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委党校 王艳秋 邮编121000
摘要: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是共同建设和谐法治的社会环境。共治就是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共享是共同享有这样一种社会治理成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解决现阶段诸多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新时代 共建共治共享 治理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是共同建设和谐法治的社会环境,共治就是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包括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社区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参与以及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共享是共同享有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成果。共建是支撑,共治是关键,共享是价值目标。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必要性。
一、是解决现阶段诸多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因而社会建设领域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多更复杂,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打造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1、不断增强的社会流动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职业选择和劳动就业的市场化使得社会流动加快,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据有关统计,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过去“单位人”占95%以上,现在这个比例已经降到30%左右。2010-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持续保持2亿人以上。在原有的单位大院社区之外出现大量商品房陌生人社区,还有城乡结合部的杂居社区;同时家庭小型化、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的教化功能有所弱化。
2、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动对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一些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社会矛盾凸显:一是反映分配关系的低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二是反映城乡关系的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矛盾。三是反映劳动关系的雇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四是反映党群干群关系的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活力,而且也正极大地考验着执政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如何协调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3、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给社会治理带来难度。突出地表现为:一是观念滞后、“本末”颠倒,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错位。有些部门在履行社会治理职能时,其价值取向不是从“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益本位”的理念出发,而是从“官本位”“政府本位”出发,严重影响了政府社会治理职能的发挥。二是注重经济增长,轻视社会发展。以GDP论英雄,导致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应当承认,多年来政府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政府职能有了很大转变,但是需要改革的方面仍然很多。四是社会组织发育不够,发挥作用的空间有待提升。主要表现:行政色彩浓厚,自主性不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社会组织,绝大多数是官办、官管,或者是官办程度较高;组成结构不合理,互益性组织尤其是互益性经济类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等发展较快,而公益性社会组织,如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相对较慢;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一部《社会组织法》来规范和保护社会组织的活动。
4、网络社会的兴起对社会治理提出新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无限发展的虚拟社会空间,在给人们带来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特别是手机为平台的网络社会,使得人们进入快捷、互动、高频的“微时代”。这使得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甚至社会行为以隐蔽的、碎片化的方式存在。尤其网络电信犯罪已经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暗网”成为毒品、色情暴力泛滥的黑色空间,传统的治理手段已很难奏效。网络社会的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焦点问题。
二、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1月习近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来》的文章。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做了重要论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且把社会治理也纳入其中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具体来看: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包括“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提出“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提出“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扶贫、教育、就业、收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治理体制深化改革,社会治理方式不断丰富,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论文作者:王艳秋
论文发表刊物:《品读》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