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变革性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教育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10-0020-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变革已成为现时代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常态,已经成为一个实现各方教育改革理想的交汇点。今日我们探讨的主题已经不再是要不要变革,而是如何为变革寻找恰当的切入口,进入变革的核心地带,承载和集聚变革的所有资源,向理想的目标推进。迈克尔·富兰(M.Fullan)曾言:“变革是一次走向未知的目的地的旅行。”[1]变革的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充斥着无数的未知乃至种种“意外”,如政策的改变或被重新解释、关键人物的工作调动等,单一的学校变革常常身陷困境。因此,以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增强变革的抗风险能力,是当前变革性教育实践研究模式的创新。
一、单一学校变革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进行变革的动力不足
“每一个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争取做强有力的变革动力,因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变革的杠杆作用会更大……”[2]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学校领导,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都要具有开拓创新、不断变革的动力。实践证明,学校和教师对变革的需要程度越高,学校进行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薄弱学校的变革需求要比优势学校的变革需求程度高,一些薄弱学校在面临关闭的压力下,化困难为动力,通过强有力的变革措施而一跃成为名校。但是,不少公众心目中的好学校在“安逸”的环境中缺乏变革的动力,在行政政策的推动下被动地、小心谨慎地进行变革,害怕变革会增加负担,害怕变革会影响当前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校进行变革的能力不足
学校是进行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和核心,而在学校中,变革的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变革活动中,学校领导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常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变革的决策者和制度的设计者。因此,随着我国“校长负责制”的推行,“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口号在教育界快速流传,不少有事业追求的学校校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试图通过变革使学校成为地区的名校,甚至是国内外的名校。但是,学校变革能否从意念中的蓝图转变为实际行动,不仅需要校长有满腔的热情,更需要其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强有力的领导力、经得起挫折并能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意志,简言之,就是需要有充分的变革素养与行动准备。因此,当前出现了不少校长变革能力不足的现象:一些校长本身就是行政出身,对教育教学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些校长在变革初期出现一些挫折之后不能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而是把原因归结于变革本身。
教师是教育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就是说,教育变革要真正进入课堂,就必须经过教师。其实,在现实教育变革过程中,我们面临的较大困难就是现有的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培养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带有传统教育理念的烙印,而教育变革要求教师具有新的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这就与教师原有的观念相冲突,造成教师信仰上的混乱、行为上的不知所措。在现实中,也不乏一些学校的校长不管在理念上还是在行为上已经站在了变革的前沿,但校长的先进教育理念不能转化为教师集体的思想,最终使变革只能是一个美妙的思路,不能付诸于实践。
(三)学校进行变革的外部支持环境缺乏
许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家长以及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改革产生影响。
政府部门对教育变革的认同、关心和支持是变革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变革直接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有制订和调整有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变革的责任,如制订与改革一致的评价方式与人事制度、提供与改革配套的财力和物力支持等。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和关心,许多改革措施就难以顺利进行。实践中不少学校的教育变革在轰轰烈烈开展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得不到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成为“昙花一现”。
另外,家长更是影响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直接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影响深远,孩子的学习成绩依然是家长评判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的变革一旦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生丝毫下滑,就会立刻受到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强烈责难。
当前单一学校变革身陷困境的局面强烈呼唤以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教育变革。所谓区域,主要是指行政区划当中的县(市、区),其经济相对独立,管理相对统一。所谓区域推进,即以区域统筹的合力,动用政策机制的支持,在区域范围内推动教育变革工作的开展。以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教育变革,有利于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统筹作用,通过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来激发他们的教育变革动力,增强他们的教育变革能力,通过对学校变革在财政、人力、政策、舆论等方面的支持,为学校教育变革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校和教师感到安全和自信。
二、走向区域推进的变革性教育实践分析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地区情况较为复杂,教育变革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区域的教育基础。另外,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种体制也有利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政策、制度等,进行区域内的教育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伴随各地的教育实践不断深入,许多区域立足自身教育实际,进行了大量切实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全国范围来看,那些成为改革先进典型的区域,其实践探索的方式方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具体来说,它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首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单靠学校力量进行变革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要想达到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必须借助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区域层面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近年来,一些地区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改造薄弱学校、缩短学校差距、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突出成效。例如,重庆市渝中区委、区政府把建设特色学校作为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实施区域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学校作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三维主体,以理念先行、队伍建设、评价导向、课题带动作为特色推进的四大要素,从而摸索出一条“三维四要素”系统模式的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成功之路,打造了“优质均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高地。[3]再如,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通过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在一定范围实现区域内学校的绩效共评和责任共当,构建了区域教育超市,从而推进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4]
其次,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常常遭遇较大的阻力,究其原因正像前一部分所论述的那样,不是校长或教师哪一方的变革动力不强,就是校长或教师哪一方的持续变革能力较弱,最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学校变革方面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与帮助,没有为学校提供一个适宜变革的氛围与文化环境。反之,如果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能够立足区域实际,重视区域教育的整体联动和系统变革,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教研指导、评价导向、教师培训等环节的影响,关注区域教育改革文化的生态建构,那么,学校的教与学的变革将有一个“质”的飞跃。近年来,一些地区在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改革等方面以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积极变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杭州市将生命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以鲜活的形式引入中学德育课堂,大大丰富和拓展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张家港市以体育为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中小学“阳光体育”,启动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2+1”工程,既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团队意识的培养。[5]河南省鹤壁市在到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及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名校取“经”学习回来后水土不服的情况下,另辟蹊径,由教育局局长谷朝众带头研究出了一套适合本区域的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此教学法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在这方面的变革,离不开所属区域教育行政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的变革。一些地区在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以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把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与现实对接,与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忽视的盲点问题对接,用文化建设统摄现代学校制度的方向,把评价制度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把与社会的互动机制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上改变了政校关系,促进了学校和谐育人环境的营造。[6]2004年9月,山东潍坊市委、市政府发文全面推行“业绩认定、任期管理、异校交流”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实现了管人与做事的统一,引导校长由做“官”向干事转变,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自主创新发展。[7]另外,不少区域以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形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区域推进的变革性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根据理论成果的来源不同和变革主导力量的不同,笔者认为区域推进的变革性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三条路径。
(一)专业研究人员主导型区域变革路径分析
专业研究人员主导型区域变革路径是指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将专业研究机构里某一成熟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区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变革,从而促进区域教育整体改革发展的方法。在区域整体推进开始之前,需要建设三个组织机构:一是区域层面的行政组织——区域改革领导小组,主要由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和教科室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为改革提供行政权力和财政的支持,落实专项研究经费的及时拨付,督促专业研究人员与学校变革工作的按时完成;二是专家型的非行政组织——区域改革工作室,主要由专业研究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在于将理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区域的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变革中;三是校际层面的非行政性组织——校际研究共同体,主要由“自愿、认同、肯干”且研究基础较好的学校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策划和组织该群体每一学期的校际研讨活动,开展学校间研究计划和工作总结的互动交流,制作区域改革工作网站,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校进行管理变革搭建平台,实现学校间的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和资源共享。
此种区域推进教育变革路径的优势在于所采用的理论成果已经过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论证,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施者不但可以学到先行者的经验、精神,还可学到方法,可在先行者创造出来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区域自主探索型变革路径分析
尽管专业研究人员主导型的变革路径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但是,能够成为体系运用于实践的研究成果毕竟是有限的,能够持有理论研究成果并能将其合理运用于实践中的专业研究人员更是有限的,专业研究机构中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并不是对于每个区域都是适合的。因此,能够与专业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合作,让专业研究人员来主导进行变革的区域还是少数的,由此,一些区域就需要通过自主探索的形式来促进区域的变革性教育实践。
区域自主探索型变革路径指的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土产生的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提升,从而在整个区域内运用的一种变革路径。区域自主探索型路径要比专业研究人员主导型区域变革路径复杂得多、难度大得多,因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提炼可以在全区域内进行推广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步骤中,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首先需要明晰本区域教育教学存在的核心问题,寻找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教育研究成果雏形,然后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对其进行研究、提炼、论证,使之成为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反复推敲的理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因其成果是自发产生的,所以在组织机构的配置中,区域变革工作室的专家就是掌握这一理论的区域内部人员,他们可以是教研室和教科室的教师,也可以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此种区域推进教育变革路径的优势在于适用于任何一个区域。本土的教育研究成果在本区域内有更强的适应性,避免外来理论成果的“水土不服”,另外还能减免对外来专业研究力量的依赖性,有着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后续发展力。
(三)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型路径分析
虽然区域自主探索型变革路径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区域自身的决心不大或能力不足抑或魄力不够都难免会带来区域教育变革的盲目性、曲折性或低层次性。还有一些区域虽然没有条件由专业研究人员来主导变革,但是有条件邀请一些专业研究机构里的专业研究人员定时或不定时地参与完成区域的整体变革。
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型的区域变革路径指的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本区域内的教育进行整体变革时,在变革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有专业研究机构中的专业研究人员参与,他们可以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提炼区域理论研究成果,帮助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成果推广,但其主导力量还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
此种区域变革路径的优势是研究成果的本土性、适应性、生命力强,同时还可以避免单纯区域自主探索可能会带来的盲目性、曲折性和低层次性。但是,这种区域变革路径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专业研究人员的受雇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影响,他们对一个个行政措施并不需要负直接责任,所以他们有可能为行政部门已经作出的决定摇旗呐喊,揭示和论证其正确性,而难以践行知识分子批判社会的道德勇气和学术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