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文化研究_大学论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文化研究_大学论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强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指针论文,代表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既是令众多学子神往的学府,又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在我国,至今人们对于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大学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与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大学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追求?当前大学发展、变革中的主要倾向是什么?如何开创大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等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仍然众说纷纭。因此,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特别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强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深刻认识大学的本质及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充分发挥我国大学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开创我国大学改革创新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类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本质就是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特征。长期以来,在我国,常常把大学与教育这两个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的事物混为一谈,把大学仅仅看作是一种教育现象,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传授知识作为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大学的社会职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当代,教育职能已经不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大学正在全面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历史重任,在现代社会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状况表明,在当代,大学与教育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如果说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那么,大学则与人类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大学与人类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大学积淀和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基本方面。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集中体现在大学精神之中。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的治校理念和办学风格。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是一种人文和科学精神,是对人类未来崇高理想的价值追求。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它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包括一批高水平、结构合理的课程和学科(专业)、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授队伍、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和校园网以及一种良好、宽松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其中,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授队伍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人格化象征。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必须要有相应的大学制度文化予以保证,由于课程和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是大学最基本的活动,因此,在大学内部应当坚持以学术权力为基础,为大学创造“学术自由”的环境,确保大学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也就成了大学制度文化的根本特征。

第二,经过长期的发展、变革,大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

经过长期的发展、变革,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大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功能。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它有两项主要要求,一是要求大学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充分发挥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淀作用,二是要求大学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其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下去。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因为如果大学仅仅只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大学也不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方面军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摇篮,人类社会就不可能继续前进。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崇高使命,但是,大学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都离不开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研究文化才是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也是大学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基础。文化从本质上是多元的、开放的,随着世界的日益开放,大学正在日益成为多元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所以,融合文化既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大学传承、研究和创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大学既是一种教育现象,但其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这是我们观察一切大学现象的根本出发点。基于这种认识,在当代中国,我国大学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二、大学的社会责任:不仅服务而且应当引导社会前进

早期的西方大学在摆脱了教会的仕女和附庸地位之后,逐渐成为学者自治的学术机构,远离社会之外在高墙后静悄悄地从事学术探索和知识传授活动。这就是人们称之为“象牙之塔”。19世纪工业革命兴起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高等教育逐步演变成为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一种专门教育,以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大学的社会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面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历史重任。这样,大学从远离社会之外的“象牙之塔”逐步走到了工业经济社会的边缘,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应当说,大学主动积极地为当前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大学仅仅看作是一个服务机构,而且主要是为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使它“附庸化”和“工具化”,那就是对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一种偏颇。

大学的存在有两个哲学基础,一个是认识论的,另一个是政治论的。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大学的目的,认为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则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与大学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所发挥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一致的,它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弘扬文化,不断创新;而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与大学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为己任也是统一的,它要求大学必须适应社会,以人为本,诚信敬业,造福人类。前者可以称作是大学存在的内在价值,后者则可以称作是大学存在的外在价值,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是大学应当追求的,我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的辩证统一。什么是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呢?我认为,在当代,既要强调大学必须服务于社会,又要坚持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不仅服务而且应当引导社会前进。

应当看到,服务社会与引导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在服务中有引导,引导的实质是更高层次的服务。在当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具有全球意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他们学成毕业进入社会后应当站在时代的前面,不仅就业而且创业,这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引导社会前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另外,大学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者、专家和新生力量比较集中,图书仪器设备比较先进以及比较良好、宽松的学术、文化氛围,所以,成了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方面军,它不仅应当是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它应当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进行原创性研究、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这正是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导社会前进的重要内涵。我们现在之所以特别强调坚持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不仅服务而且应当引导社会前进,主要是因为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而教育从本质上说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它与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联系得非常紧密,这些都往往是超越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教育,特别是大学,作为一种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当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应当而且可以运用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倾向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不仅在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判断和决策上,而且在人们区分善恶、建立信念和认识真理上,代表“社会的良心”,成为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这正是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当代的升华和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筹备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1995年出版的《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要建立“前瞻性大学”的新理念,要求大学不能只是单纯培养人才和发展知识为社会所用,而应当成为地区、国家乃至全球问题的自觉参与者和积极组织者。

可以预见,在将要到来的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里,脑力劳动者将要成为社会劳动力结构中的主体,大学将从工业社会的边缘逐步进入到现代社会的中心,大学将不仅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方面军和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站,而且必将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导社会前进,全面实现其社会职能,在发展人类先进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当前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

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摇篮,作为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大学应当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品质,应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西方的大学精神,从英国纽曼《大学的理想》到德国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崭新理念再到美国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革过程。这个发展、变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19世纪工业革命兴起以来,一直存在着理性与功利、人文与科学、学术自由与政府干预、多元开放与闭关自守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因此,在社会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大学所发生的变化并不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特别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突出表现是在大学办学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过度专业化和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仅仅重视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把大学降格为仅仅为当前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站。

具体地说,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文精神的滑坡和文化品位的下降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学更应当这样。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其灵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崇高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渗透到大学的一切方面,是一所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和我国大学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的现象较为普遍,它的根源就在于当前我国大学自身人文精神的滑坡和文化品位的下降。

2.办学目标的功利化趋向

大学办学目标的功利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大学办学不讲功利性,不积极主动地为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大学连一天也存在不下去。但是,如果大学不注重坚持自身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缺乏远见卓识,整天跟着市场走,就从根本上失去它存在的意义。这正是我国大学当前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3.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一直缺乏西方大学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传统。1949年以后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大学的体制,政府拥有巨大的行政权力,比较忽视大学作为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大学缺乏应有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4.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到的治校理念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主要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指令办学,因此,难以在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造就真正懂得教育和大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到治校理念的优秀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和教育思想家。

四、大学需要实现新的文化觉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正在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它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也正在强烈地呼唤着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为了促进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全面开创我国大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充分发挥我国大学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们需要着重研究以下几个大学文化问题:

1.继承和创新大学精神

众所周知,西方和我国都对适合国情的大学精神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实践证明它们的基本内涵反映了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我们今天应当珍视和继承的一项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国也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强烈呼唤我国大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大学精神。初步看来,这个新的大学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弘扬文化,诚信敬业,造福人类”。“以人为本”是大学应当树立的教育哲学观,“弘扬文化”是大学应当承担的伟大使命,“诚信敬业”是大学应当拥有的人格魅力,“造福人类”是大学应当追求的崇高理想。应当注意到,我国有数以千计的高等学校,它们的文化传统、办学实践和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它们在治校时既要遵循教育和大学的本质及其规律,确立共同的以“以诚信”新的大学精神,又要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校定位,确立既有远见卓识、又脚踏实地的、具有不同学校鲜明特色的、独特的治校理念和价值追求。

2.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教育活动中的基础作用进行再认识

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因此,我国大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对教育的本质进行再认识。由于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所以,教育的本质必然要涉及人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与个体总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作为“个体”的个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使个体社会化”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基本要求,目标是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使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教育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的,教育也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的。由此可见,“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对教育本质做出的科学概括。

3.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是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作为一种价值观和大学制度的基础,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在西方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也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准则。为了实行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需要在大学内部实行“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基本制度,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应当是“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这是现代大学办学的普遍规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关键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从大学制度上说,就是必须坚持政府对大学的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对大学的领导制度。由此可见,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当是在政府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以“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在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确保大学教学和学术自治中心的地位,使我国大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我国大学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保证。

4.积极推进我国大学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高等教育自古以来就具有国际性,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现在,“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理事会主席、前加州大学总校校长克拉克·科尔强烈呼吁:“我们需要超越‘赠地学院’观念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即高等教育要国际化”。这是大学的又一次文化觉醒,其实质是要求大学不仅应当成为发展本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还应当成为沟通和融合本国先进文化与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桥梁,这是一个国家大学国际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积极推进我国大学国际化的历史进程,我国既要普遍增强所有高等学校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又要着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和一批世界高水平的大学,关键是要有一种新的大学精神、强大的综合实力、科学的管理和独立的品格,特别是要在培养杰出创造性人才、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开展原创性研究、以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导社会前进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

面对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我国出现的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和时代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既应当重温大学应有的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尽快地把已经失去的那些大学精神重新找回来,又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新的文化觉醒。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开创我国大学改革创新新局面,充分发挥我国大学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重要作用的迫切需要。

标签:;  ;  ;  ;  ;  ;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文化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