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是整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美是整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2)05-0067-07
近来,一些文章在讲到新理论的建树时,常常说其解构、颠覆了传统。这似乎有违学术生态。新理论可以超越传统,但这是一种生长。新理论出现了,传统既长在其中,还生在其前,共成不断延展的学术谱系。美的本质观的生发也是这样。
就我来说,30年前,认同主体论美学,提出美是人好的本质、本质力量、愿望理想的形象显现;2000年,主张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1];2006年,将其迁移为生态美的规定——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自由实现[2],对应了整体论美学观;2007年,修正了生态美的看法——人与生境潜能的整生性自然实现[3]217,初步提出整生论美学观。
现在提出的美是整生,既是上述美的本质观的生长,也是人类美学观谱系的演化。唯独如此,它才有历史的根性与逻辑的规约,它才有生境的承载与环境的支撑,形成理论的活态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一、潜能整生——美的生成
美的本质在事物的整生中形成。事物的系统生发日整生,具体言之,指其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的过程与状态、本质与规律、价值与功能。事物的整生,在显隐二态中行进。隐态指潜能,显态是潜能实现的品质。隐态与显态,都是潜能的生态,它们的相互转换,系于生态活动,并耦合着生境、环境、背景的相应运行,合成了整生的格局、关系和态势。事物的复合整生,起于潜能,回至潜能,归根到底成了潜能的整生,这就有了网格旋升的意味,个中包含场域和时域的超循环。
潜能展开多维的整生,拓展博大深邃的周行环进的美场。潜能,是事物的素质,是事物的本然,是事物的元生态。作为元生态,它是基因,它是事物的总体设计、全部蓝图,无疑有着整生性。基因态的潜能,是包括社会发展史在内的自然发展史的结晶,是大自然整生的成果,可谓“千里来龙,到此一穴”。基因态的潜能,按显隐互生的耦合方式,展开系统发育的成果,展开总体设计,展开生命的全程,因而是整生的。基因的每一次显隐互生,都关联着生境与环境,是与生境、环境耦合的整生,美场不断拓展。在基因态潜能的总体设计中,有着回生的机制,潜能的每一次显隐互生,都形成一个生态环节;当最后一个环节形成后,它带着整体实现的成果,回馈基因态潜能,提升了基因态潜能,从而构成超循环整生,显示出美的质构模型。
试以人的学术潜能为例,说明其整生运动,以求举一反三。在大自然进化的整生中,特别是在人类科学、文化、文明系统发展的整生中,形成了个体人基因态的元学术潜能。元学术潜能展开的第一个环节为学术本能。学术本能是学术欲望,经过实践,实现为学术修养,即知识修养、学风修养、体格修养。其中的体格修养是持续专注学术的体质类型。学术本能与学术修养有着对生关系,即学术修养可以内化进而强化学术本能。学术实践是两者对生的机制与形式,规约和参与这种对生的还有学术生境和学术环境。这样,元学术潜能的首次展开,就形成了学术本能、学术修养、学术实践、学术生境、学术环境的双向对生,生发了学术素养的整生之美。元学术潜能展开的第二个环节是学术天资。学术天资是一种可能性的学术修为,通过学术生境和学术环境所规约的学术实践,实现为学术能力,即学术智能、学术技能、学术体能、学术才能。这也形成了五维耦合的双向对生,有了学术资质的整生之美。元学术潜能展开的第三个环节是学术天性。学术天性是特有的创新创造天赋,经由学术生境和学术环境所规约的学术实践,实现为学术特质,即自主创新创造的品质类型,诸如原始创新的学术特质、消化吸收再出新的特质、综合创新创造的特质、构建范式和原理的学术特质、创新技术和技能的学术特质。学术天性与学术特质的双向对生,同样是五维耦合的,形成了学术禀赋的整生之美。学术天性处在学术潜能序态展开的最高环节,是纵横网络整生的成果,创新创造的特征与品质超过了原设计。它回至并融入元点,明晰了元学术潜能创新创造的向性,提升了元学术潜能创新创造的秉性,强化了元学术潜能超循环整生的可能性。元学术潜能的生发,构成了网格旋进的整生图式,显示了美的质构的经典模型。它有五条纵线,即:由学术本能、学术天资、学术天性三个环节构成的学术潜能线;由学术修养、学术能力、学术特质三个环节构成的学术品质线;促成学术潜能与学术品质逐位对生的学术活动线;规约学术活动进而规约学术潜能与学术品质逐位对生的学术生境线;通过规约学术生境、学术活动以规约学术潜能与学术品质逐位对生的学术环境线。它有三条横线:第一条由学术本能、学术修养、学术活动、学术生境、学术环境的双向对生构成;第二条由学术天资、学术能力、学术活动、学术生境、学术环境的双向对生构成;第三条由学术天性、学术特质、学术活动、学术生境、学术环境的双向对生构成。在纵横交织中,五条纵线逐位耦合对生并进旋升,显示了学术潜能的系统整生,形成了学术生态美。这是在潜能整生中生成美的一个范例。这个范例具有普适性,可以提炼出美的生成的规律和模型。
这一模型是:事物潜能、事物品质、事物生态活动、事物生境、事物环境、事物背景逐位耦合对生,进而并进旋升的整生,形成美的本质结构。
二、整生的发展——美的生长
整生,作为美的本质,有着持续发展性,形成了谱系性结构。它由天态整生走向人态整生,经由天人整生的中介,走向生态系统的整生,显现了超循环的规程。整生的逐级完善,使美有了系统的本质。整生的发展与美的生长耦合,使美是整生的界定,有了递次拓展的时空域,有了活态的普适性。
1.美是整生的普适性
美孕生于人类出现之前,从古代起步后,走过了近代,走进了现代,将走向未来。面对如此广延的生发时空,其本质界定有了困难。这有两种情形。一是美的内涵和形态发展了,原本与之对应的美之界说,捉襟见肘,框小物溢。二是美的界定,着眼当下,未及以往。普适性,成了各种美的本质说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须站在现实的制高点上,后顾前瞻,望尽天涯路,使美的本质抽象,遍及过去、当下、未来之美,使美的本质覆盖,遍及美的全程与全域。在此基础上,清理它的生长理路,盘点它的生长规程,发现它的生长旋环,使其普适性,走向历史的节点化,走向逻辑的位格化,走向模型的圈进旋升化,达成具体化与整生化的统一。
美是整生的普适性,从美的位格性生长中见出。环态整生,构成了美的生长格局,形成了美的生长单位,显示了美的生长环节。所有时代的美,包括未来时代的美,都是环态整生的;不同时代的美,是不同构架的环态整生;它们的有序相接,形成了环环旋升的整体生长图式。这就使美是整生的界定,有了过去、当下、未来贯通的普适性。古代的美,是客体的环态整生;近代的美,是主体的环态整生;现代的美,是主客体的环态整生;当代和未来的美,是生态系统的环态整生。这不同历史形态和逻辑内涵的环态整生,有序展开,是对整生这一美的一般本质的分形,显示了美的有机生长。美在生长的不同阶段,有序地形成了整生的多侧面本质,直至形成多侧面中和的系统本质。这就使美是整生的普适性,既是历史具体的,又是逻辑递进的,更是系统生发的。
2.天态整生——依生之美
在美是整生的旋环里,最早形成了天态整生的环节。这是一种人同于天的天态整生。远古之时,人是自然物,相互未分化,天人同质,天态整生,是原生态的。人从天出,离开母亲怀抱,天就成了本体与本源。在天生发人、人依从天、人依存和依同天的三个规程中,显示了天的潜能的环态整生,构成了天态整生的格局,生成了人对天的依生之美。
天化,是天态整生的机制,显现为道化和神化两种形态。在中国,天的潜能的环态整生,体现为“道行天下成大美”。《老子》第42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25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最后形成的是道与万物的同生状态:自然。道之潜能的环态整生,有三个步骤:一是道生万物;二是万物向道回归;三是万物与道同于自然。这就形成了完备的道化,成就了天地大美。
在西方,天的潜能的环态整生,体现为神生万物,万物神化,神与万物同居彼岸。这同样由三个步骤构成。用基督教的定律来讲,也是一个环回:第一步,上帝宇宙化,指的是上帝创造万物,显己形于其中;第二步,宇宙上帝化,指的是上帝创造的人跟万物,在耶稣基督的带领下,走向天堂而提升神质;第三步,上帝与万物同居天堂。这就在上帝潜能的环态整生中,实现了“圣三位一体”,成就了神化的宇宙之美。
天的潜能的环态整生,形成的依生之美,对应了美是道(中国的儒、道、佛之道)、美是神(西方的数、逻各斯、理式、纯形式、太一、上帝)以及美是和谐、美是整一、美是适宜、美是崇高(道态与神态,即天态)等各种美的本质说,凝聚了美是整生的第一个本质侧面:美是天的整生。
3.人态整生——竞生之美
从天态整生到人态整生,是生态关系的逆转造就的。在古代的生态结构中,天是本体本源,处于生态的起始地位、首要地位、主导地位和目的地位,使整个生态运动成为天化的循环运动,即天生发与同化一切的运动。近代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变化了,人成为生态本体和生态目的,主导了生态系统的运行,形成了人化的生态循环,造就了人态整生。
天态整生潜生暗孕人态整生。《圣经》指出:上帝创造万物,让人管理与统治自然。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4]4这就确立了人秉神旨和人靠神力主导自然的地位,埋下了人的僭越伏笔。但丁更是偷梁换柱,改变了神化的机制。在基督教那里,早期的看法是富人进入天堂,比牵着骆驼过针眼还难;其后,认为进入天堂者,为上帝所预定;再后,提出教徒靠苦祷清修与上帝的拯救进入天堂。《神曲》展示的却是另一番情景:作为人类理智化身的诗人维吉尔,引领但丁遍游地狱和净界;年轻时的爱慕者比亚德里彩引其升上天堂;这等于宣告,人类可以靠自己的智慧、爱情、美德与上帝同在。这虽然还是一种神化的生态运动,形成的也还是神态整生的结构,然主导者已不知不觉地换成了人,上帝被架空了。人从天态整生的代理者走向主导者,人态整生也就露出了曙光,有了历史的必然。
人化,是人态整生的机制,由三个环节构成。首先是人的觉醒,实现了自身的人化。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的心灵解放了,觉得自己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随着这种主体意识的生发,人要在生态结构中,变更生态位,即从依生者的位格,改换为主宰者和主导者的位格,从次生态的位格,改换为元生态的位格,一门心思要成为生态主体、生态本体、生态本源。主体意识的生发与升华,所形成的竞生之美,主要是人的自由之美。人的觉醒与解放,再加上本质力量的强大,合乎逻辑地展开了人化的第二个环节:人的对象化。人的对象化,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外化,即人通过实践,实际地形成人化的生态系统。生态关系的变化,生态首位的换主,特别是整体生态结构的变质与换性,不是和风细雨般的,推杯换盏样的,而是伴随着激烈的矛盾对立,交织着反复的冲突对抗。人的对象化,形成了崇高之美。人的对象化,同化了自然,人化的第三个环节,即自然的人化,也就水到而渠成。自然的人化,标志着人的潜能实现了环回的整生,构成了人态整生系统。人态整生一旦从社会生态系统拓展到天人生态系统,也就打破了天人原本和谐的生态秩序,错乱了天人原本正常的生态结构,其竞生之美,也就从崇高的正剧走向荒诞的悲剧与虚幻的喜剧了。
主体潜能的环态整生形成的竞生之美,对应的美的本质说有:美是自由;美是自然的人化;美是移情;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人的生命等等。近代主要的美的本质说,均为美是人态整生所涵盖,并整合为美是整生的另一个本质侧面:美是人的整生。
4.天人整生——共生之美
天人整生的根由,在人态整生中。近代的人态整生,由主体意识的整生,经由理性主体的整生,走向感性主体的整生和个体主体的整生,最后抵达间性主体的整生。间性主体有两种结构:一是人与人生态平等,互为主体;二是人与自然生态平等,互为主体。这样,间性主体的整生,既是向主体意识整生的环回,又是人态整生向天人整生的过渡。这就像但丁的《神曲》,终结了神态整生,开启了人态整生,是两种整生的中介。
天人整生是天态整生和人态整生的耦合,它以人与自然的互为主体生态平等为基点,发展对生并进的关系,形成耦合环升的结构,这就在天人潜能的环态整生中彰显了共生之美。
天人整生,包容与整合了美是天人合一、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自由实现等各种观点,使美是整生的界定,既形成了基本内涵,又吸纳了美的本质研究的现代成果。在天人整生中形成的共生之美,是现代的主流之美和主导之美,也是古代和近代主流之美和主导之美的中和,即依生之美和竞生之美的辩证统一。在美是整生的发展中,天人整生处在正反相合的环节,成为自然整生的基点。
5.自然整生——天生之美
天人整生的根基是主体间性哲学,前提是主客两分,继而是人站在自然对面,与其耦合环进整生。这保持了人类与自然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形成了相关性和相生性,构成了主体间性和系统间性。较之一元化的天态整生和人态整生,它在二元共和中,发展了整生质,提升了美的品位。
社会中的主体间性,无可厚非,然将其拓展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则难免以偏概全。人在自然中,人类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史仅是自然史某个环节的重要侧面,仅是自然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是自然通史中某一断代史里的专门史。在多元一体的自然系统中,二元共和,仅是其中的生态单元,仅是局部的生态关系,不可能是整体的结构形态和生态关系。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互为主体,二元共和,实际上是不对称的,不匹配的。阿诺德·柏林特主张:“自然之外无一物”。[5]10在与自然的耦合环进中,人会意识到双方的不对等,不可能互为主体,平起平坐,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生态位,自觉地从天之外回到天之中,谦卑地从天的对面进到天的里面,平和地与自然大家庭中的其他物类成为兄弟姊妹,对生耦合,并进环升,这就实现了从天人整生到自然整生的发展,达成了对天态整生的螺旋回归。
各种整生的机制是不一样的。自然整生的机制是一化,即以万生一、以一生万、万万一生,一一旋生。凭此,达成自然生态元点的整生,自然结构所有局部的整生,自然进程每个环节的整生,最后实现自然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统合的超循环整生。这种整生格局,为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分形,自然整生遂有普适性。从这一意义上讲,卡尔松的“自然全美”论[6]109,也就有了根据。也就是说,每个事物,都可以在一化中实现自然整生,成为天生之美。以万生一是生态元点的系统生成格局,以一生万,是生态结构的系统生成格局,万万一生是生态结构的系统生存格局,一一旋生是生态结构的系统生长格局。由此可见,一化包含了整生的完整规定,显现了整生的完整规程,在一化中构成的自然整生,是整生的典范形态,显现了美的系统本质。
1)以万生一。自然整生的第一个环节是以万生一。以万生一,整生出生态元点,构成生态系统的原型。宇宙的元点,是大爆炸,为各种条件的系统集成,是最大的以万生一,也是最初的以万生一。原初的地球,在宇宙的膨胀中生成,是此前宇宙所有因素的结晶,是此前宇宙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关系的聚生,也是以万生一的。地球生命的共同祖先,即起点性生命,不会由某个具体的“妈妈”直接生育出来,而是由宇宙和地球的总体生态条件孕育的,是系统生成的,是以万生一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会陷入“是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的怪圈。世界上的生命与事物,既为“父母”所“共生”,也为自然所整生。像每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共同给予的,但他在娘胎里的10个月,是一种系统发育,获得了自然进化和人种发展的成果,实现了以万生一,达成了自然的整生。
2)以一生万。自然整生的第二个环节是以一生万。系统生成是整生的第一个规程,它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通过以万生一的机制与途径,系统生成生态元点;第二步是生态元点的以一生万,系统生成生态结构。大爆炸的那一瞬间,形成了宇宙的生态元点。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宇宙生态元点的展开,它在以一生万中,系统生成了宇宙结构。宇宙元点和生态结构的系统生成,包容了所有生态结构的系统生成,进而成为所有生态结构系统生成的背景,再而成为所有生态结构走向自然整生的前提与机制。
生态元点作为生态系统的原型,潜含着形态结构、本质结构、关系结构的生成规程和生发态势。这样,生态元点的以一生万,是整体潜构的序态实现。依据基因,遵循设计,比照蓝图,生态元点逐步地生长生态层次,有机地增加生态环节,形成良性环行的生态结构。像人类审美的元点,是欣赏活动,它递次生长出审美批评活动、审美研究活动、审美创造活动,又旋至审美欣赏活动,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审美活动系统,实现了以一生万。审美活动在良性循环中系统生成,耦合着文化生境的环行,进而耦合着社会环境的环行,再而耦合着自然背景的环行,这就在以一生万的拓展中,构成了自然整生。
生态元点的“一”,在生成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之“万”时,同步地生成了它的本质结构之“万”。它生成的每一个层次,内含了整体本质的一个侧面,随着层次的增加,本质侧面逐步完备,当旋至元点的层次生成后,诸本质侧面走向中和,形成了本质结构。
生态元点的“一”,在生成生态系统的形构、质构之万时,还同步地生成了关系结构之万,实现了三维耦合的系统生成。生态元点逐级生成的层次,其形态与质地,是由生态关系决定的。这样,生态关系的逐级递进、丰富、中和,也就规约了另两者的相应生成,使以一生万的系统化程度更高。
3)万万一生。以万生一,生成生态元点;以一生万,初成生态结构。两者构成了自然整生的第一个规程:系统生成。紧接着,形成了自然整生的第二个规程:系统生存。系统生存的机制是万万一生。所有局部的整质化、一体化,显示了万万一生,成就了生态结构的动态平衡,实现了系统生存。生态系统的本质结构,是在以一生万中逐级生成的,处在初、中级的生态层次,仅有某个或某些本质侧面,只有最后生成的层次,才实现所有本质侧面的中和,完成系统生成。生态系统一经基本生成,就进入了生态循环的系统生存过程。在生态循环中,最后层次的中和质,向系统生成它的中级和初级层次反哺回馈,使得每个层次都有了中和质,实现了万万一生,达成了所有局部的整生。
万万一生,实现了系统各局部的同质性,然未造成同质化。各局部是以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个性质,体现系统的本质侧面,体现系统的中和质构,这就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非线性中和,构成了整体的动态平衡,保障了系统生存。
生态系统以良性循环的方式,实现持续的系统生存,关键在于它的万万一生,遵循了更具体、更深刻、更系统的生态辩证法。生态系统的各局部,形成本质结构的各侧面,形成同质中和的存在,是万万一生的一个方面。它们还在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中,走向多元一体,形成异质中和的存在,是万万一生的另一个方面。它们的非线性平衡,在同质中和与异质中和的基础上形成,是万万一生的再一个侧面。生态系统各局部,个性各异、特色独具、比例不一、尺度不同、数量各殊,既出自本性,又缘于系统需求;它们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是本性使然,也是整体自组织的要求;它们之间,既相克互抑又相生互补,既相争相斗又相胜相赢,既因自身生存的规律与目的,更因整体生存的规律与目的。凡此种种,达成了系统的动态衡生。在同质中和、异质中和以及非线性中和的统一中,所形成的万万一生,更有辩证的生态规律和生态目的之底蕴。
生态系统的循环运行,耦合了所在生境、所属环境以及自然背景的循环运行,达成了立体环行。这就使万万一生,走向了自然整生。同时,生态系统也凭此不断地耗散旧质,形成新质,达成动态平衡,保障了系统生存。
4)一一旋生。系统生长,是自然整生的第三个规程。它以一一旋生的方式,显示了生态系统的超循环发展,实现了向生态元点的超越性复归,形成了全景式的整生,集中地显现了美的本质。万万一生成就了系统生存,其良性循环的系统生存方式,还构成了系统生长的单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叠加着周期性的量变,直至临界点,完整地生发出某一侧面质。这就见出:在万万一生的持续中,形成了一一旋生,显示了整体质构某一侧面质的系统生长。紧接着它又在新的周期性系统生存中,展开了整体另一侧面质的系统生长。这些侧面质的系统生长,一一关联,直至出现向生态元点螺旋复归的拐点,也就从总体上显示了一一旋生的自然整生。
事物的系统生发,在不同的质区里形成与展开。这样,系统生长也就有了两种形态。一是在同一质区里,通过万万一生的延续,即不断的良性循环,形成小尺度的一一旋生,显示出事物整体质构中某一侧面质的周期性生长。二是在由所有质区组成的整体质域里,不同侧面质的螺旋递进,形成大尺度的一一旋生,形成了整体质构的超循环生长。
可以想象,宇宙生态是超循环的。它在膨胀中,序态地形成了众多星系。每个星系都是圈升环长的单元。在圈行中环扩的太阳系就如是。这就在一一旋生中,显示了宇宙质构诸多侧面质的系统生长。宇宙膨胀到极点,这种系统生长形成拐点,在收缩中一一旋生,有序变化侧面质。或者说,它在另一个质区,新生侧面质。这种周期性收缩抵达极点,新生的侧面质宣告完成,宇宙在新的爆炸中膨胀,再生侧面质。大自然在爆炸—膨胀—收缩—再爆炸中,形成了最大尺度的超循环,使多侧面本质的系统生长,中和为整体质构的系统生长。这一自然整生的最大模型,基于大爆炸的宇宙生成论。我把它拓展为超循环的自然整生论,作为其他事物一一旋生的背景与前提,作为其他事物实现自然整生的依据与条件。
事物在以万生一和以一生万中,实现系统生成;在万万一生中,达成系统生存;在一一旋生中,走向系统生长。这就显示了自然整生的完整质程。这一质程,与相应的系统生境、生态环境、自然背景耦合环进,构成了非线性中和的整生质构,使美是整生有了生态辩证法的内涵。美是整生,其内涵从天态整生始,向人态整生转换,在天人整生的耦合中,生长出自然整生,有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辩证发展。美是自然整生,是美的本质发展的逻辑结晶、历史归结和未来预测,是各种美是整生的侧面质的非线性中和,形成了美是整生的系统内涵与完整规定,成为美的本质发展的完备形态。这就在历史、当下、未来的非线性贯通中,确证了美是整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超越时空的普适性。
5)天生之美。在自然整生的质区里,生长出天生之美。生态性与审美性达到自然状态的耦合并进,可成天生之美。事物按其本性生长,其生态性也就达到了最高的质态: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其义不是讲道效法自然,而是说道的法则是自然。事物天态生长,也就在万万一生中,与万物整生,有了最大的量态。事物的审美性,也以自然为最高的质态。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人工创造,也力求“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再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具体的天然之美与其互文,也就有了最大的量态。也就是说,天生之美,生态质与审美质走向了最高化的整生:自然。生态量和审美量也走向了最大化的整生:自然;这就在四位一体的发展中,形成了理想的本质规定:自然整生。
自然整生,是美的最高质态和系统质态,天生之美充分地占有了它,成为最高之美和典范之美。
美是自然整生的本质规定以及相应的天生之美,均实现了向生态元点的螺旋复归,在环回中超越了古代美是天态整生的本质规定,以及相应的天成之美。这种向生态元点的复归,表征了整生覆盖了美的所有质区和整个质域,成为一切美的规定,成为一切美的基础性规定、普遍性规定和最高性规定。
三、自由整生——美的规律
生态自由,是美的机制;生态自由与系统整生互为因果,一体两面,在耦合并进中,共同成就、发展、提升美的本质,共同构成美的生发规律。
1.生态自由——美的机制
生态自由即是事物实现整生的前提与条件,也是事物整生的状貌与质态,从而成为美的内在要求与生发机制。
1)生态自由,指事物活动的自主性。事物按照自己的潜能生成,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也就实现了生态自主,有了基本的生态自由。自主的生态自由,标识了事物潜能的整生,既有着充分的自身欲求与天赋,又有着良好的生境与环境,达成了内外质的自然态统一,可以保证美的自然化生成。
2)生态自由,指事物生长的自足性。事物圆满地实现其欲求,完备地发展其天赋,全面地展现其特性,充分地形成其本质,也就有了自足性的生态自由,显示了整生态和整生质。事物的自主性与生境的支撑性和环境的友好性形成了共结点,保障了这种自足,拓展了生态自由,实现了整生,生成了美。自主性生态自由,是自足性生态自由的基础,自足性生态自由是自主性生态自由的发展。
3)生态自由,指事物发展的自律性。事物自主、自足的生发,顺其秉性,尽其天资,合乎自身的生态规律与生态目的,有了自发的自律。自发的自律,是事物自主自足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的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机制。有了这一机制,事物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自主自足的生态自由。事物在进化中,还形成了接受生境与环境的他律以完善自律的机制,即根据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的系统要求,调适自身,使自主和自足的生态自由,内含适应外在规约的自律。正是这种自律,既规约又保障了事物自主与自足的生态自由,使各种事物的自主和自足形成了共通性和共趋性,构成了中和点,生发了平衡与稳定的生态关系,组成了系统的整生以及系统间的整生,最后达成自然整生,提高了美质。自律,不仅是发展了的生态自由,又保障和提升了自主自足的生态自由,还促成了事物之间以及系统整体的生态自由,这就多方面、多层次地促进了整生,成为美的重要机制。
4)生态自由,指事物生发的自觉性。人的理性,提升了事物生发的合规律合目的性,生态自由走向了自觉。人类是自然开出的智慧花朵。在此之前,宇宙自发地自律,形成与维系事物间的适生格局、适度比例和有机联系,实现整体平衡与和谐进化,所达成的整生既合规律也合目的,生长与发展了美。自然长出了人类,其整生的合规律合目的,凸显了自觉,提升了自由。理性是人类的自觉,更是自然的自觉。人类只有跳出自身的自觉,成为自然的自觉,人类生态和自然生态才可能走向自觉的自由,生发自觉的整生,升华美质。人类有了自然所禀赋的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形成实践理性,其生命活动不仅合自身的规律与目的,也合他者的规律与目的,更合自然总体的规律与目的。凭此,自然走向自觉的大和与自觉的整生,美的质值量度升焉。
5)生态自由,指事物生发的自然性。在自然整体协同的进化中,人的理性发展了,自身、他者、自然的规律与目的了然于心,其生态行为,“随心所欲不逾矩”,在“以天合天”中,使自身、他者、自然走向自在自为的天然整生,也就实现了“自然全美”。人的生态活动有了自然的自由,也就带着自由发展的全部成果,向元点形态的自主态自由螺旋回归,开始新的旋升,不断提升自然整生,以持续发展美。
2.非平衡自由——美走两极
自由整生,与美的发展共进,并呈现出不同的情态。在古代和近代,自由整生是不平衡的。古代,天生成人,人依同天,天有了完全的生态自由,达成了整生。人在依生天、确证天中,将获得的生态自由,汇入了天的生态自由,成为天的整生性自由的一部分,这就出现了天人之间生态自由的不平等、不平衡。这从整体上实现了天态之美。在天态自由的格局中,人只有实现了天化才美,即只有道化或神化的人才美。
近代,人凭借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发展,在与天的矛盾、对立、对抗中,争夺生态主位、上位、首位,主导生态关系,左右生态目的,力求形成整生的自由。与此相应,天被驾驭、征服、压抑、遏制、破坏,在被“人化”中,成为人的自由走向整生的确证,成为人的整生性自由的一部分。这就出现了跟古代不同的天人生态自由的不平等、不平衡,从整体上生成了人态之美。美的发展形成了拐点,出现了复杂性态势。
3.平衡性自由——美趋中和
天人合一,从古代人同于天的一元性合一,经由近代天同于人的一元性合一,走向现代天人耦合并进的二元性合一,历史显示了正反合的生态辩证法。经过古代天的自由整生和近代人的自由整生,现代实现了天人自由的平衡整生。正是天与人的生态自由,在对应耦合中走向平衡性整生,形成了天人中和之美。这一时期的美,仿佛古代天态整生之美和近代人态整生之美走到了一块,然后合二为一,中和生发。
4.非线性平衡的自由——自然大美
从系统生成的角度看,任何时代的代表性美的本质观,都是美的谱系发展的一个位格,是历史的存在,不仅解构不了,颠覆不了,而且集成为谱系的整生潜能,衍化出当代美的本质说。前述天态自由整生与人态自由整生,共成天人自由整生即是。当代自然整生之美,是非线性平衡的自由使然。非线性平衡的自由,为此前的非平衡自由和平衡性自由共同生发,是生态自由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的集大成。正是自然非线性平衡自由的整生,使人的美生,融入天的美生,形成美生世界。
天人合一是一个很有历史张力和逻辑张力的范畴。古代,是人在天中的“一”;近代,是天在人中的“一”;现代,是天人耦合的一;当代,螺旋地回到人处天中的“一”。这个一,既超越了古代和近代同质化的一,也超越了现代合质化的一,走向了自然新质化的一。
人从自然的对面,重新进入自然的里面,和其他物种一起,重组生态结构,重理生态关系,形成一体整生格局。在这一体整生的环链中,人种和其他物种生态平等,各安其身,各得其所,均有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可调换的生态位。各生态位上的物种,在生态循环中,既实现自主、自足、自律的整生,又与其他物种相互依生、竞生、共生,实现物种间的协同,使整个生态循环呈现出不稳定的稳定、不平衡的平衡。这样,各物种的自由整生与物种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发的依生、竞生与共生走向统一,达成了自然系统的动态衡生。动态衡生,是自然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的机理,保证了整体非线性平衡的自由整生,形成了生态大和。这就在美满自然中,生发了自然大美。
人在自然的生态循环中,应成为系统自由整生的调适者。他既要实现自身的自由整生,还要照看其他物种的自由整生,更要关注整个自然的自由整生。他要根据自然非线性平衡的自由整生需求,合规律地调适自身,调适其他物种,使有为似无为,最终胜无为;即人为调适中的自然比纯自在的自然,更能实现非线性平衡的自由整生。这样的美满自然,也就更胜天然的美满自然,所成就的自然大美,也就超越了纯自在的自然大美。
这种建立在自然运行基础上的人为调适,是一种辅助性的调适,他配合自然自发的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所形成的非线性平衡的自由整生,螺旋地回归了古代非平衡的自由整生,显示了自由整生的超循环发展规律。自由整生的规律发展,耦合了目的发展。自由整生,成了美的机制。
非线性平衡的自由整生,既是整生发展的高端,也是自由发展的高端。两种高端统一于自然。自然整生,也就成了当代或曰生态文明时代美的本质,成了美的一般本质的核心质。这样,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机制统合为自然整生,实现了三位一体。
美是整生,张力巨大,质域广阔,不仅过去和当下之美,能在其中序态展开生态位,而且未来之美,也可以接着生发与拓展其空间。
[收稿日期]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