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畜产品生产的时代特征与政府作用_畜牧业论文

当前我国畜产品生产的时代特征与政府作用_畜牧业论文

试论目前我国畜产品生产的时代特征及政府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产品论文,目前我国论文,试论论文,时代特征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经济持续增长。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几乎是与我国经济实行以市场取向的改革同步进行的。时至今日,我国的畜产品市场已在某些产品中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因此,如何估计我国畜牧业经济所处的时代,以及政府在这一时代中应起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畜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的畜牧业经济已进入营销时代

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在通向以市场为取向的道路中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时代:①生产时代。即在大多数产业中存在着需求超过供应的现象。卖方市场是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由于需求有保证,因此生产者只需要寻找如何生产得快一些、效率高一些的方法,以便满足现存的需求。这一时代经历了大约由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20年代为止的漫长时期。②销售时代。大约由30年代到5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大多数生产者认为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如何将现有的产品销售出去,他们新提出的问题不是顾客需要什么,而是怎样才能使顾客来购买自己的产品。③营销时代。即由50年代开始至目前的时代。由于高效率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大多数产品的丰富供应奠定了基础,从而造成了供应超过需求的买方市场。买方市场是营销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营销时代企业成功的条件已由向顾客推出现成的产品转移到发现并满足顾客的需求;整个问题的焦点已由生产者的目标,转移到顾客的需求(伯威(Bovee),1992 )。

我国的畜牧业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虽然在技术的某些方面超过了西方国家生产时代的水平,但是由于没有启动市场取向,因此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近十几年来的发展,使它跨出了生产和销售时代,进入了营销时代。其理由如下:

1.饲料资源已不再是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在我国畜牧业经济学术界,经过较长时期的探讨,对饲料问题基本上形成了两种见解:一种是饲料高效率转化观点。按照这一观点, 在10 ~20年内,我国城市居民的营养水平不需要太多的增加,关键是要将8 亿农民的过高的主粮消费降下来。如果以高转化效率养鸡来置换,则只需增加粮食864~1288万吨, 即能使农民达到现在城市居民的动物蛋白质消费水平(刘少伯,1996)。另一种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如按目前平均饲料转化率水平计算, 到2030 年我国大约缺5000万吨饲料。目前我国的饼粕只利用了1/3, 粗饲料资源只利用了1/4。如果继续推行使用秸秆养畜技术, 则不需要增加粮食即能满足对饲料的需求(杨庭楷,1996)。可见,无论按照第一种观点,还是按照第二种观点,我们都有理由认为,饲料资源已不再是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为如果按照第一种观点,在目前世界粮食供应能力得到改善的条件下,增加1000万吨左右的粮食进口,其数字不算太大。关于第二种方案,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从近年来我国秸秆养牛、养羊大幅度上升的事实来看,这的确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总之,饲料短缺问题已不大可能再将中国拉回到畜产品卖方市场的时代。

2.我国的畜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已为满足需求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的饲料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年产配合饲料5300多万吨;良种体系已基本建立,肉鸡的良种覆盖率已达100%,蛋鸡75%以上、 猪84%、牛35%、羊50%,大中城市郊区的奶牛、蛋鸡已基本实现良种化;畜牧业机械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兽医保护手段不断增强;畜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及综合配套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张延熹, 1997)。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及其邻近地区,随着育种技术、温湿度控制技术、防疫技术等发展,已将工业上的大批量的连续生产方法应用于肉鸡、鸡蛋及部分养猪生产过程。对于这种生产方法来说,制约产量扩张的已不再是生产过程本身,而是如何实现大规模的营销。其他畜产品生产也由于品种改良,以及饲养管理技术的改善,生产率大大提高。所有这些都为丰富供应提供了可能。

3.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肉禽蛋消费量出现了下降或增长缓慢的趋势。 例如,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猪肉在1991年达到18.86公斤高峰值后,则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17.24公斤,下降9%;1992~1995年,人均购买的牛羊肉由3.71 公斤高峰值下降到2.44公斤,下降34%;人均购买的家禽由6.08公斤高峰值下降到3.9公斤 ,下降35%;人均购买的鲜蛋基本保持平衡,即由9.45 公斤微增至9.74公斤。但是,1991~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544.3元增加到3892.9元,增加152%。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猪牛羊肉消费量也由1991年的12.15公斤高峰值下降到1995年的11.29公斤, 下降7%;人均消费的家禽由1992年的2.85公斤高峰下降到1995年的1.83公斤,下降36%;同期只有蛋类消费量由2.25公斤增加到3.22 公斤, 增加4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784.0 元增加到1995 年的1577.7元,增加101%。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肉类消费水平已经超前,以至出现了进一步增加人均收入,不但不能引起肉禽需求水平增加,反而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肉类总产量却由1991年的27.2公斤增加到1995年43.3公斤,增加59.6%。这就是说,目前影响我国肉类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然而肉类产量增长率却大大高于人口增长率。这样就促进了买方市场的形成。

4.市场取向不可逆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国有经济的份额逐渐减少,以工业总产值为例,国有工业在各种经济类型中的比例,1978年为77.6%,1990年为54.6%,1994年为34.15%,1995年为30.9 %(刘国光等,199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将最终走向市场取向阶段。因而对于多数产业来说,只要资源和效率允许,都将或迟或早地出现供应过剩。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由于食品的收入需求弹性相对较低,因此食品产业的营销时代比其他部门要来得更早一些。

二、政府在畜产品营销时代中的作用

如果说政府在畜产品的生产时代和销售时代的作用是重要的,那么在畜产品营销时代则更重要。从营销时代的特点出发,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发展政策转向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卷入畜牧业活动的规模是空前的,为发展畜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改善教育、科研和推广等。这些政策,特别是教育、科研、推广政策的贯彻,对于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生产率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应当说所有这些政策基本上是发展政策,即生产时代的政策,或“少了的时候”的政策。而对于营销时代的政策,即“多了的时候”的政策,我们则几乎还没有着手制定。这对于已经步入营销时代的我国畜牧业经济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例如,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畜产品供应曾经出现过3次较大过剩:一次是1991~1992 年的奶粉过剩。1991年黑龙江省共积压奶粉4.5万吨, 约占全省奶粉产量的1/3。由于奶粉积压,乳品厂在收购农民奶源时,不能及时兑现,全省共欠农民奶资1亿元,影响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第二次是1996 年的黄牛供应过剩。每公斤活牛的价格由上年9月的8元降低到当年10月的6 元。第三次是自1996年9月以来的鸡蛋生产过剩。1996年9月~1997年4 月,各大城市鸡蛋价格下降了20~40%。在许多地方发生了宰杀蛋鸡的事件。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这几次价格下降,政府都没能介入,只能听任市场的自发调节。其结果带来了畜产品价格周期性的较大波动。农民收入降低,影响了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生产和价格的波动,似有必要对若干畜产品生产建立支持价格制度。即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建立风险库存调节计划,对某些畜产品生产的价格和收入进行支持。如果因资金短缺,一时难于全面启动,可采取有选择的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考虑要否进行价格和收入支持计划的原则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密切程度;恢复生产的难易度;对农民脱贫致富有无重大影响的畜种和地区。目前需重点考虑对生猪、牛奶、大城市的鸡蛋、中西部地区的黄牛生产等进行价格和收入支持。

2.帮助农民建立畜产品营销合作组织。进入营销时代,由于畜产品营销渠道延长,从事各种营销功能的公司的数量增多,畜产品供应的数量和价格的波动性较大,以及营销易于腐烂的畜产品的紧迫性,在生产和营销中决策错误常给整个行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改善畜产品的营销组织特别是对生产和营销进行垂直协调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在营销时代,市场取向是核心,因此,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策已经在很在程度上由农民转交给了畜产品营销组织,即整个畜牧业经济决策由营销企业来指导和协调。可以说畜牧业生产是按照企业的指令来进行。

在这里,农民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任非农企业公司的指挥,即通过与这些公司签订生产或销售合同来进行生产;另一种是建立农民合作营销组织,自己搞营销。在缺乏调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在购买投入或出售自己的产品时,常常处于一种不利的经济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农民与他们去买或去卖的单位相比人数众多,因而通过合作来工作有困难;第二,农民的生产规模与他们打交道的公司相比一般比较小,其结果是单个的农民很少能影响市场的形势,他们一般来说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第三,农民与他们打交道的公司相比一般信息不灵,这就难免使他们在市场交换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有这些,都使得加工部门处于一种优势地位。近来经常听到农民关于收购、加工环节越往上走利润越多的抱怨,这说明了在畜产品营销的垂直协调中,的确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建立农民营销合作社。农民营销合作社既可以搞销售,又可以搞加工和投入供应。这些营销合作组织目前在一些肉牛和牛奶或禽蛋重点产区,已经有所发展。在节约营销成本和提高农民讨价还价能力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今后宜大力推广。建议各级畜牧业管理部门增设畜产品营销机构,重点帮助农民建立畜产品营销合作组织。

3.大力促进畜产品营销工作的开展。根据畜产品营销工作开展得较早的国家的经验,畜产品营销概念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自觉奉献满足顾客需求。这种奉献分两步走。第一步为理解顾客的需求,包括明显的需求(如肉类的卫生、安全、可靠以及新鲜、味美)和不明显的需求(如购货保证、停车方便、服务态度好等)两者;第二步以比竞争者更好的方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②保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要说服企业舍得在开展营销研究,改进产品设计、加工、促销和顾客服务方面投资,力戒只想尽快返还投资而不愿在发展新产品、新市场、用新方法满足顾客需要上多努力的短期盈利行为。③促进各营销组织包括收购、屠宰、加工、贮藏、运输、批发、零售以及科研一体化。以便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作到诸环节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卖方市场的影响,在广大职工队伍中,营销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同时,在原料、饲料、饲养、加工、流通诸环节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各自形成生产、经营和利益的分割主体。另外,水平低、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所有这些都与畜牧业的营销时代不相称,妨碍了畜产品营销效率的提高。今后要从宣传营销学入手,调整现有营销结构,促进产业链的形成。

4.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进入畜产品营销时代以后,形势将起以下的变化:①随着一些大中型非农公司进入畜牧业,以及企业之间兼并、联合的发展,一些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将相继出现,由此可能出现不公平竞争和垄断;②来自消费者对食物是否有利于健康,以及对食品质量和价格的关心将越来越高涨;③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如何保证农民的收入不降低,也将受到广大农民的关注;④由于畜牧业生产技术的改善,特别是工厂化养鸡、养猪、养奶牛的发展,对水、空气等资源的污染也将日益突出。

所有这些都要求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保持公平竞争、防止垄断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法规;支持畜产品价格的法律、法规;防止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等;并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贯彻执行。

标签:;  ;  ;  

当前我国畜产品生产的时代特征与政府作用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