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创新设计与改进实验介绍_氯气论文

几个创新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科书在编写时,虽然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实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实验教学的多元化价值,需要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地积极设计改进实验。金华市开展的一次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展示活动,展示了全市化学实验改进、优化、增设以及创新的成果,现将其中5个创新设计和改进的实验介绍给大家。

一、与实验装置有关的实验设计和改进

实验装置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演示实验反应装置的简约性、安全性、绿色化、可重复操作等角度出发,设计和改进原来的实验装置,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案例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改进

[原实验的缺点]实验中容易倒吸、反应进程难控制、拆卸装置时产生污染。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见下图)

[实验操作]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相应的试剂。

第一步,加热试管A直到试管B中品红完全褪色。

第二步,熄灭酒精灯后,a管中空气进入试管A中,可防止试管B中溶液倒吸。

第三步,将Cu丝上提离开液面。

第四步,用洗耳球从a管口向试管A中大量鼓气,以排尽A中的气体。

第五步,取出铜丝,浸入稀硫酸中,铜丝表面的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即Cu丝与浓硫酸共热时被氧化为CuO;再取出试管底部的白色固体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溶液变为蓝色,证明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由此可推断出铜与浓硫酸反应方程式为:

[装置优点]①插入的导管a完全防止了倒吸;②换班实验时不会产生污染;③思考性、推理性强,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案例2:铜与氯气反应实验改进

[原实验的缺点]课前要制备氯气费时;实验中容易产生污染。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见下图)

[实验操作](1)集气瓶底部先盛放少许氯酸钾 (不要用高锰酸钾代替)。

(2)取一根长约30cm的细铜丝,从约10cm处起靠在笔套上绕成螺旋状,另一端也留10cm,做成“U”型。如图所示,穿过双孔橡胶塞,塞住集气瓶口。

(3)双孔橡胶塞上,一孔插盛有浓盐酸的胶头滴管,另一孔插盛有蒸馏水的胶头滴管。

(4)把大功率调压变压器或“高中教学用电源”的输出电压调到12V处,正、负极各接一根带“鳄嘴形”铜夹的导线,导线上“鳄嘴形”铜夹各夹住露出橡胶塞的铜丝的两端。此时不能打开电源。准备工作至此完毕。

(5)实验时,先挤下胶头滴管中的浓盐酸,它与氯酸钾接触立即反应,产生氯气。当看到瓶内有淡黄绿色气体后,接通电源,加热铜丝。约10秒钟,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此时立即断开电源。后续操作略。

[装置优点]①不需要事先制备氯气;

②电源加热铜丝,受热均匀,整根铜丝同时与氯气反应,且氯气不断产生,反应持续进行,反应现象很壮观(棕黄色烟在瓶里翻腾不熄),学生印象深刻;

③全封闭实验,不污染环境,多余氯气易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注意要用调压变压器控制好电压,或用大功率“高中教学用电源”。不能用小功率电源,如“学生电源”,它的过载保护能力差,易烧坏电源。

案例3: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中滴瓶的妙用

(1)铜与稀硝酸反应

[实验操作]取一只无色磨口滴瓶,在瓶内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将一根细铜丝插入胶头滴管中,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硝酸,这时,可以观察到滴管中的稀硝酸和铜丝开始反应。将胶头滴管迅速插入滴瓶中。将整个装置放在投影仪上。观察到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开始变蓝色,滴管内液面开始下降,液面上的气体为无色。待滴管内的溶液排尽,挤一下乳胶滴头,滴瓶内迅速出现红棕色气体。振荡滴瓶,可以看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滴瓶内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或黑色沉淀。

[实验优点]①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反复使用;②现象明显,能清楚地观察到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当它与滴瓶内的富氧空气接触迅速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③取材容易,节约了药品;④全封闭环境实验,过氧化钠遇水产生的氢氧化钠能够较好的吸收反应产生的有害气体,不污染环境。

(2)铜与浓硝酸反应

[实验操作]取一只无色磨口滴瓶,在瓶内加入一小片铜。用胶头滴管吸取30%的氢氧化钠。往滴瓶中加入2-3mL浓硝酸。然后将滴管迅速插入滴瓶。可以观察到滴瓶中的浓硝酸和铜片开始反应,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反应后的溶液呈蓝绿色。将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挤入滴瓶中。振荡滴瓶,可以看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滴瓶中出现蓝色或黑色沉淀。

[实验优点]①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相当明显;②该装置可以随时使反应停止;③反应后的尾气吸收效果明显,不污染环境。

注:案例2、案例3的几个实验均在封闭容器中进行,故制取等气体时,不宜求多,只要能观察到颜色,可进行下步反应即可。

二、与活动、探究有关的实验设计和改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这就给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以适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何设计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药品用量少、取材容易、环境污染少的实验显得迫切需要。

案例4:不用加热的纤维素水解实验

[原实验的缺点]小火微热,不容易控制,易出现棉花脱水炭化现象;二次加热实验操作复杂、费时。

三、与反应原理有关的实验设计和改进

有些现象不明显,或所需时间较长的实验,从反应物角度进行替换,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5:焰色反应实验的新做法

[原实验的缺点]由于铂丝能蘸取的溶液很少,焰色反应很快消失,学生不易看清,特别是用蓝色钴玻璃观察钾的焰色更困难。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1.把滤纸切割成2×8cm的纸条,把各种盐用水与甲醇按1:2比例配制成饱和溶液;

2.把滤纸浸透盐溶液,用镊子夹持含有不同盐溶液的滤纸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能观察到相当明显的现象。

[实验优点]①准备简单、操作简便;②没有酒精灯火焰的干扰,现象明显,观察范围广,不用蓝色钴玻璃就可明显观察到钾的紫色焰色。

标签:;  ;  

几种创新设计与改进实验介绍_氯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