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初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设想_交通运输业论文

新世纪初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设想_交通运输业论文

新世纪初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体系建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以建立和完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综合运输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要为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达世界、水陆空并进的综合运输体系。进入21世纪,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一、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瓶颈制约基本缓解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交通运输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特别是“九五”时期,进一步扩大了交通建设的投资规模,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设施,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经过20年的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包括各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使长期困扰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或基本解除,从而对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

我国综合运输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各种运输设施、设备数量的扩张。到2000年底,全国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线路总里程已经达到316万公里,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增加了1.5倍;沿海和沿江主要港口生产用泊位增加3.1倍。各类运载工具也都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民用汽车和大中型民用运输飞机分别增加7.8倍和近5倍。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铁路基本上完成了牵引动力的现代化改造,目前全国铁路系统由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完成的牵引工作量已占全部客货运输量的95%以上;全国公路网路况和等级大大提高,等级公路比重提高到83.6%,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增加了14倍,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我国公路运输网状况与功能。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对运输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如公路总里程增加了58%,但由于公路等级大面积提升,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使全国公路网总的通行能力大约增加5倍;铁路营业里程虽然增加不足30%,但由于机车车辆的大型化、复线和电气化铁路的大量增加以及行车速度和列车密度的提高,全路总体运输能力和主要干线的通过能力都大大提高。

(二)运输结构和地区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不仅表现为在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运输结构和地区布局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在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

1、长期以来作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主力和骨干的铁路运输,在中长途客货运输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多年来比较薄弱的公路运输得到了快速发展,巩固和提高了公路运输在中短途客货运输中的地位,而且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增加,在中长途快速客货运输方面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民用航空作为现代快速交通方式,已经在中长途旅客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

2、坚持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联合协作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重点物资和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

3、以大通道的建设为重点,建成和投产了一大批具有全局和历史意义大型项目,优化和改善了全国干线运输网的总体布局。

4、适应全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加大了改革和开放的力度与范围,在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培育和发展运输市场、强化行业管理、改革资金筹措和投资管理体制及运价形成机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和竞争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总体上看,各种运输方式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已大大缓解,除局部或一定时间内尚感不适外,就全局而言长期困扰社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运输瓶颈已基本解除,呈现了供需大体平衡,甚至一些领域供大于求的宽松局面。

二、新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供需平衡仅是初步的、有条件的。其一,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交通运输业的改革与建设,大幅度提高了运输能力供给;其二,“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而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到交通运输量的增长水平;其三,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与科学技术进步,相对降低了交通运输需求水平,使交通运输量增长速度出现缓步下降趋势。面向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将保持对交通运输需求的稳定增长态势。

(一)运输需求继续增长

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道路还很长。目前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与交通运输量需求的平衡仍然是较低水平的。第一,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交通运输的绝对需求还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提高交通运输量仍存在一定的空间。如旅客运输方面,我国1998年人均乘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旅行合计为846公里,而美国1996年人均乘飞机旅行就达1493公里。第二,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量增长的相对需求。即使在现有的交通运输量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运输质量,如增加运输工具的班次密度,势必需要增加交通运输设施的供给能力,才能继续适应和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仍然是21世纪初的重要任务。

(二)交通运输总量稳定上升

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即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幅度趋于平稳,将影响到交通运输量的增长变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客货运输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基本上符合正相关关系。80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幅度之差最大达11个百分点,90年代下降到7.1个百分点。同期相比,80年代我国全社会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幅度之差最大分别达19.33、29.90、17.25、13.80个百分点,90年代则同比下降到14.54、11.51、8.25、9.99个百分点。21世纪初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我国经济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率,经济波动幅度将进一步缩小。因此,运输量也将保持小幅度变动,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以增长为主要趋势。

(三)货物运输小幅渐进

经济结构变动和科技进步影响到产品结构的变化。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各种主要商品生产快速增长,部分主要商品生产(如煤炭、钢铁等)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平台。21世纪的经济发展将走向一条全新的道路,即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因此,第一,进一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并不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消耗支持,如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从1980年的13.3万吨标准煤下降到1998年的1.71万吨标准煤,年均下降12.1%,这将相对减少运输量;第二,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产值高、运输量小的特点,与传统产业相比,不需要较大的运输量支持,如典型的钢铁产业,产生1吨钢仅铁矿石就需要2~2.5吨,还不计焦炭和其他辅料等。第三,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从以上分析中得出:大量依靠原材料消耗的产业已经或将要通过实行产品结构调整和采取科技进步等途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面对已经处于高位的原材料运输,不可能再出现高速度、长周期增长,这决定了我国货物运输小幅渐进的发展趋势。

(四)旅客运输成为新增长极

旅客运输将成为21世纪初极为稳定的运输增长点,并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目前低水平的居民出行,为旅客运输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旅客运输的增长取决于私人消费的增加。第一,我国现有乡村居住人口为8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出行消费群体。而且,正在实施的城市化进程必将全面提升农村消费结构。第二,旅游经济的升温,展现了旅客运输的前景。外出旅游度假将成为富裕起来人们的一项主要消费。可以预见,未来的旅游消费将成为旅客运输的增长极。此外,商务旅行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将不断增长。因此可以认为,相对于货物运输需求小幅增长,旅客运输需求则存在一个较大的增长空间。

(五)运输需求呈现数量与质量并举

交通运输需求进入了从满足数量向提高质量的转换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运输需求的内涵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运输的数量型需求变成了质量型需求。21世纪初,运输需求将进一步发生本质的变化,即对运输需求的质量要求将更为重要:快捷、舒适、安全、方便、及时等等,交通运输需求进入了一个包括数量与质量的全方位发展阶段。运输服务质量既是交通运输的目标,也成为各种运输方式竞争的核心。随着综合运输体系的建成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交通运输领域的竞争不再表现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选择,而是转移为运输企业所提供的运输服务质量的选择。

三、新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建设的设想

21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将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入数量和质量并重、提高主干线能力与完善运输网络相结合、强化运输组织与运输技术为重点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将进行重大改革,市场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的发展将从以往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和自我扩张的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合理分工和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智能交通系统逐步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应用;基本建成交通一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一)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建国50年的建设,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运输工具数量大幅度增加,运输能力显著提高,为新世纪交通运输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不适应,与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服务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仅仅是低水平的适应,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高质量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主要干线运输设施能力不足。铁路客货列车混行,影响旅行速度提高;高等级公路数量少,行车速度低;主要机场建设规模普遍偏低,通行能力小。二是运输网络服务水平低。全国铁路网密度70.8公里/万平方公里,大大低于世界银行提出的铁路网密度标准120公里/万平方公里;公路网密度14.6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为美国公路网密度51.8公里/百平方公里水平的28%;民用营业性机场143个,不及美国提供相同性质商业服务机场的40%。三是运输设施质量普遍较低。全国铁路能达到运行速度120~160公里/小时的不到7000公里;全国公路里程中高速公路约占1%,而四级和等外路约占2/3,中低级路面和无路面公路约占

60%;全国能通行千吨级船舶的航道仅占7%。

因此,21世纪初,交通运输要适应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持上世纪末期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同步甚至超前发展的势头,建设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1、进一步加快铁路、公路、航道、管道主干线、重点港口和主要机场的建设,完善全国交通运输大通道干线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机场、主要航道及港口、长输油气管道和主要交通枢纽站场将继续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加大投资,加快建设,力争在21世纪初构筑形成全国交通运输大动脉系统。

2、继续扩大交通运输网规模,加强铁路、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干线与支线运输网络的建设,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普及面和通达深度,使交通运输网络在总量和质量上达到较高水平。铁路重点建设全国干线路网;公路一要普及,二要提高,在努力扩大干线和支线公路网、实现乡村通公路的同时,提高公路等级,加强干、支线衔接;航空应加强支线机场的建设,扩充机场数量,形成由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众多支线机场组成的、覆盖全国的民用航空网。

3、大力加强西部地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了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交通先行方针,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西部地区对外运输通道,畅通西部地区与相邻省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联系;促进西部地区内部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特别是尽快解决乡村通公路,为西部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二)加快运输技术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的运输组织技术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形成了可观的运输能力。但相比之下,交通运输组织技术明显落后,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长短途客货运输组织、现代技术条件下的运输管理等方面极不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要在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运输组织管理技术“软件”的建设,以争取交通投入的最大化产出和最佳经济社会效益。

1、建立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达到客货运输的“无缝隙”链接,实现全程运输服务一体化目标。在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改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运输方式互相割裂,形不成多方式联运系统,造成了运输链条阻断的状况。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必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着力解决运输链的不完整,达到运输一体化和经济性。它包括两个目标:一是保证客货在起讫点之间运输中的连续性,即“无缝隙”链接或门到门运输;二是选择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或通道,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

2、建立大区域多方式一体化运输组织体系,实现客货运输快捷服务。通过深化改革和开放,改变我国目前运输经营服务本地化的倾向,采用资本运作,整合形成具有承担多种运输方式并能跨地区服务的运输经营人,实行大交通、大流通、大区域的运输经营,提高运输竞争力,扩大运输能力,增强运输实力,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三)加大运输经营市场化步伐

交通运输的市场化改革是世界各国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交通运输业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凡是改革步伐快、开放程度大的部门或机构,交通设施建设快,运输能力提高就快,运输形势改变就快。实事求是地看,交通运输业是全国各行业改革开放比较慢的行业之一。面临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交通运输业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先行。

1、尽快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是交通运输业改革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系到交通运输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各种运输方式分部门管理的国家之一,其直接后果就是交通设施重复建设,投资分散,效益低下;各种运输方式互不衔接,全程运输联不起来,运输服务质量难以提高。要从根本上改变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实行交通运输一体化管理。

2、进一步开放市场,促进行业和企业竞争。有序的市场竞争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催化剂,是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它一可以促进运输经营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客货运输需求;二可以达到优胜劣汰,整合运输企业,实现规模高效经营与个体灵活经营相辅相成。市场化改革作为交通运输业改革的方向,是21世纪初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任务。

3、彻底实行政企分开,使运输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享有充分的经营权。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可为实施政企分开创造基本条件,这是交通运输业改革的根本,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措施。实行政企分开后,去掉了罩在运输企业头上的保护伞,还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活动空间,使企业真正将旅客或货主奉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上帝”,从根本上增强运输服务意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四)促进交通运输业的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在今后交通运输发展中,科技进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贡献率越来越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交通运输发展将成为未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之路。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客货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将形成,交通运输生产力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1、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现有交通设施和设备的科学技术含量。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和运输设备,有相当一部分是使用传统的落后技术。采取先进适用技术对交通运输业进行改造,快速提升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水平,是新形势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例如,铁路的高速、重载技术,高等级公路技术、快速公路客货运技术,民用航空运输中的空中管制技术,物流技术等等。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交通运输领域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交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同时,又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就业、资源和环境等压力,交通运输行业负有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建立对生态危害最小、消耗资源最低、运输效率最高的交通运输系统,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1世纪初交通科技发展重点之一是开发各类交通环保专项技术。例如,燃油汽车的新能源替代技术,高速铁路的磁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低噪声技术。

3、采用先进的交通运输智能管理技术。广泛推行智能运输系统,运用自动化、信息化、通讯与感测等技术,对运输工具和线路设施运行状况等信息进行交换和处理,进而增进运输的安全、效率与舒适,同时减少交通环境冲击。它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使社会能够高效的使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水平,减少阻塞,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机车车辆、飞机运输的生产率及经济效益。

展望21世纪,我国交通运输业将在继续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发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各自的优势,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协调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力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现代交通,并逐步解决来自环境、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以高速安全和智能化为目标的新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标签:;  ;  ;  

新世纪初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设想_交通运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