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流动与中国本土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本土论文,人力资本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经济进入的脚步会不断加快,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会日益扩大,并处于主体地位。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决定了对中国本土劳动力需求的扩大。而这种劳动力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量上的要求,而是更深层次的质的要求,也就是人力资本的要求。国内本土企业的发展与外资企业的发展在人才争夺上必然出现激烈的竞争。由于人力资本的争夺而引发的人力资本流动必然呈现新的趋势与新的特点。同时,这种人力资本流动背后所引发的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将会对中国本土经济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至于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背景
1.中国的人力资本状况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国民总体文化程度较低。2000年我国15岁和25岁以上人口国民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85年和7.42年,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初的水平;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2000年仅为1.4%,不仅大大低于欧共体国家平均5%的水平,而且与美国12%的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此外,人力资源结构矛盾突出,首先表现为高层次人才极为短缺。其次是三大产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下与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严重不相适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本的短缺无法在短期内得以改善和解决。从宏观上看,人力资本的供给极度缺乏弹性。但从微观上看,在相对分割的梯度劳动力市场上,不同的经济主体在人才争夺战中所采用的吸引人才的高待遇策略会激发高素质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自愿失业。这样就出现了高素质人才供给极具弹性的现象。宏观上高素质人才的供给缺乏弹性与微观上高素质人才供给的极具弹性的矛盾,将会对中国本土经济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2.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状况
(1)国有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立的是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国有经济产业结构。相当多的理论观点认为,这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忽略了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存在。而事实上如何呢?刘永好在其《家族企业永远不会消亡》中说:“国内平均需要150人的饲料工厂,中国的国有企业大概要200~300人左右,我们希望集团大概要100人左右,而我在美国看到,同等规模的饲料工厂只要7个人。很多人认为这与人家的机械化水平有关,这是完全错的。以饲料工厂来说,中国饲料企业机械化的程度是高于美国的。……那么差别在哪里呢?我国所有工厂都有一个大围墙、保安、收发员、发货员、化验员、地磅房,而美国工厂都没有。……这些都是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工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反它却恰恰是利用由国家“保障”的国有经济企业可以“养活”相对更多的劳动力而建立的,是最好的“高就业”产业结构模式。在这种产业结构中,我国的国有经济企业原本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存在,却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许多社会责任。
(2)非国有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非国有经济首先在农村得到恢复和发展。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一方面在包产到户的基础上,很快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农业生产、运输、销售专业户;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第二产业,从而使原有的社队工业得到发展,为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为起点和以就业为目的发展起来的我国非国有经济,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资本深化方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我国本土经济现有的资本结构与技术含量,使其更易于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变,从而更大的资本投入将倾向于外延式扩大生产。
二、人力资本流动对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经济也随之不断进入,人们普遍担心的是中国本土经济是否会出现大量破产倒闭的现象。客观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也必然会出现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只不过外资经济的进入将这一时间提前,并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由于我国本土经济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密切联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样,中国本土经济在外资进入后有很强的调整灵活性。因此,本土经济只是在数目上会出现大量的破产倒闭,而在资本存量上则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也正是这种调整的灵活性,在以人才争夺为主的未来经济发展中,使缺乏比较优势的本土经济在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出现低级化和低水平的回归,将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阻碍。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个潜在的调整过程:
外资经济与本土经济相比,能给员工提供相对更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必然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的进入。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实行本土化经营策略,将会形成对本土高素质人才的较大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资的进入倾向于现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入世后这种倾向将会更加明显,从而使高素质劳动力将更多地投向现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本土经济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到资本深化进而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而与之发展的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不断成长起来。如果在不变的外资进入条件下,中国经济或许可以按部就班地平稳地进行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将会在更多开放的领域与更大规模和更多数量的外资企业进行人力资本竞争。这使得本来就稀缺的人力资本相对更加稀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经济的产业结构将呈现怎样的调整过程呢?
从短期看,相对资本存量既定,劳动力流动无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由于外资的进入,高素质人才从本土企业流出,进入外资企业,而本土企业由于“入不敷出”,相对缺乏高素质人才,难以推动更大的高技术含量资本,其经济发展将倾向于向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用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资源弥补高素质劳动力流出而形成的产出空白,从而使更多的劳动力进入生产领域,扩大了就业。在这里,我们存在一个假设: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是相同的,都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但现实中,由于各个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决定其放弃人力资本的战略而偏向扩大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一种理性的无奈选择。这是因为,由于新的人才竞争主体的进入,高素质人才价格上升,同时低价格的一般素质劳动力供给扩大,那么短期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必然选择用一般素质人才代替高素质人才以维持产出的实现。
外资企业携人力资本优势投入现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则将会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本土经济的“理性的无奈的选择”则只能处于跟随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也将呈现跟随现象。生产技术与知识具有生命周期,如果高素质劳动力没有足够重视学习,那么其就会因知识老化而成为一般或低素质劳动力。然而这些劳动力则可以在一定时期满足中国本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但我们如果按部就班地重复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会造成本土经济受制于人。那么,高素质劳动力的形成并进入本土经济便是满足现实需求的最直接的现实选择。
从整体上看,中国本土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呈现的低级化和低水平发展,在就业上既有积极因素的影响也有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就业的总体格局就在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此外,外资的进入必然会创造一部分就业机会并带动一部分相关就业。但这一部分对于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的构成来说,由于外资企业投资取向所限,其对于整体就业的长期而言未必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完全由潜在的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趋势所左右。在短期内由于既定的劳动力流动而对经济结构调整导向产生影响,从而会进一步引导这些潜在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如果我国的本土经济仍然缺乏人才竞争优势,那么这种流动又将进一步强化我国本土经济低水平和低级化的发展。
中国本土经济可能会因为外资的流入而得到新的发展契机,但也会因为高素质人才的流失而失去发展甚至生存的机会。因此,从整个宏观经济上来看,尽管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再度兴起,劳动力就业形势必然乐观,但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本土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外资进入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劳动力优势产业的发展,资本更多地被用来进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从而使中国本土经济呈现低水平与低级化发展。如何应对因外资的进入而在无形中造成并强化中国本土经济的低水平化和低级化发展这一潜在的趋势,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专业化、高水平人力资本形成
1.对政府来说,应该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去研究如何适应“入世”需要,从宏观上扩大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第一,要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完善,尤其是注意其中与人事人才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建立健全更加符合国情、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运用必要的法律和经济手段规范人才市场,引导人才流动的方向,使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第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对重要学科领域和高水平研究基地,如一流大学和研究单位及重点实验室等要重点投入,重点支持。第三,建立更能适应技能需求变化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制度,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
2.对企业而言,要尽快建立起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人事管理走向现代化。第一,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人才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僵化的体制和思想观念。因此,必须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择优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一套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第二,具有实力的企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人才竞争,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同时,在国内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企业还可以利用国外人才资源,吸收“外脑”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第三,在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资助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应加大在人员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从而在微观上扩大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
3.对个人而言,要重视知识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在现今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不仅仅具有生产性作用,而且具有创造性作用,尤其是对他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替代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性,不但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会下降,而且可能会使以前的投资付之东流,难以形成长期性效应。因此,第一,继续加大正规教育的投入。第二,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入。仅仅靠在学校期间的知识积累根本无法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进行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再学习是每一个人的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生存竞争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