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电影系个案研究--吕峰阴影的实地调查_陆丰论文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丰论文,潮州论文,个案论文,田野论文,皮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陆丰概况(注:本小节资料来源参见《陆丰市简介》,汕尾市党政信息网 ,http://www.shanwei.gov.cn/。)

陆丰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碣石湾畔,位于东经22.45度~23.09度、北纬115.25度~116.1 3度之间。北与陆河县、普宁市交界,距梅州市约260公里;东与惠来县接壤,离潮州市 约270公里;西与海丰县及汕尾市为邻,距惠州市约190公里、离广州市约300公里;南 濒南海。全市陆地面积1168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6.5公里,海域面积1.256万平方公 里。全境周长372公里。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有乌坎、甲子、碣石、湖东、金厢5个港 口。

陆丰在秦朝以前属南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陆丰属南海郡 博罗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置海丰县,陆丰属东官郡海丰县。唐武德五年(62 2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县(即后来的陆丰县),县城设在今市辖之大安镇 陆军环珠寨。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海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属坊廓 、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城设东海溶旧墟寨(今东海镇旧墟),隶属惠州府。民国 初期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等行政区域。抗战胜利后, 属第一区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东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 粤东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又改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属汕头专员公署。1983年又 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划惠阳地区海丰、陆丰两县设汕尾市,陆丰隶属汕尾市。1995年 1月,陆丰撤县设市(属县级市),广东省政府委托汕尾市代管。由于地域、方言、风俗 和历史渊源的关系,人们习惯于将陆丰与海丰并称为“海陆丰”。

截至1998年,陆丰市共有23个镇(场、区),282个农村管理区,39个居民管理区,1106 个自然村。总人口122.3万人。市政府设在东海镇。

陆丰大部分人口使用属于闽南语系的福佬话,与潮汕方言有别但可直接交流。北部山 区使用客家话。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村使用军话,这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但深 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又因与港穗商贸往来频繁,会说白话者占相当比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推广普通话,中青年人许多会说普通话。从地域、方言 、风俗等方面讲,陆丰总体上应属潮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陆丰皮影戏的历史与价值

陆丰皮影戏始于何时,到现在仍是个谜。

我国皮影戏的远源是古代的招魂巫术,近源则是汉代以来传入中原地区的佛教文化。 最迟在唐中叶,我国皮影戏已经形成,至宋则大盛。有专家把我国皮影戏分成三个主要 流派,即滦州影、陕西影和潮州影。也有人分成七派,即在上述三派之外加上湘赣、山 东、西南、江浙四个流派。无论何种分法,陆丰皮影戏无疑属于潮州影一系。有人推测 ,陆丰皮影乃是宋代从中原传至杭州、闽南,宋末由闽南移民带至海陆丰地区。(注: 见陆丰专业皮影剧团提供的《古老而又新生的陆丰皮影戏》一文。本节部分资料采用该 文,以下不再一一注出。)由于缺乏文献记载,这一推论是否确实,已无从知晓。

迄今有关潮州皮影戏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明嘉靖刻本《荔镜记》传奇第六出,描述 潮州元宵夜灯会,有“打锣鼓动乐抽影戏”的唱词,(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85:3 81)“抽影戏”即指皮影戏。清乾隆时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风俗”记云:

夜尚影戏,价廉工省,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惟官长严禁,嚣风斯息。(潮 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1:136)

清初,陆丰与潮州府所辖惠来县接壤。不难推断,陆丰皮影戏最迟明末清初已经十分 兴盛。《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在“轶闻传说”部分引《海丰县志》编委会干部余少南 民国三十年(1941)抄录的明嘉靖编、清乾隆重修的《碣石卫志》“民俗”篇,有“每届 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的记载(谢彬筹等,1993:472)可参。

值得注意的是,活跃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省南部皮影戏,同属潮州皮影系统,却往往被 认为来自海陆丰地区,例如吕诉上《台湾皮猴戏之研究》认为:台南一带的皮影戏,是 太平天国时由海陆丰、潮州、汕头一带传到福建诏安、漳浦等地,然后传到台湾。(吕 诉上,2000)台湾行政院新闻局网页介绍,台湾“皮影戏则是传自潮州的海丰、陆丰”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2000)花莲师范学院美劳教育系杨仁兴《传统民俗工艺》第九讲 也说,台湾的皮影戏“属潮州皮影系统,传自潮州的海丰、陆丰。”(杨仁光,2000.1.8)

从地域上看,吕诉上提到的几处地名中,距离台湾最近的是闽南的漳浦、诏安。与诏 安接壤的是潮州所属的饶平县,而海陆丰则在潮州之西,离台湾最远。按照吕文的说法 ,海陆丰应当是潮州皮影戏的兴起中心了。这一说法,与潮州皮影来自闽南的传统说法 恰恰相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福建漳州皮影老艺人陈郑煊《皮影戏杂谈》说: 皮影戏“是由广东的潮州、汕头一代传入福建的诏安、漳浦等地”。(陈郑煊,1991:4 )西德学者布海歌(Dr.Helga Werle-Burger)博士所做的调查结论也说:“潮洲出皮影, 广延于中国内陆。”(吕诉上)若此,包括海陆丰在内的潮州皮影戏,曾经传播到闽台及 其广大内陆地区。这是国内学术界很少注意到的问题。

认为台湾皮影戏来自海陆丰,或许另有一个解释,就是潮州地区的皮影戏自清末以后 都陆续改变为“纸影戏”,而海陆丰则一直保持着传统皮影的表演方式。“纸影戏”与 皮影戏的最大不同,就是取消了灯光和影窗,把平面影偶改变成立体戏偶,戏偶背后用 三根铁棒套上竹管操纵。尽管纸影戏的操纵方式仍同皮影一般,但由于取消了光和影, 所以在本质上已经蜕变成了木偶戏,故又称为铁枝木偶、铁枝傀儡或铁线戏。而据我们 了解,闽南的皮影戏也基本上绝迹。若此,陆丰皮影就成了大陆地区硕果仅存的潮州影 戏。

陆丰影戏的影人、影景一般用牛皮制成。以前影人约高六七寸,后来加大。四肢比例 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五官轮廓分明,与北方影戏的人体各部分比例高度夸张、 五官轮廓不尽分明有显著区别。在雕刻方法上,陆丰皮影錾刀、雕刀并用,一般是先用 錾刀画出轮廓,后用雕刀修饰。最具特色的是旦角两臂悉用布帛制成,这较之北方影戏 ,虽然没了肘关节,却能使动作柔和而又多变。

陆丰皮影的光源以往用豆油灯,后改用汽灯,1949年以后逐步使用电灯。加之制皮技 术提高,从不透明到透明,故影像的清晰度随之提高,色彩较前鲜亮。

陆丰皮影以福佬方言演唱,对白亦用方言。其音乐结构以曲牌连套为主,曲牌名称大 部分遗失,知名者只有[四朝元]、[下山虎]、[驻云飞]、[锁南枝]、[红衲袄]等数支。 唱腔中也采用了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主体是正字戏大板曲的“易语而歌”,拉腔唱“啊 咿嗳”。行腔高亢,往往一唱众和。

与北方影戏相同,陆丰皮影均在夜晚演出。有时演出“天光戏”,要一直演到天亮才 结束。演出有武戏、文戏之分,一般上半夜演武戏,下半夜演文戏,俗称“半夜反”。 武戏以武打动作为主,极少唱腔,伴奏采用正字戏的昆牌子,念白多数用正字。文戏以 唱、做为主,念白用白字。

陆丰皮影剧目相当丰富,1949年以前,可以连演几十个夜晚不重复,但现在大部分剧 目已经失传,例如四大连台本戏《高文举》、《祝英台》、《秦雪梅》、《吕碧英》, 还有《三十六变》、《桃花过渡》、《张碧英》等,现在基本上已经不能演出。有的剧 目,如《刘全忠逗花轿》是皮影戏独有的剧目,其他剧种没有。再如《珍珠记》,海丰 白字戏以前只有《扫窗会》等片段,后来请皮影艺人传播才给凑全。

在海陆丰地区,皮影戏地位很高。演出时,皮影班的鼓没有开,大戏班不敢开,所以 大戏班往往要请皮影班早点开鼓。陆丰皮影供奉田元帅(或称“田老爷”)为戏神。艺人 传说,皮影是唐朝来的,李世民登基时,有一个苗元帅(是十八翰林之一)创建梨园子弟 ,以梨叶弄影,治好了国母的病,此后就诞生了皮影戏。苗元帅后来被斩了头,“苗” 字去了草头就是“田”,所以皮影班艺人供奉田元帅。另一个传说是:唐玄宗时,他手 下的大将雷万春小的时候,母亲生病,雷万春以梨叶弄影娱母,使母亲恢复健康,此后 唐玄宗命令在长安上演皮影戏。后来雷元帅因违犯军令被斩了头,“雷”字去了“雨” 头就是“田”,所以后来以田元帅为戏神。这两个传说大同小异,大概同出一源,后因 多年口耳相传产生分歧。

陆丰皮影每到一个新地方演出,有“洗钗”之类的“净场”习俗和开场戏《搬仙》的 演出。“净场”时,所有观众都必须暂时退出观看场地,由演出的主持人桀鸡、燃放爆 竹,艺人在后台敲大锣大鼓等以示驱邪,之后才允许观众入场。《搬仙》是开台例戏, 演出“跳加官”、“跳三仙”(福、禄、寿)之类的吉祥戏,本来用正字表演,现在改为 念白字。《搬仙》之后,要由一个名为“大头坎”的角色,念一段顺口溜。“大头坎” 头颅奇大,前额突出,后脑拖一条发辫,著马褂,作绅士状。顺口溜以当地乡约乡规为 内容,语多诙谐,表演滑稽。这一特殊节目未见于其他剧种,当是陆丰皮影艺人的创造 。这一节目在后来的演出中往往被省略。

就在潮州皮影戏蜕变成铁枝傀儡之时,陆丰的皮影戏仍十分红火。据陆丰专业皮影剧 团提供的《古老而又新生的陆丰皮影戏》一文介绍,民国初年,陆丰产生了一位著名皮 影艺人陈乃月,被誉为“功夫真本,任考不倒”。此外,卓勤、蔡强、陈再、卓幼儿、 蔡娘仔等人都是活跃在20年代至解放初期的影戏艺人。今年年届八旬、依然执著于皮影 艺术的老艺人蔡娘仔对我们说:现在是“一日阉九猪,九日无猪阉”,而当年演出是没 有停止的,正月做起,直到三月才少一些。终年不停止,年年都做。那时皮影戏班很多 ,甲子、壕头、上田、碣石、湖东、博美、西陂,都有皮影班。“我懂事以来陆丰每个 村都去演出过,还做到海丰去。”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当年陆丰皮影演出的盛况。

现在,陆丰皮影戏不仅在广东全省硕果仅存,而且也是我国三大影戏体系之一的潮州 影戏在大陆惟一的遗存。它可以与台湾影戏相互参照,完整体现潮州影戏的面貌;也可 以与北方影戏比较,完整地再现我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陆丰皮影戏的观赏 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

三、陆丰专业皮影剧团的演出和生存状况

2004年9月27日下午,我们在陆丰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主要领导的陪同下,观看了陆 丰皮影剧团为我们做的专场演出。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先后演出了三个小节目:《俩 朋友》、《龟与鹤》、《鸡斗》。演出相当精彩,给我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该团把过去长不足2米、宽1米上下的小影窗,扩大为长4米、宽2.8米的屏幕。 影偶由过去的不足一尺高扩大为约50至70、80厘米高。屏幕大、角色(影偶)多,表现力 得到丰富和提高。加上采用日光灯为光源,光线强,影偶、影景透明度好,色泽鲜艳, 所以从屏幕上看起来影像清晰、色彩鲜亮,影偶生动逼真、诙谐有趣。像《猴子与熊猫 》中猴子挠痒、《龟与鹤》中长长的鹤脖颈上下扭动,《鸡斗》中两只雄鸡的激烈打斗 等动作,都显得伸展自如、动作流畅,突破了以往皮影机械、呆板的局限,而与动画电 影异曲同工。

第二,上世纪80年代,在虞哲光、林琨等专家指导下,该团试用中国画绘制影偶。同 时,设计者密切结合剧情,对影偶、影景的设计下了很大功夫,可谓匠心独运,精雕细 刻。这次我们亲眼看到,作为影景的老松树以及影偶雄鸡、熊猫、长颈鹤等,均采用国 画构图,影景旁还有国画中必不可少的落款和印章。尤其《鸡斗》一剧,公鸡啼鸣,啄 蜈蚣,两鸡相斗……每一变化的图形都符合中国画构图的章法。据说,该团还一改过去 皮影全部使用侧面影人的传统,在《飞天》一剧中使用正面影偶。这是非常独特的创意 ,可惜此次考察未能寓目。

第三,由于采用录音伴奏,所以后台演员可以专心操纵影偶。同时,影窗的扩大,角 色的增多,使以往的一般两人操纵改为现在的三四人、甚至四五人同时操纵。有的影偶 (如雄鸡与鹤)由两人共同操纵,一人管上身(颈部),一人管下身(腿脚),二个演员随着 音乐伴奏完成动作,配合默契。影偶除有关节的部位之外,嘴巴、眼睛等也都自如转动 ,惟妙惟肖,毫无生涩之感。

第四,音乐伴奏采用放录音。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团在音乐唱腔方面就进行过很大 程度的改革。除传统剧目之外,其他大部分剧目采用海陆丰民间音乐的素材进行创作, 少数剧目采用现代音乐。伴奏乐器除沿用原先的锣鼓、唢呐等之外,还增加了二胡、扬 琴、三弦、琵琶、笛子、大提琴、黑管等,明显增加了艺术表现力。90年代以后,则渐 渐采用录音伴奏。这次演出由于全是新编节目,故基本上是现代音乐,录音伴奏效果尚 佳。

不足半小时的节目眨眼就过去了。在与皮影剧团演员们座谈、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 解到该团过去曾有的辉煌和目前艰难的生存状况。

陆丰皮影剧团成立于1957年10月,当时的主要成员卓幼儿(已去世)、蔡娘仔(80岁)、 黄娘切(79岁)等都是从艺多年的皮影艺人,经验丰富。此外制皮艺人彭忠(76岁),掌握 了制作皮影皮的专门技术。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该团整理出《波月洞》、《赵四姐下 凡》、《三十六变》等传统剧目,改编出《红军桥》等现代剧目,并对唱腔、表演、造 型设计等方面作了一些改革。1966年11月,该团遭解散。

1975年4月该团恢复建制,分批前往长沙,向湖南省皮影艺人学习操纵技术,同时湖南 则派人来陆丰向彭忠学习制皮技术。双方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演出效果都得到提高。 稍后,广东省文化厅派出舞美专家林琨等人对该团具体指导,加大影窗和影人,增加布 景、幻灯景,增强了立体感。1982年9月,该团的《龟兔赛跑》、《鸡与蛇》在北京演 出获奖。1984年,著名动画专家虞哲光与林琨一起,指导该团精心打造了《飞天》、《 鸡斗》、《哭塔》、《猪八戒坐花轿》等节目,上京参加建国35周年献礼演出,受到各 界人士赞扬。1987年9月该团赴日本兵库县演出,参加广东省与兵库县建立友好关系5周 年庆祝活动,受到日本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座谈中,演职员们除对过去的辉煌怀着眷恋之情外,更多谈到当前的艰难处境。

自80年代末市场经济兴起以来,以往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专业皮影剧团受到很大冲击。 目前虽还保留着一个空的建制,但已有十多年没有正常演出,基本上是名存实亡。据介 绍,该团编制20多人,上级财政每年拨款10万元,即使全部用来发工资,平均每人每月 才三四百元。演职员们说:“我们现在拿的工资是97年基本工资的50%。”这根本无法 保证演职员养家糊口,更谈不上排练和演出。现在,该团原来的编剧调走了。“在编” 的作曲、美工虽然都有,但经济效益不好,无法生活,更无法创作和排演新剧。多数演 职员另找门路谋生,有的下海,有的到深圳、惠州等地打工。

大家说,剧团现有的灯光设备已经20多年没有更换。当年去日本就是用这一套东西, 去香港也是。到如今里面的线千接万接,乱七八糟。“这次为你们演出,费了好大劲才 调理到勉强可用。”一句话,皮影戏演出的基本设备根本没有经费购置、更新。

另一方面,大众审美趋向的转移,使皮影剧团靠票房养活自己成为空想。以前曾经有 个设想,就是开拓幼儿园市场,下幼儿园演出。可后来幼儿园演出收益也不好。“投入 几万,收入几千,连家底都搞光了”,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字戏(陆丰另一 稀有剧种)还可以下乡演出,一台有几千收入,而皮影戏一台才几百块。怎么维持生存? ”

1994年,该团接到省文化厅外事处的通知,为德国木偶皮影专家进行专场演出,受到 高度赞扬。德方有意与该团在艺术上进行合作,但终因我方经费不足而告吹。“打了好 几次报告,没有效果。”

出于对皮影艺术的热爱,也由于专业建制名义上还存在,陆丰皮影戏剧团只能采用一 种特殊的方式维持生存,即:有演出任务临时集中,演完后作鸟兽散,各奔前程。大家 说:现在“只能保持着,尽可能不让传统的东西完全丢失”。目前剧团整体上比较团结 ,这是传统艺术的凝聚力。“有需要就回来。老彭70多岁了要他制作他马上制作。有的 演员身体不好,但需要时都会回来。这次有些人从深圳放下生意赶回来。”“你们来大 家集中起来,你们走大家也要出外谋生了。”谈到这里,大家神情黯然。果然,第二天 上午,当我们再度前往皮影剧团时,看到演职员正在拆台,影窗(屏幕)上方那条“欢迎 省专家光临指导”的横幅被徐徐降下。

四、陆丰业余皮影戏班的现状

陆丰市南塘镇环林村皮影戏班是陆丰惟一尚在演出的皮影戏班。据戏班负责人卓木宇 先生介绍,该戏班的技艺和班底(道具、乐器等)俱为其先祖世代相传留下来的。

据介绍,1949年以前,南塘一带从事皮影演出的艺人有几十人,演当地的正字提纲戏( 武戏)和白字戏,其中著名艺人卓勤即卓木宇的祖父。解放后,卓勤的班子由其子卓幼 儿接手,受到政府的重视。卓幼儿曾被海丰专业白字剧团请去教唱白字曲、传授剧本。 陆丰组建专业皮影戏剧团,由卓幼儿担任导演多年。但卓幼儿逝世后,剧目和技艺大多 失传。随着皮影戏逐渐在农村中失去市场,其衰落状态至今仍在延续,他们的班子也只 在每年农历七月中元节前后的“祭孤”活动中演出。

这个家庭戏班过去会演的皮影剧目甚多,卓幼儿在世时,能连续演40晚不重复。现在 所能演者,只有《西游记》故事中的《波月洞》和《火焰山》,以及《张四姐下凡》、 《程婴救孤儿》、《肖光祖拜寿》等少数几出。这些剧目由其祖先传下,演出无须底本 。《红军桥》之类是陆丰专业皮影剧团演的,解放后创作的,业余老皮影从来不做这个 。

迄今明确可考的卓家班世系为:卓勤(约活动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卓幼儿(三四 十年代至70年代)→卓木宇(36岁)、卓木标(32岁)、卓建州(30岁)。环林村皮影戏班现 在从艺人员12人,除卓木宇兄弟等家庭成员外,还特别邀请南塘墟的老艺人蔡娘仔、黄 娘切(79岁)、内湖寨老艺人陈忠尧(76岁)等加盟;此外还有两名女性艺员,主要负责后 台帮唱。

蔡娘仔的父亲蔡强,是解放前陆丰一带著名的皮影艺人。蔡娘仔、黄娘切的皮影技艺 ,都是从小跟蔡强学的。蔡娘仔擅长皮影操纵,一个人能演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 ,边操纵影偶,边唱、念配音。他说,已往有时候一个人要包演一出戏,甚至包演整个 晚上的戏,“皮影人整出戏要全部懂,各个角色都要懂,都要会做,公婆生旦都要懂才 可以配音。不是说当旦的才唱旦。”“实在没办法时,就唱少一点,做武戏,来打架, 这样就很简单,能应变。到现在多年没有做,很多都忘记了。”这次我们亲眼目睹了他 精妙绝伦的表演技艺。年过80的蔡娘仔,边灵活自如地操纵影偶,边以当地方言唱、念 戏词。其声音中气十足,分外响亮。尤其模仿旦角的声音,巧妙地运用变声,唱出尖咧 声口,与女子无异,听众常常为之哄堂不已。据说,“蔡娘仔”这个名字,就来源于他 能够逼真地模仿女性声口。

蔡娘仔的小儿子蔡锦镇,现年37岁,是陆丰专业皮影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由于剧团 经济原因,多半时间在深圳打工。蔡家皮影技艺的承传目前也仅知道三代,即:蔡强→ 蔡娘仔→蔡锦镇。

黄娘切13岁从蔡强学皮影,开始时什么都学,从操纵影偶、唱念到乐器伴奏都学。后 来嗓子坏了,就以乐器伴奏为主。吹大唢呐,打鼓锣、拉胡琴全会。1957年黄娘切与蔡 娘仔等人一起组建专业皮影剧团,直到“文革”解散。1975年剧团恢复时没有回团,被 安排在甲东医院工作,退休后每月工资三四百元。在环林卓氏皮影戏班里,黄娘切除演 出时负责打鼓、指挥乐队之外,还负责戏班的收支分配。黄娘切的后人没有人从事皮影 工作。

陈忠尧没有念过书,其皮影操纵和唱腔技艺是解放前得老叔公陈再(人称“皮猴再”) 口传而学来的。陈再“四清”时去世,当时60多岁。据说陈再没有教过别人,陈忠尧便 成了陈再惟一的传人,而陈再的技艺来自何处,连陈忠尧也不知道。所以关于陈再皮影 技艺的传承,我们只知道两代,即:陈再→陈忠尧。现在,陈忠尧与蔡娘仔一起,在卓 氏兄弟的皮影班中操纵皮影,是该班最主要的骨干之一。这次考察,我们目睹了他与蔡 娘仔配合默契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谈到陆丰皮影的来源,陈忠尧肯定地说:“陆丰 皮影不是从潮州来的。”这和前引台湾学者的有关说法似可相互参证。

老艺人们回忆,旧社会做皮影是为了赚钱,为了谋生。那时候一个班子通常有五个人 。影窗用一种白的油光纸做成,高一米上下,影身大概七八寸。两个人并排坐定在影窗 后面操作,不像现在这样跑来跑去。豆油火在二人中间。一个人能操作三四个皮影身。

戏班所用影人、影景等俱由牛皮凿出,用油漆勾出形状,后期又覆上透明胶片以资保 护。最老的皮影是五色的,影身独手独脚,用一支箸(操纵杆子)操纵,操纵杆连缀在影 身胸前。以前影偶不会转身,要倒退走,一跳一跳的。当地有俗话说:皮猴倒退行。后 来改革了,才做两只手,影人手、脚都由竹枝连缀,以便操纵。该戏班以前光源用豆油 灯、汽灯,现在也改用电灯,但比专业剧团简陋许多,所以影像不够鲜亮。

陆丰传统皮影演出有“洗钗”等净场形式和《搬仙》等开台例戏。以前,“洗钗”除 杀雄鸡、放爆竹之外,还有“贴符”。这一仪式乃应当地人要求而做,当地人不请则不 做。“贴符”就是贴符号、念咒语,如请神咒语念:六丁六甲,十九丁开,我今南斗乾 元,北斗七星君,乾元月是真雷,司命君敕令,有天王敕令……急急如敕令,急急如敕 令。农历七月十四晚,环林卓家班初到南塘镇新墟二村,正式演出前,所有观众一律退 出场外,班主燃放鞭炮等,以示净场,但省略了杀雄鸡等仪式。之后演出《搬仙》(跳 加官等),但未表演传统的“大头坎”形式。

环林卓家班依然采用传统的上半夜武戏、下半夜文戏的“半夜反”演出形式。他们在 南塘镇新墟二村的演出剧目是:农历七月十四:《杨文广收妖》(武戏)与《张四姐下凡 》(文戏),七月十五:《三打白骨精》(武戏)与《程婴救孤儿》(文戏)。两晚的演出都 在七点半左右开始。由于武戏时间短,所以不到九点文戏就接着开场。第一晚十二点刚 过演出即告结束,第二晚的结束时间是凌晨一点半。

该戏班演出一直唱白字,唱腔、伴奏没有变化,配乐依然采用正字武戏的大锣鼓和大 唢呐,白字戏的二弦、椰胡等。大约在八九年前,他们也曾一度用录音机放音配乐、配 唱,但不久即遭到观众反对,于是恢复旧制。

以往只要农闲,都会有人请皮影班去做,一年不断,尤其在节日做得更多。如果某村 有人非正常死亡,就更要请皮影班去演,所以皮影演出往往带有超度亡灵的性质。现今 皮影戏的演出没有多少市场,几乎纯粹是为了七月“祭孤”的需要。群众认为,“祭孤 ”时孤鬼过多,怕死鬼与阳世人争看戏,便专门请皮影戏让其观看。另外据传皮影也有 制煞的作用,遇到凶事的村落(如有人非正常死亡),有的也请皮影演出以求解厄。但这 种情况不多,环林卓家班每年最多遇到三四次而已。该班今年农历七月的演出时间和地 点如下:

十二、十三日:湖东镇曲清老村

十四、十五日:南塘镇新墟二村

十九、二十日:南塘镇新墟二村(另一演出点)

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日:南塘镇洋尾乡

据介绍,该班每场演出获得的报酬大约千元上下,由黄娘切根据工作量多少、贡献大 小分配。多的能分100多元,少的几十元不等。

戏班每到一地演出,均由当地的理事会负责安排住处。一般都是在地板上铺上席子, 打通铺睡觉。女艺员或在另一间房子,或用布帘隔开。吃饭自己开伙,戏班有专门的炊 事员,负责买菜、烧饭。我们曾经和戏班共进晚餐,四人交伙食费50元,因而受到优待 ,菜里明显多放了肉。

谈到皮影戏的前景,艺人们的态度普遍不乐观,一是没有接班人,二是没有观众,三 是没有钱扶持。本来许多优秀的剧目已经失传,而现在能演的剧目,也主要是靠几个老 艺人在撑着。蔡娘仔说:“晚上的戏,如果没有我们去,他们也能演出,但质量比较差 。如果做多晚他们就没有办法。”他说:“我老了,要卸掉不做了。这次做我也是没有 办法。黄娘切来说服我好几次,我说不去做。他来吓我,他说如果你不去,我去叫老大 (耆老,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到你家,你就不得不去。”显然,老艺人的艺术生命 即将终结,而年轻人却没有谁想做皮影。演皮影不能赚钱养家,这是很难改变的现实。 黄娘切就明确表示,绝不让自己的子女再干皮影这一行。

艺人们说:“皮影受淘汰是必然的。社会在发展,观众连电视电影都不大乐意看了, 更不看皮影。”这与专业皮影剧团的反映是一致的。

该班使用的影偶、影景等道具已经多年没有新制,显得十分陈旧。据介绍,自幼儿死 后他们就没有制作新的影身,坏的就丢掉。老艺人痛心地说:“影身被雨淋后,斑的斑 ,裂的裂,不成样子。戏做完各走各的路,都不管。”

陆丰专业皮影剧团的创建人之一、老艺人蔡娘仔把皮影生存、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政府 身上。他说:皮影艺术的发展“要等县里的剧团,看政府能不能扶持,靠农村的皮影班 活也快没有了,更谈不上艺术性。”

五、保护陆丰皮影戏的若干建议

皮影戏在我国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生存、发展,是典 型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除陕西影和滦州影处境稍好之外,各地皮影均处于濒 危状态,亟待抢救和保护。陆丰皮影属于我国三大影系之一的潮州影在大陆的惟一遗存 ,对其实施必要的抢救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鉴于陆丰专业皮影剧团的表演相当精致,而业余皮影戏班则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因而 有必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两条腿走路”,使陆丰皮影既保留传统,又创新提高。专业 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提高,建议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

一、加大对专业皮影剧团的拨款,改善演职员待遇,诚邀“下海”、调出的骨干归队 ,促使在编的演职员安心从艺,并且培养新一代皮影艺术传人。

二、由上级委派或聘请专家,对该团进行实际指导。在编导、构图、音乐、操纵等方 面,既要保持特色,又要不断创新。必要时再次集体赴外地观摩学习。在一段恢复与排 练之后,主动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的演出与比赛。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其恢复 以往的与滦州影、陕西影三足鼎立的地位。

三、更新现有的灯光和影景、影偶等设备,并且根据新编剧目的要求,进行新的影偶 影景的设计与雕刻。

四、与大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合作,加强对外联系,包括与国内外同行、政府有关部门 、有关文化团体、大学、中小学的全方位联系,扩大知名度,向社会介绍和普及皮影知 识。

此外,对业余皮影戏班现有的演出方式,包括剧本、影偶操作、唱腔音乐等,进行全 面的搜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具体建议如下:

一、拨出研究经费,由大学的学术研究机构与地方文化部门相结合,对现在尚能演出 的剧目全部录音、录像,制成光碟,并且根据录音整理成剧本。

二、对已经不能演出的剧目,请老艺人口授剧目名称和剧本内容,进行笔录和录音, 尽可能恢复以往的演出面貌。

三、由政府文化部门出面,组织各乡镇对海陆丰民间遗存的皮影戏史料进行一次全面 的、拉网式的普查、搜集与收购,妥善保存所得文物资料,为条件成熟时建立皮影博物 馆作准备。

四、将陆丰传统皮影与闽、台皮影、北方皮影进行比较,进一步总结出潮州影系的特 征,写出《陆丰皮影戏志》、《潮州皮影史》等著作。

欣闻广东省即将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们期待着这个古老剧种起死回生。

标签:;  ;  ;  ;  

潮州电影系个案研究--吕峰阴影的实地调查_陆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