在经济全球化下,这种不利条件也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分工更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发达国家主要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来满足,这是符合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原则的。随着现代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向越来越多的产业渗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要破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我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发展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投入,而且有利于解决国内隐蔽性失业问题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加速资本积累速度,为经济的起飞做准备。许多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选择的正是这条道路,如亚洲四小龙。当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一旦积累了起飞所必需的资金,就应及时进行产业的升级,避免陷入低水平恶性竞争的怪圈中。

第三,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国内市场,是吸引外国投资的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它们着眼于全球,寻找着各种投资机会。由于在发达国家内部,各种行业发展得较成熟,产品市场也逐渐趋于饱和,因而投资回报率呈现递减的趋势。相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各种档次的产品都能找到市场,而且存在着许多未开发的新行业、新领域,投资回报率较高。那些政局稳定、资源丰富、政策优惠的发展中国家历来都是跨国公司追逐的对象。

第四,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在经济全球化下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才流失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使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缺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一旦发展中国家实行宽松的人才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才回流又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印度软件产业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目前,全印度仅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年产值就达20亿美元左右,约占全印度软件业总产值的1/3,其软件出口达8.4亿美元,占全印度软件出口的近1/3,(注:林元旦:《印度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01年第7期。)被誉为世界著名十大硅谷之一,以软件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印度经济的新增长点。尽管印度也面临着人才流失,但印度充分利用了归国留学人员这一巨大的知识储备仓库,创造各种条件吸引他们回国,这些人才作为技术的载体,不仅通过回国创业使印度的信息技术不断升级,而且也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正是上述这些有利条件,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利用后发优势具备了可能性。

三、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发展对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南北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浪潮发挥后发优势的必要性,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带来了新的机遇。那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对策来利用后发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呢?

首先,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但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和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加速,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发展中国家在对信息的占有方面却不容乐观。据1999年1月6日联合国技经贸易信息新闻提供的信息:到1998年底,全世界因特网用户有1.3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只有1000多万户,仅占全部用户的7.8%,而发达国家的用户却有1.2亿,占92.2%。在发达国家,每6.8人就有一名因特网用户,而发展中国家每440人中才有一名用户。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时,应重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钢铁业,通过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如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竞争力;对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由于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和联合攻关,争取在一两个领域获得突破,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其次,重视制度因素,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本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前所述,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变为“后发劣势”。但同样,一个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剂”。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除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缺口之外,政治体制僵化,市场秩序混乱等这些制度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怎样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呢?由于各国的情况各异,因而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但各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采取“做中学”的办法,在改革中摸索适应本国发展的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保驾护航。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开发利用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引进适用于本国发展的技术,实现赶超战略。1975年印度提出“适用技术”引人注目。“适用技术”指既满足引进国为了经济发展的技术需要,又考虑引进国生产要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目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一般来说,引进技术的选择应考虑经济原则、技术进步关联作用和技术推广可能性标准等。当然,引进的目的还在于最终能自主开发,正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揭示的道理一样,通过引进带动国内的技术的模仿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于人与人的竞争。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日本、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崛起,还在于它们对国民教育的重视。尽管发展中国家面临方方面面的资金需求,面临投资“饥渴症”,但一定要对教育投入实行优先,因为对教育的投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一定是回报率最高的。当然,面对全球化对人才的争夺,发展中国家或许会有所顾虑:本国的教育机构会不会成为发达国家的人才输出工厂,对本国教育投入的最终获益者会不会是拥有先进实验室和能提供优越生活环境的发达国家?的确,人才的流动是无法限制的,但印度的经验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作为技术的载体,人才外流是一种损失,但一旦人才回流则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发展中国家所要做的,不是如何想方设法限制人才流动,而是怎样才能吸引人才留在国内或回国创业。这就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府实施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

标签:;  ;  ;  ;  ;  ;  ;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_后发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