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瘀痰论治冠心病经验论文_赵晓迪,张艳

从虚瘀痰论治冠心病经验论文_赵晓迪,张艳

(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日益提高,张艳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中医药辨治冠心病拥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虚、瘀、痰,治疗时应标本同治,认清主次,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冠心病;经验;张艳教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1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的上升,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该类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超过2.3亿人次[ 2 ]。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盲区,如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药物治疗耐受及副作用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日益突出,因此,进一步探究冠心病的中医辨治至关重要。

一、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并无“冠心病”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胸痹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的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虚、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多因实致虚,亦因虚致实[ 3 ]。《素问举痛论》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主收引,抑遏阳气,瘀滞血行,则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张仲景也强调“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即上焦阳气不足,“阴弦”即下焦阴寒气盛。指出胸痹乃“本虚标实”之证。

二、冠心病经验总结

张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名中医,国家临床优秀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精研医理,对中医治疗冠心病有着独到的见解。笔者跟师研学,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冠心病与“虚”

张师认为,冠心病的辨证首辨病位及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源于心,根于肾。心乃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的重要脏器,心气不足,则全身气血鼓动无力,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为心之本,本病的发生多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之真阴、真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阴阳,心脉失养发而为痹。因此虚证主要为气阴两虚及心肾阳虚之证。气阴两虚证常用黄芪、桂枝、白术、玄参、麦冬、生地、五味子等益气滋阴之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肾阳虚证常用桂枝、黄芪、肉桂、仙灵脾、山萸肉、补骨脂等。

2、冠心病与“瘀”

血瘀为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心主血脉,心病则不能推动血脉运行,血行瘀滞,不通则痛,故而为痹。《素问?痹论》有“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说明了血脉瘀涩,痹阻心胸,发为胸痹。常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等。研究表明[ 4 ],冠心病心血瘀阻型患者易出现脂质代谢紊乱,以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为主。这些易患因素均提高了冠心病的发病率。

3、冠心病与“痰”

痰阻为冠心病的另一标实因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或内伤七情,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酝结成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痹阻心脉。常用陈皮、半夏、瓜蒌、薤白、厚朴、砂仁、枳实、香附等。有关研究表明[ 5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动脉壁脂质沉积,继而引起纤维增生所致,这与中医学中痰浊黏凝于血脉之内,留而不去,凝聚成块的过程相同。

张师认为痰瘀同出一源,多以相兼为病。痰踞日久,阻滞气机,闭阻血脉,血行不运,则为血瘀;血瘀不畅,气血津液失布,又聚集成痰。痰中化瘀,瘀中生痰,痰瘀互结,皆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三、病案举例、

李某,男,64岁,于2016年6月30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心前区疼痛半年,加重2周。现症见: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劳累后加重,乏力,时有头晕,纳差、寐一般,二便调。既往史:无。查体:神清语明,心肺查体正常,舌质淡、苔白略腻边暗,脉弦细,血压:130 /80 mmHg。心电图示:心率78次/分,ST-T改变。诊断为胸痹,证属气虚痰瘀互阻型,治以益气通脉,祛瘀化痰。方药如下:黄芪20g,当归10g,桂枝10g 半夏6g,瓜蒌10g,薤白10g,川芎10g,薏苡仁10g,丹参20g,陈皮10g,茯苓10g,白术10g,泽泻10g,太子参10g,炙甘草10g。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于2016年7月6日复诊,诉心前区疼痛较前减轻,时有胸闷、乏力,无头晕症状,纳差,寐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边略暗,脉弦细。上方加焦三仙各10g,继服七剂。其后三诊病情明显好转,继服上方五剂,嘱患者畅情志,避免劳累。

四、结语

本病的发生多在中年以后,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可长久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因此辨清病位及病因病机至关重要。张师在治疗冠心病时,认为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虚、瘀、痰,且可相兼为病,要灵活辨证。用药潜方不拘于一方一药,善用经方,取其方中精华。同时,要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做好冠心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发挥中医药在冠心病辨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2]郭瑞,王增武.我国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及人群干预效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4):357-360.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4]王永刚,钟伟,于远望,等.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脂及冠脉造影的相关性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7):770-771.

[5]郭双庚,李娜,张林. 痰瘀热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机制的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6):485-487.

作者简介:赵晓迪,女,辽宁省沈阳市,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

通讯作者:张艳,女。辽宁省沈阳市,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

论文作者:赵晓迪,张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4

标签:;  ;  ;  ;  ;  ;  ;  ;  

从虚瘀痰论治冠心病经验论文_赵晓迪,张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