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波大学教学改革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启示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筑波大学是面向21世纪的一所新型大学。其前身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东京教育大学。20世纪60年代,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在日本产生了强烈影响。日本国内大学学潮声中,大学改革的主要论点是:不从根本上改革"象牙塔"式的大学,就不可能有大学的新生。这种呼声化为一股力量,成为推动政府下决心创建新型大学的动力。自1961年日本政府开始提出建设筑波科学城的设想,至1973年9月通过《筑波大学法案》,同年10月筑波大学宣告成立。短短的二十余年,筑波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成为当代全球技术革命中的一所新型大学。
一、筑波大学教学改革介绍
筑波大学最引人注目的教学改革,是废除了学部讲座制,建立起新的学群、学系制。
日本的大学,一般都设有学部,学部下有不同的学科,而学科下还有若干科目,每个科目设置一个讲座。讲座是教育和研究的最小单位,一般一个讲座由教授一人,副教授一人,助理二人组成。由于讲座规模过小,分散割据,互不通气,不能适应科学日趋势分化而又必须建立综合研究新体制的需要,筑波大学大胆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1.别具一格的教学组织 学群·学类
学群,犹如一所小型的综合大学。在这种小型的综合大学 学群里,都必须包括人文、社会、自然三个领域,使学生全面地接受教育。学类,相当于其他大学的"学部"或一所单科大学。筑波好比是"若干所小型综合大学加单科大学的联合体"。学生在这种新型的学群·学类的教学组织中可以更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并了解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再是学文的不懂理工,学电的不懂机械,从而打破了过去大学专业之间的隔绝状态。
筑波大量现设有第一、第二、第三学群·学类和三个专门学群。第一学群是极具基础性的学术领域,可以说是基础学群。下分文学类、社会学类、自然学类。推动跨学科研究的第二学群具有应用性,因其同人类广泛的文化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密切相关,故称之为文化、生物学群。该学群下分比较文化学类、人类学类、生物学类、农林学类。第二学群不仅突出跨学科性,还十分强调它的国际性,使之适应现代世界信息社会的需要,特别是比较文化学类、人类学类,要求学生对现代文化、人与人的关系要有敏锐的感受性,培养学生在积累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能比较各国文化的学识和能力,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从而成为具有国际眼光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第三学群,完全是工学性质的,可以说是面向未来社会的学群。下分社会工学类、信息学类、基础工学类三个专门学群,是筑波大学的"新构想"的尖端。如表1:
表1 第三学群(集社会、管理、工学、信息、国际关系为一体)
筑波大学另外的三个专门学群分别是医学专门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
2.与众不同的课程体系
筑波大学学群·学类的教育课程体系把本科教育课程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共同科目,第二是专业·基础·相关科目,第三块为教职科目(即学生毕业后如想从事教师工作必修的科目)。
表2
根据日本大学设置标准的要求,学生本科毕业要取得不少于124学分。说明:(1)专业设置与划分的创新。如结构工程学专业研究包括对人生活有用的原动机,各种机械、船舶、建筑物、桥梁、水坝等结构物中共同的静与动的各种问题,将传统的分散在机械工程、船舶工程、土木工程等学术领域的对象进行系统化、综合化处理,促进对边缘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2)相关科目不一定在本学群学习。如在第一学群自然学类攻读化学的学生,为了学习化学,可以到第二学群听生物学类的讲课,反之亦可。
(3)筑波大学的各学群,在授课中不像一般大学那样把基础课程同专业课程截然分成两样,而是在校学生在任何阶段都可以选学,也就是说,基础课和专业课不按学年划分,就是到了第四学年也有可能学到相当份量的基础课,例如通过"综合科目"的讲授,往往有学生到了第四学年还能学到不同程度的基础知识。实际上,一般最初在一、两年基本学完基础课程之后,仍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学生也不在少数。最初一、两年在多种选择中自由学习基础知识,逐步转入专业课,这样按照专业、基础、相关、共同四个授课科目的划分,每个科目都要求取得一定的学分,从整体来看,学生便可以学到比较广阔的基础知识。
(4)学群、学类所实行的教学计划,每年都须经过各个学类的"教育计划委员会"审查,总结经验,不断修改。教学按专业担任一个科目,而不是由某讲座担任一个科目,自始至终就由这个"讲座"负责教下去。这就改变了过去依靠"讲座"可能提供科目来拼凑教学计划,而一旦要变更却又很困难的状况。
3.独具特色的综合科目
综合科目,是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的科目。例如"近代日本的社会与文化",以明治维新为起点,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科学技术等各种角度来考察日本迅速近代化的过程,进而探索现代日本新的历史现象的结构。这样一个课题从国际性的、社会性的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综合科目"等具有学术性、趣味性并带有国际性色彩。再如,"太平洋的自然与文化",以有关太平洋的地理科学为中心,探索地球的文化背景及其未来,而"语言系统",则对于人类特有的记号组织 语言,从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各个角度来探讨其本质。
综合科目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进行"多边性的综合"。一个科目,多由专业各不相同的若干名教师来担任,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讲授。具体来说,比如"对称与非对称 左与右"的科目,由化学系教授讲序论,由数学系教授在三周内讲三次关于"数学的对称与非对称";接着由物理学系教授连续讲五周关于"物理学的对称与非对称"。筑波大学实行三学期制,每学期约十周,至此第一学期结束。
暑假后第二学期开始,由地球科学系教授讲两次关于"结晶的对称与非结称 静的结晶学",再由物质化工学系教授讲上述课题的"动的结晶学",然后再由化学系、生物科学系的教授分别讲关于化学、动物学、生理学上的对称与非对称。
第三学期,再由心理学系、农林学系、艺术学系的教授,根据自己的学术立场来讲授对称与非对称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打开思路、端正科研的态度。
筑波大学的村上教授还主动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了"生活中的科学"的课,得到了许多不同学科的教师的大力支持,从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问题讲起,直讲到了最近的"遗传子工程学"。从遗传子工程学的基础及应用讲起,又从伦理学、宗教学的角度加以论述,得到学生极大好评。筑波大学开设这种"综合科目"从80年代的几十个到90年代的近百个,平均每门综合科目参与教学的教师达10余人次。
二、启示
从上面介绍的筑波大学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感到,筑波大学是面向未来的国际性开放大学,它的课程设置在注重国际背景、拓宽基础、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改革引起世界瞩目,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
启示一:大学创办者必须能够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的需要,具有现代大学理念。
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向未来开放式的。教育本身就是未来。今日之大学,必须为明日、为未来社会之发展提供新思想、新知识。未来的世界将如何变化,是不可能完全预料的。但在飞速变幻的世界里,有没有面向未来的教育和研究思想,是决定大学成败的关键。筑波大学的办学宗旨,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是批判"过去的大学,往往陷于狭窄的专门领域,造成教育和研究两个方面趋于停滞和固定化,以致脱离现代社会"的倾向。有鉴于此,"大学的目的是要在基础和应用科学方面,同国内外的教育和研究机关以及社会之间,加强密切交流与联系,在取得学科协作成果的同时,有效地进行教育与研究,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才智和高尚品德的人才,为推动学术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从筑波大学的办学宗旨,我们可以看出,筑波打破过去大学的封闭性,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真正办成开放性大学的决心和胆识。
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生产国际化,跨国企业增长,交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东北亚经经济圈的形成和经济的亚太世纪即将来临,大学不能固步自封,它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国家、对社会作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筑波大学把培养国际社会上的活跃人物、对世界各种各样问题个有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英才作为当今大学应负的新使命。并且这一理念一方面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破除过去由学部讲座制带来的人员、预算等种种方面的封闭性,将大学办成从内到外的充分开放的组织。80年代小平同志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甚至尤其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否真正将这种开放的思想贯穿到整个办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将这种思想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这种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代大学必须是高度综合性的。今后的高等教育将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一,同时也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必须改变"社会科学脱离现实,把主要力量倾注于纯理论和学说上面,成为'不毛之学术'的现状"。必须改变"科技教育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文科教育的严重削弱和教育人文内涵的严重流失"的状况,从而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工程师"。其实,大学的综合性都快成了被"说滥"的词,有不少人对综合性的理解未必正确。现在流行一阵"综合风",大建综合性院校,认为只要有了理工,再加人文、经管就算是综合大学了。其实不然,我们不是为了综合而综合,简单地叠加,真正的综合大学应该是各种知识的内在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内在统一。筑波大学第三学群尤其是社会工程学类以及大学各学群中的综合科目和专攻·基础·相关科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对现代大学的高度综合性给予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启示二:课程体系变化是衡量大学本质特征变化的尺度。适应时代需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将现代大学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改变,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和大学职能的转变。
当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的产生动摇了传统大学的地位,就是因为柏林大学将当时新的大学理念注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以哲学取代了原先神学的地位而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大学众多课程中的核心,跃居于法学、医学、神学之上,通过课程由量变向质量的转化,从而使柏林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样,当今世界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学理念产生之后,大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教育改革,具体包括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改变。尽管真正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大的难题,尤其是我国,50年代以来按照"专才教育"培养"处方专家"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在当时自有其积极意义,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真要改,必须要下大决心,动大手笔,并且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但唯有如此,打好这一攻坚战,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新理念,使改革取得实质性成功。
启示三:从筑波大学的课程设置,尤其是综合科目的开设,使我们感受到将来课程改革走向整合的发展趋势。
课程整合(亦称课程综合化)即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解构,也是对新型的整合课程的建构。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当代课程整合问题成了整个社会关注和课程体系改革着力的热点。
筑波大学的课程整合与历史上课程改革相比,有其鲜明的个性。第一,采取大规模的行动,通过构建现代知识分类的新框架和重新选择内容,首先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由于学科课程具有封闭性,课程内容缺乏与社会文化及时交流的机制,不能实现"吐故纳新",已有的内容即使陈旧了也滞留下来,内容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分裂现象,新内容在强大压力下源源不断地涌入学校,新、旧内容之间缺乏"亲和力",致使课程中知识分裂的严重性增加。再修修补补已难以维计,筑波大学大胆地打破已有的分科框架,构建新的课程分类体系,重新选择内容,从根本上来解决知识分裂的问题。
第二,创造新的课程模式,使课程整合现实化,课程模式不仅涉及内容、形式,而且涉及课程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时间排列。以前的课程模式中,显现要素是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筑波大学新的课程模式中则补入能力和处事态度等要素。不仅要使知识整合,而且也要使知识技能与能力、处事态度整合,从而实现文化发展与人的身心发展的整合。筑波大学的改革在这方面给我们今后课程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