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幼教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教论文,理论研究论文,近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幼教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教育问题研究
1.关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含义
对学前教育课程,人们多采取广义理解,认为它是指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使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因此,学前教育课程不仅有教师直接指导的教学,还包括幼儿生活和作为幼儿自主活动的游戏等。
从活动和儿童获得学习经验的角度认识课程有助于找到教与学的交合点,从而避免非此即彼的极端化思维方式的出现。教师可以通过活动了解儿童,同时又通过活动,即通过对活动内容或学习材料及活动方式的组织、指导、控制等影响儿童的学习,促进其发展。有关学前教育课程的讨论还涉及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及学前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选择、确定。人们开始思考,对于学前儿童什么是最重要的,如何发挥教育活动的交互作用,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2.关于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模式,强调教育过程中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将社会要求、教育目标与幼儿特点、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其向确定的方向发展,激发其新的需要,提高其发展水平。教师要充分尊重作为活动主体和发展主体的儿童,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实现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统一。
3.如何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近年来,人们开始结合实践探讨游戏问题,分析游戏的教育学含义,思考游戏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人们认识到,游戏是广义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仅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而且其本身也是重要活动内容。以往的幼教实践强调传授知识技能,注重集体的组织形式,因此游戏多限于教学游戏。近年来加强了以活动本身为目的的自选自由游戏,通过为儿童提供自主选择、参与活动的机会,激发其表现和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发展。通过研究与实践,人们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游戏不同于完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游戏,它既是自由自主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过程,是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幼儿园自选自由游戏的开展直接影响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幼儿的相互关系。
近年来,人们进一步重视游戏本身,使之成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其他活动的调剂、环节过渡或教学的辅助形式。幼儿园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游戏纳入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过程中,与正规教学和生活活动等结合渗透,共同成为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容和形式。
二、师资问题的研究
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较之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对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影响儿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教师应结合对儿童的观察了解,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合理组织教育过程,将指导的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特别应关注自身行为对儿童的影响作用。要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必须增强教育研究意识,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主动调整、规范和改进自身行为,实现“教学相长”,教育幼儿与教育自我的统一。
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因此,近年来各地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教育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有多种形式,其中结合教师的工作实际,并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开展教研活动是一种主要形式,这种活动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边学边做,有比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幼教管理与社区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
1.幼教如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扩大社会服务的功能
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原有入园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群众要求入好园的呼声日益增高。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幼教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社会经济改革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因而对幼教的需要更加多样化。幼教改革必须对此作出适当反应。
幼儿教育要由关门办园转为开门办园,特别需要增加幼教与社会、社区的联系,了解并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改进服务。在办园方式和服务类型上不仅要有全日制、寄宿制园所,还有增加延时服务、周日服务等。
幼儿教育发展从以国家投入为主,转变为广泛的社会参与,吸纳社会资金,增大幼儿家长投入比重等等,拓宽了筹资渠道。随着幼教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出现了私立园、合作办园以及国有民营、民办公助等新的办园模式。
2.对农村幼教的探索
农村幼教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农民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日益增强,因此,迫切需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学前教育形式。农村幼教注重多种非正规教育形式的探索,如出现了游戏小组、巡回活动站、草原流动幼儿园、家教辅导站等,使边远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从无到有。
3.有关幼教管理和社区学前教育的探索
对幼儿园的管理,以往是“谁办谁管”,园所无自主权。通过这几年的改革和探索,进一步明确了主办部门与园所的关系。变包办为扶持和放权,实行园长负责制,理顺责权关系,激发办园积极性,提高了办园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由“非主管”变为“主管”,确立了幼教工作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教育部门主管和有关部门参与的管理模式,为幼教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人们开始从大教育观、社会学角度思考问题,注重研究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探讨,使人们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的资源在社会、社区。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具有地域性、群众性的特点。可以因地制宜,依各地实际需要发展幼儿教育。社区既是办学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但对于诸如如何加强组织协调和综合管理,将行业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结合起来等问题的探讨还须进一步深入。
四、幼教研究本土化问题
近年来,人们较为关注幼教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以往那种不顾实际,盲目照搬他国经验的做法受到了批评。
幼儿教育要适合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这是我国幼教的发展方向,但这其中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背景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是不可回避的,那种简单地排斥、否定的做法是有害而无益的。例如,如何正确对待道德教育、伦理教化的思想传统,如何解决师德的弱化和民间游戏玩具几近消失等问题,是今天幼教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幼教界有识之士呼吁对传统文化作认真总结分析,并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幼教现代化要立足于我国社会变革的实际,以我国幼教过去的整个发展——包括悠久的传统文化及建国4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与教育研究成果,认真研究我国幼教面临的问题,在积极改进幼教工作的实践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