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前进的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科学院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概述
自中国科学院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成立以来,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国科学院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建国伊始的创业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稳定发展时期,中国科学院的基础研究在全国起着开拓、奠基的作用,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创造过辉煌;即使是在十年动乱科研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期间,仍出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拨乱反正之后,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的科技事业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工作得以全面恢复,并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在积极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为促进基础研究出成果、出人才,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从经费支持、组织模式、运行机制、优化精干科研队伍以及建立科学管理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业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如开国内之先河,恢复招收研究生,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创建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对我院乃至全国基础研究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977年,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了有1200人参加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与国家科委共同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对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的发展做出战略部署。虽然这一规划的内容铺展得很宽,在以后的几年中未能也不可能全部实现,但对振兴基础学科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原子分子物理、分子反应动力学、计算机化学、分子生物学、非线性科学等一些新兴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也正是这个规划,有力地推动了大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促使我院成为中国大科学研究的基地[1]。
“六五”、“七五”期间,国家投资7亿多元, 在我院建设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2.16米大型天文望远镜、神光Ⅰ号等大科学装置以及千万焦耳级托卡马克HT- 6M和“八五”建成的HT-7超导托卡马克等中型科学装置。1988年10月20日的《人民日报》在报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指出:它的建成“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这些设施不仅成为高能物理、核物理、热核聚变和天文研究的重要基地,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带动了机械、电子、光学等相关综合性高技术的发展,造就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与技术队伍。利用这些装置,近年来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正是上述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使我院在“九五”和“十五”期间,能得到国家的立项支持,对现有的一些大装置进行升级改造,如合肥同步辐射二期工程,兰州冷却储存环,并建设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如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工程。同时积极开展了一些大科学工程如空间太阳望远镜(SST)、大射电望远镜(FAST), 与地方政府共建上海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等项目的预研。
2 在改革调整中前进
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一些在文革中撤、并、转和下放的研究所在70年代末相继恢复,如声学研究所……等。同时,一些新的研究所也相继成立,如系统科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固体物理研究所等。80年代初,科学院迅速地增长到近120个研究机构,各类人员曾达8万多。基础研究的队伍相应地得到扩大。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如队伍过于庞大,课题重复等等。对于尚处于建设发展阶段的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88年至1994年依次为0.71%、0.70%、0.71%、0.70%、0.69%、0.62%、0.50%[2], 呈下降趋势,而其中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的经费仅为研究与发展经费的6.1%[3]。在这种情况下,基础研究要求生存、求发展,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国争取席位,就不可能全面铺开,必须在学科布局、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调整。
2.1 学科布局初调
为使学科布局更趋合理,研究所的学术方向相对集中和明确,并进入国际学科前沿,中国科学院对研究所作过3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于1981~1982年,由数理学部、化学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和技术学部先后组织73 位院士和院内外170多位同行专家以物理所、上海原子核所、紫金山天文台、长春应化所、昆明动物所、成都生物所、地理所、上海光机所、半导体所等17个研究所为试点进行学术评议[4]。 在以后的几年里,陆续扩展到其它研究所。通过评议进一步明确各个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方向和任务,并根据院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所际之间的调整,将一些研究领域与人员调至更适于其发展的研究所,以进一步加强已有的优势和减少学科设置上的重复。评议为基础学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人尽其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对研究所进行结构性调整
第二次于1993年起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对研究所进行结构性调整的计划,即按国家队的要求,对研究所的学科方向与布局、研究队伍、科研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我院配合国家科委将物理所、化学所、应用数学所、生物物理所和地球物理所等五所作为基础性研究所试点单位,进行结构性改革之尝试。1996年,结合研究所的分类定位,将试点工作扩展到另外十五个所,并逐步在全院范围内铺开。
2.3 深化改革,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第三次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院向国务院呈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获准之后。
我院在报告中提出:未来的中国科学院,将成为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按照现代化科研院所管理模式高效运行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充满活力的国家知识创新中心[3]。
结合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我院在前一段试点所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加速探索优势集成,促进研究所之间的结合,将研究所改造重组成为基础研究新基地的途径之步伐。
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和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四个研究所经过整合,于1999年1 月正式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实行研究人员招聘上岗。
天文口在北京天文台的基础上,与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长春天文站和南京天文仪器中心的一部分组建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对大型仪器的运行、改造与建设实行统一管理,研究工作分布在各台及与高等院校的联合体中,进而组建国家天文台。
在北京物质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中,第一步以物理所为核心,进一步充实发展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提高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低温技术实验中心相关部分并入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筹组以高技术材料为主的人工晶体中心;以化学所为核心,整合感光所有关部分形成以分子科学为主要方向的物质科学的另一支点。此外,以低温中心、感光所的技术部分为主,联合物理所、化学所的技术转化部分组建技术发展中心[5]。
上海生命科学中心及其它生物口研究所,根据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要求,正在联合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与此同时,选择理论物理所、大连化物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三个研究所,开展以研究所为单元的试点工作。试行预算拨款制度,扩大研究所自主权。加快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三年内形成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二十年间,改革调整一直在院、所上下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所内部曾几次对课题进行调整,如80年代中,为破除原有管理模式的束缚,物理所于1984年率先取消研究室这一中间管理层次,由研究所直接对课题组进行定期考核评估,使一大批中青年脱颖而出,迅速地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近几年各研究所又针对“多渠道争取经费,自由申请课题”下产生的课题分散、重复之倾向,撤并既无经费又缺少活力的课题,将研究课题相对地集中于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之下,增强基础研究的竞争力。
3 积极探索适合基础研究的模式
我院在对研究所进行学术方向上的评估、调整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于基础研究发展的经费支持方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营造一个适合科研人员从事创造性研究的环境和氛围。
3.1 设立自然科学基金
1981年,根据院士建议,经国务院批准,我院设立了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基金资助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评审方法确定项目。从1982年到1986年的四年期间共资助了4424个课题, 资助经费总额为17200万元[6],主要资助对象为高等院校和工、农、医、 国防等部门的研究单位。这样的资助方式,犹如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自然科学基金的设立为基础科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在积极引导科学工作者在科学前沿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促进了院内外科学工作者的合作;为避免行政干预,确保资助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建立起专家评审制度。这为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在思想上、组织上和人员上做了充分的准备,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也为中国科学院自身在基础研究经费的分配与管理上引进了竞争机制,逐步实行经同行评议后择优支持的方法。
另外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在天文学科实行经费包干制,此后陆续设立了数学学科特别支持费、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科特别支持费、生物区系分类特别支持费和理论物理学科特别支持费,并分别成立学科专家委员会,这种支持方式使上述领域的基地研究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吸引了一批人才,取得很好的效果。
3.2 创建开放实验室
为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研究体系, 探索研究机构的新模式, 我院于1984年开始筹划选择若干重要的科学前沿或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一些研究基础和实验条件较好的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并提出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八字运行方针。开放实验室的建立,稳定了我院基础研究的基本队伍,相对稳定的支持与严格的评估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十几年来,开放实验室吸引和培养了众多的科技人才,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其中不乏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荣膺院士称号者;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我院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到目前为止,我院有开放实验室117个(其中50 个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所2个。1997年的统计表明, 我院开放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129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052人),客座人员8137 人, 其中475人是国外学者,正承担着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委项目、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565个课题,开展了252项国际合作项目[7]。科学院1997年荣获了2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12 项的主要完成者是开放实验室的固定人员。
在1995~1997年间,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共同组织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分部门实验室按年度、分学科进行的统一评估中,我院有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0个院开放实验室参加了评估,其中12个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占全国的优秀实验室的57.14%[8]。评为优秀的21个实验室中,基本上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4 个部门实验室(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高分子物理联合开放实验室、固体润滑开放实验室),且都隶属于科学院。
与此同时,根据基础学科的需要,相继建立起一批观测基地和野外台站,采集和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为基础学科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素材和依据。
3.3 创建科学研究中心之尝试
鉴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学科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往往产生于交叉学科领域,而作为我院基础研究机构改革重要模式的开放实验室基本上还是单一学科,因此,1993年底,中国科学院首先提出在若干基础研究的重要学科交叉领域建立科学中心。此举也是为优势集成及更好地支持杰出的青年学术带头人而进行的一种尝试。科学中心的建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如:上海生命科学中心是按全新的、开放的动态模式运转,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公开招聘,着重在某些重要的生物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北京的凝聚态物理中心是以改造物理所为主,将京区与凝聚态物理相关的开放实验室加以优选、重组、按新机制运行发展;晨兴高等数学中心则是独立于原来数学各所的研究实体,通过中心的管理委员会与有关所和高校联合,开创了企业资助办科研实体之路;而南北两个材料研究中心以及长春应用化学科学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的支持,体现了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的结合;合肥高等研究院是以校所结合为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的研究中心,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既拓宽了大学的研究领域,又为研究所培养了专业人才。
3.4 分析学科优势领域
五十年来,我院的基础研究已从解放初期的只能在很少几个领域中做零星的研究工作,发展到目前各主要学科都打下较坚实的研究基础,具备了解决综合性重大问题的实力,但所形成的学科布局在以前的几次调整中改变并不很大,研究队伍强弱混杂,难以适应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要开创基础研究的新局面,就必须清楚我院各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地位。因此,我院于1993年在院内组织成立了学科专家委员会,对院内的各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从实力、水平、成果、队伍几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初步理清了各领域在国内外所处地位以及我院的优势所在。
优势领域分析成为制定我院基础研究“九五”乃至2010年规划有力的依据,也为相关研究所的定位提供了参考意见。
4 从统计数字,看我院的基础研究
二十年的改革实践中,中国科学院的基础研究的组织结构在不断地优化,研究队伍在不断地精干和年轻化,实验手段在不断地发展,研究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重视基础研究的前沿性、前瞻性,在国内率先开辟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我们可以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SCI收录统计、承担国家重点、 重大项目以及青年人才等方面了解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的状况。
4.1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情况
从1956年至今,共进行过八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除第一次外,其它七次评审均是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进行的。我院在第二至第八届评审中获奖232项,占总奖项的40.35%,其中一、二、三、四等奖占相应等级总奖励数的比例分别为:54.17%、54.36%、39.18%和24.63%。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科学研究水准的逐步上升,一等奖的获取难度越来越大、获奖项数越来越少,第五届与第七届评审中一等奖空缺,但第四、第六和第八届的一等奖桂冠全部由中国科学院摘取[9—12]。
4.2 科技论文统计情况
科技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部门的科技活动的成果及学术水平,也是国际上衡量科研有效产出的指标之一,因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表1[9,13]所列数据,表明我院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篇数与被引次数近年来保持着平稳的增长趋势。
表1 1992~1997年科技论文发表情况
全 国中国科学院
被国际 国内刊 被国际 在国际国内刊
年份 上收录 物发表 上收录 SCI论文 被引用物发表
(篇)(篇)(篇)
篇 次 (篇)
1992 15466
98575
26421724 1943 3898
7170
1993 15711 101983
35391877 2284 4393
6754
1994 24584 107492
40641993 2318 4286
7038
1995 26395 107991
46142276 2615 5033
7424
1996 27569 116239
42192224 2955 5727
7813
1997 25007 120851
55002926 3436 6724
8175
根据《科学引文检索(SCI)》、《工程索引(EI )》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三种检索工具统计,1997年,我院被国际上收录5500篇,比上年增长30.4%,比全国增长率高出2.8%;SCI收录论文较上年增加702篇,增长率为31.6%,比全国、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增长率22.4%、23.4%和24.2%分别高出9.2、8.2及7.4个百分点;被EI 和ISTP收录的情况也分别增长27.3%和33.6%,SCI 论文被引篇数和被引次数较上年分别增长16.8%和17.4%。我院论文在全国以及国内科研单位的比重情况,参见表2[13,14]:
表2 我院1997年论文在全国以及国内科研机构的比重
国际收录SCI论文被引国内论文
其中基
合计
SCI ISTP
EI篇次
金资助
论文
全国 25007 10033 5140 9834 9952 18134 120851 35220
高校 17705 6760
3756 7189 6166 11177
76986 26806
科研机构 6697 3109
1150 2438 3651 703724821 7477
科学院
5500 2926
723
1851 3436 6724
8175
4588
院/全国% 22.0 29.2
14.1 18.8 34.5 36.5
6.813.0
机构 % 82.1 94.1
62.9 75.9 94.1
95.6 32.9
61.4
从上表不难发现,我院的SCI论文收录数、 被引篇数和被引次数三项指标,均占国内科研机构的90%以上;根据SCI的统计,1993 ~1995年论文在1996年被引证数较多的10所科研机构,皆为我院下属研究所,而且我院的SCI论文被引证率连年高于全国和高校[9];1997年被引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为1.96,而此“数值”全国为1.85,高校为1.81,科研机构为1.93。
4.3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重大基础性项目情况
从我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重大)以及国家重大基础性项目的情况,可对我院基础研究队伍的实力有一定的了解。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以来,我院面上基金的受资助率,无论是在项数上还是在经费上,一直略高于面上基金的资助率[15], 分别高出7%与4%以上。
表3 说明我院承担重点与重大基金项目的份额大大高于面上基金的受资助率。表4 说明我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所占比例较高。
表3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重大基金(项)重点基金(项)面上基金(项)
总院总 院 总 院
七五 87
39+2/2
% 45.98
八五 38
16+6/2 105 17252
3521
% 50.00
37.95 20.41
九五 41
19+7/2 479 167 10405
1999
% 54.88 34.86
19.21
注:1.分数项为与其它部门共同主持之项目
2.九五的统计以1998年底已立项目为准
须说明一下,在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依托部门的项目中,大多数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我院的专家,主要承担单位也在科学院。
4.4 优秀人才——科学创新之本
优秀人才是科学创新之本。我院在调整组织结构、转换运行机制的同时,大力加速基础研究队伍的建设。自80年代起,针对基础研究队伍老化、杰出人才匮乏而亟待加强的状况,我院相继设立了院级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奖、院长奖学金和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项目,采取和推出了青年人才破格晋升高级职称、院长择优支持、百人计划、西部之光等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努力创造条件发现、吸引、培养和支持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学术带头人。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各重点学科、优势领域及学科前沿与新生长点的人才急需,更为基础研究带来了活力。
表4 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情况
总项数 科学院 教育部 基金委 其它部委
八五攀登项目A30 13 5 8(5*) 4
院/总% 43.33 16.67
26.6713.33
八五攀登项目B15 3+3/2
3+1/2
6+2/2
院/总% 30.00
23.3346.67
九五攀登预研项目 44 14+6/2 7+3/2 7(5*)10+3/2
院/总%
38.64 19.32
15.9126.14
九五攀登预研专项 7
1
2(2*) 4
院/总% 14.2928.5756.14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 15 4+2/2 1+2/24+1/2
2+1/2
规划项目 (2*)(1/2*)
院/总%
33.3313.33
30.00
23.33
注:1.分数项为与其它部门共为依托部门
2.(*)表示项目首席科学家为科学院的专家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数统计截至1999年3月
从1994年增设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来,我院有152 名青年学者获得该项资助,占受助者总数的35.68%,其中化冶所李静海、 物理所沈保根、等离子体所李定、大连化物所包信和、化学所白春礼、地质所丁仲礼和中国科技大学李晓光等七人,因工作出色得到延续支持。如同承担重点基金和重大基金项目的情况一样,我院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的比例高于面上基金的受资助率。
求是基金会从1995年设立了“杰出青年学者奖”,以褒奖在科学研究中辛勤耕耘的青年人。4年来共奖励80位青年学者, 其中有我院的34位,占受奖总数的42.50%。
5 基础研究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科学院的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上获得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提高中华民族在国际科技界的地位作出重要贡献。1998年12期《基础科学研究快报》上“我国基础研究的20年”一文中提及的主要成果和贡献[16],绝大多数出自于我院,如辛几何方面的研究,以其特有的创新性、系统性和广泛性,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并成功地应用于天体力学、分子动力学、大气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之中,带动了国际上的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在计算数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是数学认识和实践上的飞跃;利用大科学装置实现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首次合成出汞-208等重丰中子新核素, 建立起完整的衰变纲图;澄江动物化石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为国际古生物学家所注目;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发现及高临界温度超导电性的研究,提高了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影响和地位,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一直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物基因研究方面,率先成功地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在光学非线性晶体研究方面,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研制成功几个中国牌优质晶体BBO、LBO等,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对我院的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分别进行简述。
5.1 数学学科
我院数学口在保持基础数学——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等研究优势的同时,注重发展应用数学,为国防建设服务,如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控制论、系统科学、计算数学等,并在小波分析研究、代数几何、算术几何、现代数学物理方法、金融数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数学机械化研究、编码理论、粒子系统、投入产出理论等学科交叉处布点,开展研究。
中科院在数论、拓扑学和函数论等基础数学研究中,获得过许多世人瞩目的成果,如:哥德巴赫猜想从证明了(3、4 )一直到证明了(1、2),至今二十多年还没有人能把这个结果再推进一步;此外, 近年来在计算数学、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和控制理论等应用数学领域,数学机械化研究等方面又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 (1)哥德巴赫猜想研究,(2)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二等奖8项:(1)整函数和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2 )有限元方法,(3)复几何与相关问题,(4)补偿列紧原理与气体动力学方程组,(5)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6)狄氏型与随机分析,(7)关于斯坦纳树的研究,(8)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的新进展。
5.2 力学学科
我院在工程控制论、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过去为国家军事和空间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在流体弹性模型及其在核爆炸与穿甲破甲方面的应用研究,裂纹顶端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和断裂准则的研究等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在描述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中,率先建立了“热塑剪切带”理论,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并被誉为“白氏模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及其在核爆与穿甲方面的应用”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5.3 天文学科
天文学是一门依赖于仪器和设备发展水平的观测科学,是有着广泛前沿领域的大科学。我院所属天文台、站集中了全国的大中型天文望远镜。改革开放以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中型天文望远镜有:上海佘山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上海天文台的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青海的13.7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北京天文台河北兴隆站的2.16米反射望远镜,密云站的米波综合孔经射电望远镜,怀柔站的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等。不仅是设备集中在中国科学院,约80%的中国天文研究队伍也在中国科学院。我院的天文学工作者囊括了天文界的国家重要奖项,并主持着天文学科的2项攀登计划项目和大部分重大基金项目。 目前正承担着大科学工程项目LAMOST的研制工作。
我院早期的天文学工作以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为主,在测时、测地、天文地球动力学以及历算,人造卫星动力学、小行星和彗星的搜索、定轨和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近20年来在太阳物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黑体结构、耀斑机制、太阳射电爆发形态和机制、 太阳脉冲X射线和伽玛射线等研究领域都有出色的工作。SCI论文数从1993年至1997年的五年间增长45.7%, 有关太阳物理研究方面的论文已占国际权威杂志《Solar Physicis》的5%左右。 熊大闰院士关于恒星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被称为“熊氏理论”,并被用于研究大质量恒星的演化和太阳震荡。1989年发现的总能量为10[37]尔格的恒星耀发,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正常恒星的最大能量释放,国际同行将其称为“中国耀发”。超新星的发现和研究处于国际领先。
此外,在人卫激光测距、地球自转研究、大地板块监视、空间目标监测等应用天文学研究方面,为国际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近十几年来,天文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1)我国世界时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成就,(2)小行星、彗星探索发现与研究,(3)恒星非局部对流理论,(4)太阳大气动力学的数值研究,(5)天文望远镜光学的研究。
5.4 物理学科
我院的物理学家活跃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高能物理、光学物理、电离层物理以及声学等物理学的分支领域。近年来作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作,如:在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实用符号动力学及其在耗散系统混沌研究中的应用、聚乙炔中局域型元激发的量子跃迁理论、生物膜形状模型理论、Bc介子等双重味介子破碎函数计算、原子核的EMC效应、生物膜的液晶模型、半导体超晶格声子模和电子态理论、半导体微结构的电子态和有关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提出了将直接法和间接法相结合的原理,建立了一套有效处理单晶结构分析中多解问题和超结构的方法;先后发现5次、8次和12次对称的新准晶相;在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独立地在钇钡铜氧体系中发现了零电阻为78.2K的超导体,在掺锑的铋体系中制得了转变温度在132K 的超导体,这在当时都是世界上临界温度最高的超导体。在浅海声传播、混响与声场相干性浅海声学问题、深海汇聚区理论以及远程定位新方法等水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领先的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近20年来,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1)五次对称性及Ti-Ni 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2)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二等奖8项:(1)浅海声场研究,(2)直接法处理晶体结构分析中的赝对称性问题,(3)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4)简正波声场的变换与过滤的研究,(5)实用符号动力学及其在耗散系统混沌研究中的应用,(6)半导体超晶格的电子态与声子模理论,(7)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8)半导体输运的平衡方程理论。
5.5 化学学科
中国科学院的化学研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十万吨级顺丁橡胶工业的建立是以中科院的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高效聚合研究为基础的;80年代的新品种衣着纤维——丙纶纤维,也是我院的丙烯高效聚合和聚丙烯纺丝过程的基础研究成果提供了基础;80年代世界上最好的非线性光学晶体低温相偏硼酸钡和三硼酸锂以及闪烁晶体锗酸铋等也是通过晶体结构与性质关系,晶体生长过程的基础研究成果而制得的;天花粉蛋白的基础研究成果使我们找到了一种抗早孕、中期引产和抗艾滋病的新药;膜分离过程的基础研究使得国产中空纤维氮氢分离器已小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众多天然产物研究中,青蒿素是其中较为瞩目的一例。青蒿素在我国马王堆的汉方中即有记载,我院于70年代中完成其结构测定,引起国外有机化学家的重视,1984年与瑞士科学家同时独立地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以后又发展出我国独创的抗疟新药,为WHO推广应用,近年又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其抗疟作用机理。 我院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有机导体研究、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团簇研究,Wittig型催化反应研究、溶剂热合成与碳纳米管生长技术等新合成方法学的研究、扫描隧道显微学、高分子凝聚态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我院化学家与生物学家合作,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详见生物学科); 化学口研究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项:(1)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研究,(2)化工冶金中的散式流态化,(3)强化高炉冶炼过程中的基本问题,(4)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新反应的研究,(5)分子结构与性能间的定量关系,(6)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7)甾体激素的合成与甾体反应的研究,(8)天花粉蛋白的化学——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研究,(9)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全合成、反应和立体化学,(10 )亚磺化脱卤研究,(11)分子束反应动态学与分子传能研究,(12)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13)无气泡气固接触,(14)氟化学中单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15)有机砷、锑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应用中的方法学,(16)钼、铁、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17)大柴旦盐湖调查、盐卤硼酸盐化学和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 (18 )导电聚吡咯的研究,(19)元素同位素质谱测定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5.6 生物学科
生物学在近20年来,在宏观到微观各个层次上开展研究工作,探讨神经、脑、膜、基因等各方面的重要现象,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如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地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多核糖核酸(与化学家共同完成);猪胰岛素晶体的1.2 埃分辨率的结构分析;提出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及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首次发现光合磷酸化高能态的存在;提出新生态肽链的折叠与转译同时进行,折叠在转译中止后才完成的假说;首次阐明家兔外膝抑制与解抑制神经元的非线性整合和离子通道机制;首次证明在植物胚胎发育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决定双叶子植物的形成;蝗虫、棉铃虫的虫情预测预报和化学防治等等。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 项:(1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2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3)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等奖15项:(1)东亚飞蝗生态、 生理学等的理论研究及其在根治蝗虫中的意义,(2)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3)光合磷酸化高能态的发现及其有关机理的研究,(4)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镇痛机制的研究,(5)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十二种新有效成分的发现,(6)固氮基因的结构与调节,(7 )光合膜的结构与光能分配及转化效率的研究,(8)氮化物对力复霉素和景岗霉素生物合成的调控,(9)高分辨率高精度胰岛素及去五肽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10)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克隆与表达,(11)羟甲芬太尼——一种新的高选择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12)家兔外膝体神经元回路的研究,(13)酶活性不可逆改变的动力学研究,(14)银鲫天然雌核发育机理研究,(15)胰岛素分子正确结构的形成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注:本文未包括地学与资源环境基础研究部分(统计数字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