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项任务而写作完成一项任务是因为一篇作文_套作论文

因为一项任务而写作完成一项任务是因为一篇作文_套作论文

因任务而作文,因作文而完成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完成任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张开先生《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公开发表后,一时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语文教育界可谓是名声鼎沸,全国各地的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为之争论不休,可又语焉不详。究其原因大体有二:一是概念的首倡者以为大家的思维都能与之同步,完全理解该提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不屑于详细阐释;一是各地各类的解读者强不知以为知,做出了许多玄奥而又自相矛盾的解释。于是一线师生个个人心惶惶、焦躁不安,对“作文中到底要用多少字数讨论材料所提供的问题,到底要不要就事论理提升作文的思想境界”毫无成算。

      笔者于2015年12月的某一天从一线教师那里听到“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新鲜概念,最初有点望文生义,觉得任务驱动嘛,没有什么了不起,哪一种命题作文不是受任务驱动呢?把作文试题的一般命题要求(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当做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的任务,一心只在材料的比较上花心思。最终只发现全国卷与福建卷近几年的作文试题在材料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福建卷基本是事理型的,且喜欢预设价值立场,尽管这种预设有的是显性的,如2015年,有的是隐性的,如2013年、2014年。显性的可直接选择材料所提供的价值立场作为自己文章的观点加以演绎,尽管有的学生选择其中的一段话作为自己文章的观点,有的学生选择综合其中两段话或者三段话写一篇作文,但不论哪一种,学生写的作文所表达的价值立场全都是命题者毫无顾忌地为考生预设的价值立场。隐性的需要学生费一些心思分析,才能确定命题者为它们预设了什么样的价值立场,增添了一定的审题难度。

      但全国卷则没有这种预设,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乙卷,所提供的材料全都只是陈述事实,即事件类的材料,并且在作文要求的提示上不做任何价值立场的评判与提示,完全靠考生自己分析材料提炼立意,把立意训练列为作文的一项重要能力。

      但读到张开老师的文章后,我才知道自己错了。先是明确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接着又发现该文章有一个副标题——“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明白了张开老师做的是全国卷自身纵向的比较,于是又将近三年全国卷作文试题作了全面的比较,这下发现在作文要求的提示上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与乙卷与往年不一样的地方:

      (2013年甲卷)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甲卷)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甲卷)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5年乙卷)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与2014年的作文要求提示都只有一段话,涉及的都是对作文的要求;而2015年的甲卷与乙卷的作文要求提示却都多了一段话,均是对考生下达的作文外的任务。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任务呢?张开的文章这样阐述:

      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今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这段话很明白地指出增加这样的任务型指令,就是为了防止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套作与宿构。套作与宿构是老问题了,虽然也曾有过一些防患手段,但都不足以抵御(甚至不少教师教学生这样做),2015年的尝试,似乎让教育部考试中心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防患手段,即用任务防。因为有了这些任务指令,考生们再也不能像一般的材料型作文那样,在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后套入自己事先准备的内容(包含宿构、论据、套语等)。毕竟,这样的任务指令,使试题在写作之外另有一项任务需要学生去完成。学生若只完成任务而没有写作,自然不能算完成试题;可若只完成了作文而没有完成任务,一样也不能算完成试题,而他所写的作文自然也就不是好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这就迫使学生只能在材料提供的情境中,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清晰而坚定地表明态度,多维度多层次地分析比较,最终能够深入而透彻地阐述看法。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试题,它除了要求考生“对于以上事情”表明自己的态度、看法外,还要求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若考生只是写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对以上事情的态度与看法,没有“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就只能视为完成了作文而没有完成任务,严重偏离题意,恐怕连及格分都拿不到;如果写了信,考生就得在信中与相关方交流,而这种交流若未彻底,就不可以随随便便地闪身离开谈自己要谈的问题,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观点,为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考生就只能心无旁骛地“对于以上事情”做详尽的分析,这才符合命题的要求。当然,要对试题提供的真实情景下发生的具体事件作详尽的分析并与相关方做透彻的交流,考生事先准备的内容自然就派不上用场,就不可能产生宿构,也不可能有套作。

      不妨再看看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试题在作文外下达了“对三名‘当代风采人物候选人’做出权衡与选择”的任务指令,考生在完成作文时必须对试题材料提供的三名“当代风采人物候选人”做出最终的选择,也就是说必须选也只能选一名候选人,否则考生也只能算是完成了作文而没有完成任务。这就迫使考生认真地在试题材料提供的情境中对三个候选人做多维度多层次的比较分析,态度鲜明且充分详尽地阐述自己不选其他两人的理由,最终明确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选择。

      正是这种“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的任务型指令的下达,使得考生不可以像一般材料型作文那样,狡猾而模糊地以各有千秋为托词,做出看似高屋建瓴实则空洞没有立场的泛泛论述,然后轻便快捷地闪身,套入自己事先准备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宿构与套作。

      所以,我们要这样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考生在写作之外还有其他任务,他必须在完成作文的同时,完成试题交给的这些任务。若只完成作文,没有完成任务,就有可能被判为严重偏离题意,自然不是好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甚至无法获得及格分;当然,若只是完成任务,而没有写出作文,就更糟糕,可能惨到没有得分。即考生是因任务而作文,同时也因作文而完成任务,任务与写作少一项都不可以。作文不再是单纯的作文,而是在任务驱动下的作文。没有任务,就没有作文,而没有作文就完不成任务。

      从题型看,它仍属于材料作文;从写作动机看,是由任务驱动写作。教师千万不能忽视“任务”二字,否则命题时就会忽略发布明确的任务指令,把试题命制为一般的材料作文试题。如下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

      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命题者就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叫“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把写作要求与任务混为一谈,从而把完成写作当成试题的唯一任务,学生没有了任务的驱动,就只能为写作而写作了,与2013年、2014年全国卷的新材料作文试题的区别仅仅在于所引文字材料为当今社会的时事材料而已。因没有在作文之外提出任务要求,这道试题就沦为了一般的新材料作文试题。

      若要将此道试题改造成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就必须在试题作文要求的提示文字中再发出一道诸如“并且说服他”的指令,从而让试题自身合理地要求学生凸显写作的针对性,使他们静下心来在真实事件的情境中完整地讨论吐痰男的丑行、黑衣男行为的正负影响以及劝架乘客的指责,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那么,我们又应当怎么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明白作文外有什么任务,写作时一定要服从任务的需求:要写信,就要把信写完整,与收信人做透彻的沟通交流,绝不要将信写一半就转身畅谈其他事理或者热点问题;要权衡选择就权衡选择,并且耐心细致地阐释为什么做出这种权衡选择。例如本次省质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试题的唯一缺陷就是隐含着预设的价值立场,相信考生一看试题都会做出以“祖训”为传家宝的选择。但就题型而言,它的确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试题。命题者下达的任务型指令就是要求考生在表达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的同时对三种传家宝做出权衡与选择(和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的作文试题一模一样),也就是说考生不仅要作文,而且在作文中应当体现自己对三种传家宝做出的选择,这样才算完整地解答试题。那么,怎么写呢?尤其是怎样写好呢?我个人以为,最好结合“当下中国家庭(甚至家族)更需要、更稀缺的是什么”这样的社会背景,从传家宝对个体人生、对家庭社会、对国家命运甚至对传统与现代、对传承与变革等方面的影响等维度尽己所能地进行全方位探讨,对试题给出的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还有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点的三种传家宝作透彻的分析:不但要看到小张家的传家宝是实物,它也可能是一个价格不菲的文物,同时也具有超越金钱的文化、历史价值,或因承载着家族的记忆而显得弥足珍贵;也要看到小杜家的传家宝看似平常,其实它不但极具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爷爷的努力和奋斗,象征着祖辈们用血肉换来的荣誉,具有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力量,所以,它也是值得珍视的;还得知道小程家的传家宝虽是无形的,但却是中国许多家庭都有的祖训,在我们这个注重家族观念的国度里,祖训代表了一种信仰,是一个家族重要的精神密码,是维系家族、沟通代际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比较它们各自在自己的价值判断中的地位,最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用最充分的理由阐释自己心中“更有价值”的标准,表达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读到这里,你还有先前的对“作文中到底要用多少字数讨论材料所提供的问题,到底要不要就事论理提升作文的思想境界”的困惑吗?如果有,那么我告诉你:“答案是透彻分析;可以提升,不可闪身,且就在分析中提升。”因此,不管怎么写,关键在于分析。其实议论的核心本就是分析,可以没有论据,但不能没有分析。论据可以有,但并不能作为要素,更不能成为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要素。既然这样,我们积累那么多的论据有何用?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的是分析,论据可以积累,但不要刻意,关键是要会用论据,学生从幼儿园到参加高考已经读了快十五年的书,所学到的知识都可以作为论据,但一定要改变以论据定论点的习惯做法,到材料中找背景,到材料中找矛盾,分析这些矛盾,从而确立自己的论点。

      分析其实没什么了不起,虽然分析有多种,包括定性分析(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定量分析(为了确定客观对象各种成分的数量,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题)、可逆分析(解答下述问题:作为结果的某一现象是否又反过来作为原因,从而产生原来是原因的那一现象)、系统分析(将客观对象看成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是一种动态分析)、因果分析(为了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的原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但考生只要掌握了因果分析就基本够用了。就这一点而言,福建高考常做的时文短评题倒是很好的关于分析的训练形式,只是不能分析得那样浅表。

标签:;  

因为一项任务而写作完成一项任务是因为一篇作文_套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