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数字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的每一变化无不反映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图书馆将面临着一次重大飞跃,曾有专家预言,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数字图书馆。
1 数字图书馆的产生背景
数字图书馆的构想最早可追溯到1945年。1945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布什(V.bush)便发表了"memex"的设想。人们至今还称它为最早的将计算机用于情报检索的设想。虽然只是一个以编缩制品为基础的机械设备。但它的先见之明——关于超文本的设想对后人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20世纪50年代,传统图书馆开始了其自动化的漫长历史。首先是将穿孔卡片用来处理图书馆业务操作流程。196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议并制定了情报传输规划(Project INTREX):同年,里克里德(Licklider)将全部计算机技术的图书馆命名为“未来图书馆”(future library)。1978年,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卡斯特(Laueanster)论述了电子图书馆的前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没有围墙图书馆”等新名词纷纷出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和Internet的飞速发展,兴起了“数字图书馆”一词。1993年,在德国埃森召开了首界国际电子图书馆会议。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召开了首界国际数字图书馆会议。美国计算机协会和美国信息科学学会及其他著名学会、协会的刊物都出版了与数字图书馆有关的专辑。1995年,IBM公司发出了“IBM数字化图书馆”的倡议,旨在帮助各类信息的拥有者,使其信息能在全世界的网络传播。
此外,世界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计划。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追忆”American Monmeny计划,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计划,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与情报处理振兴事业协会联合倡导的“电子图书馆先导”计划,连结欧洲各国国家图书馆的计划。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Internet,并开始建立和运行我国的域名体系。至今已建成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及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四大互联系统,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
2.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目前,对于数字图书馆尚未有精确的定义,但基本已达成一致的理解。我们可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界定为:以数字化技术进行储存,以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以超文本技术进行信息查询,以图书馆、信息中心、情报机构为主要的信息源和网络节点,联结全球政府机关、企业、高校及其他机构,并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期以更高的效率将信息与知识准确传递给所需用户的这么一个全球性的数据库。
2.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2.2.1 新型的存储技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存储技术,如软盘存储和超文本技术等,可对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的大型文献信息库及检索系统。信息存储方式由纸张上的文字变成了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这为压缩存储空间、改进信息的组织方式、提高检索速度、方便用户远程检索奠定了基础。这是数字图书馆的最基本特征。
2.2.2 信息资源共享化。数字图书馆的采、编、流以及存取、检索、咨询、浏览、复制等都是通过计算机来管理,信息资源都转化成数字的形式,存储于一定的载体上,并且多种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存储与管理。用户的电脑只要登录入网,他们的查询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数字图书馆将建立起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2.2.3 网状化的组织形式。信息的组织形式是由顺序的、线性方式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的方式,使得信息可按自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联系的网状结构,为方便用户检索、提高检索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2.2.4 实现以用户为主的服务模式。用户通过图书馆由“有问必答”的被动检索系统、直观的人机界面,即可浏览、检索、套录远程数据库,访问网络上所有的信息资源。这就缩短了信息传递与反馈的速度。从全社会来讲,还能减少信息处理的费用,降低信息与信息服务的成本。
3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投入大、技术先进复杂的艰巨工程。虽然我国对信息网络的引进和建设,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与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国要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
3.1 制定国家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做好整体建设规划
鉴于我国数字化软件、硬件基础建设方面的技术水平,主要设备考虑从国外引进,对国外现成的产品和技术,能为我所用的,即采取“拿来主义”,避免走弯路;对于我国有能力开发和生产的符合标准的设备,应优先考虑国内产品,但必须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别是使用汉字系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防止盲目上马。还要追踪国外的研究进展,着眼于长远利益。选择更符合国情的一些重要项目,充分利用有限资金。
3.2 加速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
图书馆应从现在起及时调整文献采集策略,做出相应的电子文献收藏计划,进行馆藏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加大电子文献采购比例,另一方面要根据现有馆藏特点、馆藏发展计划、地区性和专业性合作计划等因素,确定适当的主题范围或文献类型范围的馆藏数字化项目,有重点、有计划地加速具有本馆特色的现有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内容的选择应选题简单,收录媒体形式齐全,这样可探索需求,积累经验,节省经费,避免重复。
3.3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为了解决网络塞车问题,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建起了高速宽带网络,美国甚至已开始建设因特网第二代,我国也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建设适合多媒体传输的高速宽带的第二代因特网,同时加紧改造原有的中低速网络。
3.4 改革图书馆学教育,开展有关数字图书馆学的科学研究
在保证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进行有关数字图书馆方面的研究及综合研究,培养和造就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人才和适应网络信息服务的新型人才。
3.5 加强网络安全和访问权限管理
网络信息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目的,但由于意外的事故、人为的原因造成数据的丢失、内容的篡改或破坏都在所难免。针对这种情况,要采取加密技术,控制访问权限,出台高力度的网络信息版权法案,加强“信息污染”的治理。
3.6 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馆员将是信息资源管理者、信息分析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为此,必须加强馆员的专业培训,使馆员成为熟悉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技术的行家,从而提高数字化文献信息收集、开发、传递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要制定有关政策,吸引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参加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