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幕到荧屏:电影的电视剧改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荧屏论文,银幕论文,电视剧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领域,由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剧的例子很多,对于从文字到影像的相关研究也不少,而对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现象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由电影改编成的电视剧数量不少,如《小兵张嘎》、《林海雪原》、《倩女幽魂》、《夜半歌声》、《一江春水向东流》、《英雄虎胆》、《红粉》、《卧虎藏龙》。今年热播的电视版《神话》、《手机》。而去年的热门电影《风声》、《十月围城》、《建国大业》,今年冯小刚的新作《唐山大地震》等也正在或即将被拍摄成电视剧。往往是电影火了,随后就跟拍电视剧,形成电影“打先锋”,电视剧“再开发”,呈现出电视剧市场的“淘金热”。本文试图从一些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经典案例入手,对大银幕到小荧屏的文本转换做一简要分析,寻求电影的电视剧改编的深层原因和改编策略,以期对今后电影的电视剧改编提供参考。
一、改编的可行性及动因
电影和电视剧虽同属声画艺术,但却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电视剧由于篇幅容量大,能够容纳更多的故事与人物,以有“知名度”的电影故事作背景,改编成电视剧,在收视上已有了先天优势。对电视剧艺术本体的追求,受众的需求以及市场盈利的需要,推动了改编剧的繁荣。
1.电视剧艺术本体的追求
对于同一个主题、同一种题材,可以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电影和电视都是以直观的视听形象来讲述故事的叙事艺术,但它们却有不同的艺术特性,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一些成功的电影作品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也让人们深深地思索,把这些电影加以改编,补充其细节空间,给观众以新奇的审美感受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因之一。又由于电视剧具有开放的艺术结构,能够容纳更加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拥有不同于电影的独特个性,使电视剧利用已有故事材料,运用新的艺术形式追求新的审美体验成为可能。有限的优秀电视剧本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电视剧艺术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利用各种艺术资源来丰富壮大自己。因此,改编一些成功的电影作品,有利于电视剧艺术本体的发展完善。
2.受众心理分析
优秀的电影让观众久久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中,“观众正是通过银幕世界和荧屏天地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欣赏影视艺术过程中来直观自身”①。受众渴望通过电视剧再次直观自身,推动了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也成了观看改编电视剧较强的心理基础。具体来说是:
意犹未尽心理。同一个审美对象对于观众来说并不具有永恒的魅力,甚至出现“审美疲劳”。对于经典的故事、电影,人们读了小说又去看影视作品,或者看了影视作品又去读小说,或者看了电影还想看看电视剧如何表现,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追求和渴望。这样一种意犹未尽的观赏心理推动了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可能性。
好奇心理。好奇心是大多数人拥有的心理特性。当电影成功地带给观众视听奇观享受后,仍然沉浸在电影梦幻中的观众在媒体炒作之下不免心生好奇,想要看看新的艺术形式有了些什么变化,甚至怀着无比期待的心理试图重温美梦。这样,当一部成功电影宣告改编成电视剧时,必然就会吸引众多的眼球,无论是经典名著改编成影视剧,还是成功电影改编成电视剧,观众都拭目以待。
娱乐消遣心理。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电影作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成为吸引观众重看电影和关注电影改编的电视剧的一个感性诱素。即使是包涵严肃主题思想的电影作品,观众也会在娱乐休闲的时刻打开电视机,再次品味其中的况味。由于对电影的基本故事情节已经有所了解,又由于家庭宽松随意的观赏环境,电视剧观众在再次观看故事时,往往以更加放松的姿态来欣赏,娱乐消遣色彩更强。
3.商业盈利的市场需求
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文化消费特别是大众文化消费成为主要的消费形式。当代社会以视听消费为显著特征,“形象的狂欢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仪式,追求视觉消费所带来的快感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②。影视制作投资方为了获取最大的商业盈利,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要,面对成功的电影作品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和社会影响,难免会跃跃欲试。而播出方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让质量好的电视剧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改编电视剧可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
正是由于电视剧本体艺术不断追求彰显独特个性、广大观众观赏心理的需要,以及商业盈利的市场需求使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探究其改编的动因及可能性,分析其改编成败的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对改编剧艺术规律的认识。
二、从大银幕到小荧屏的文本转换
从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是把电影语言进行解码,然后用电视语言再度编码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符号现象、行为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电视剧改编者能动的二度创作。下文就以电影和电视剧版的文本比较为起点,分析改编后的电视剧在题材选择、叙事主题、叙事策略、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试图寻找出改编的一些特点规律。
1.题材选择的新颖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及人们审美视野的扩展,新的故事题材越来越有吸引力。“电视文本题材的新颖性、超前性是审美现象中自然、社会客体变化与创作主体思想观念变化共同的要求,审美创作是人类生存的产物,它随着生存整体的历史发展而变化。”③2010年央视八套的开年大戏电视剧《神话》根据同名电影改编,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是国内首部穿越题材电视剧,其间融入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的修建、指鹿为马、鸿门宴、霸王别姬等,这些故事加上时空转换,前世今生的故事架构,对观众形成很大的吸引力,甚至引发不少网友发帖热议穿越剧情进展、搜集精彩的穿越台词等。穿越题材的新颖性以及它的轻松风格也打破了央视一贯的正剧氛围,给观众带来不少新鲜感。根据苏联电影改编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是一部由我国拍摄,选取了跨国题材,引进国外演员,根据同名俄国经典影片改编的反法西斯电视剧。该片保留了“女兵裸浴”镜头,在忠于电影原作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侵略战争对年轻女性的伤害,给人类美好生活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主题及人性关怀,极大地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和共鸣,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而电视剧版《卧虎藏龙》虽努力继承电影版中国传统元素的展示,却存在任意拉长故事,叙事拖沓的毛病。可见立足中国传统题材虽然可取,但也要注意文本转换过程中艺术手法的运用。
2.叙事主题的置换
电影以真实的梦幻体验感来吸引观众,电视剧则以叙事来感染观众。电影的主题一般比较单一,电视剧却可以体现出主题的多义性。电影版《手机》以大众化通讯工具手机作为叙事核心,以《有一说一》栏目主持人严守一的出轨作为主线,契合当代社会的热点,主题呈现具有明显集中化、时尚化倾向。电视剧版《手机》以大胆讽刺现实的深度路线探讨信任危机、婚外恋、欲望追求、文明反思、恋旧情怀、人的精神归宿等多重主题,在主题开掘上更加细致深入,以淡化婚外情来突出改编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出于对电视剧观众情感诉求的考虑,为观众创造了具有愉悦、和谐温馨生活情调的收视氛围。黄磊自编自导的电视版《夜半歌声》与电影的惊悚风格不同,运用唯美的镜头,沿袭原作的爱情描写,突出了友情、背叛等主题。这些作品都突破了电影原作的单一主题而具有主题多义性,增加了剧作的深度和厚度。而电视剧版《阿诗玛新传》主要讲述的是阿诗玛要离开美丽的家乡,去上海发展她的演艺之路,而且还找了个韩国恋人的故事,完全颠覆原作形象,失去阿诗玛纯朴自然的本色,原先清新的叙事主题被商业化元素遮蔽,不仅谈不上主题深刻,而且损害了原作的戏魂。
3.叙事策略的张力
电视剧作为一种叙事艺术,要讲故事,既要有戏剧冲突,又要讲究叙事技巧。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成功与否,与叙事策略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戏剧冲突强烈的如电视版《羊城暗哨》,保留了电影的大致框架,以全新视角再现当年离奇的惊天大案,仍以反特故事为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进行了大量改编,同时也融入了时下谍战题材的一些新鲜元素,在视觉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围绕“到底谁是梅姨”这一贯穿剧情始末的悬念展开故事,敌我双方旗鼓相当、斗智斗勇,情节更加紧张刺激。同为反特电影改编成的电视剧《蓝色档案》围绕诡秘的蓝色档案,沉浮的谍海姐妹展开叙事,剧情扑朔迷离,充满悬疑色彩,被评为2008年最被看好的一部谍战剧,取得较高收视率。戏剧冲突并不强烈的改编剧也同样充满叙事张力,如电视剧版《手机》与电影版以一男三女的感情纠葛为主线不同,以两个男主人公的工作为并行叙事线索,其间穿插众多人物形象,以城乡、农民和知识分子、进城和怀旧等二元对立元素架构全篇,多侧面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生活的变迁。采用开放式的结构,章回体叙事手法,适当设置因手机谎言被揭穿而面临危机的悬念,节奏平缓,戏剧冲突不强烈,但却像一首优美的长篇散文诗,平淡却韵味无穷。而该剧戏中戏的设置使叙事更有意味,如剧中严守一与费墨制作的栏目《有一说一》,设计的话题包括谎言、电话、婚姻、朋友等等,而这些话题都和剧情有深刻的联系。节目现场真诚淡定地讨论说谎话题的主持人严守一,和生活中将谎言和溜须拍马运用得无比娴熟的世故者严守一对比,形成绝妙的讽刺。而节目中“朋友”、“婚姻”等其他话题作为一个个具体的能指,也都意有所指,隐射了剧中人物的生活现状。这样环环相扣的叙事策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从表层叙事追溯到生活的本质,形成真正“有意味的叙事”。
4.细节描写的逼真性
在当前世俗化、平民化创作倾向成为电视剧创作主流的情况下,创作者们更加注重细节描写,把焦点集中在故事的亲和力、可视性和趣味性上,用大众文化的平民姿态,把目光聚集在微观真实上,最大限度地和大众产生共鸣。电视剧版《倩女幽魂》运用出色的电脑特技逼真地制作出优美的武打镜头、美丽的云南风景,细腻地表现动人的爱情场面等,对武打、正邪斗争、神鬼传说做了重新解读,生动地演绎了一场缠绵悱恻的“人鬼恋”。在以细节描摹生活这方面,电视版《手机》也做得相当仔细,在严肃的主题下,运用真实的细节描写产生了良好的喜剧效果。如半吊子知识分子严守礼为标准文化人费墨的挠伤上药,这个画面看似好笑,其实是他们俩在家有悍妻方面达成共识后的惺惺相惜。而剧中心思细腻的女人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细节也很多,如于文娟在伍月的婚礼上发现新娘的腕表和自己的一模一样,心里明知是严守一的“杰作”却又不急着点破。而伍月的高科技老公发现腕表的秘密后,表面装得若无其事,暗地里千方百计说服妻子换掉她日夜不离的手表。同时,电视版《手机》的所有细节和人物心理都不用对白直接表现出来,对白只为剧情服务,留给观众非悬念式的思考空间,增强了电视剧的表现力。改编电视剧如能合理利用细节填补电影版中的一些空白,满足观众进一步的期待,就能取得良好的改编效果。
5.人物塑造的立体感
电影由于叙事时间的限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更多采用典型化手法,而电视剧不受此限制,可以全面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多侧面地展现人物性格,因而更加具有立体感。如电视剧版《一江春水向东流》忠于原版电影的叙事脉络,更多地关注人物心理,对剧中所有重点人物的命运作了前期的铺垫及最终的交代,弥补了由于电影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形象欠丰满,主要人物结局交代不完整的缺憾。电视剧版《英雄虎胆》保留原作基本故事框架与经典场面,彰显我军当年在剿匪斗争中英勇顽强的精神,通过演员的个性化表演,形成不同的风格,使原来电影中的经典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电视剧版《手机》中的严守一本性善良却世故圆滑,带点恋母情结,对谁都谦恭忍让,为圆一个个谎言而疲于奔命,王志文将严守一表面上圆滑,背地里无奈的多面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物更有立体感。而也有一些改编作品任意扭曲人物形象,如电视剧《小兵张嘎》中嘎子的性格不是“嘎”,而是“混”,嘎子成了一个不能明辨是非、擅自做主、个人英雄主义,把战争当游戏的浑小子。又如红色经典电影改编剧《林海雪原》,电视剧中增加了很多感情戏,革命英雄杨子荣成了一个吊儿郎当的情场老手,任意解构电影经典形象加以“戏说”,不仅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引起法律纠纷。
三、改编的策略
电影和电视剧无论在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容量还是观众获取信息形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使改编电视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满足人们日益“苛刻”的审美需求,使改编电视剧延续经典成为新的课题。
1.坚持其文化品格
所谓坚持文化品格,就是要保持或增强原作的人文内涵、思想深度以及艺术品位,使改编后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事实上,作为艺术形态的电视剧,无论是‘通俗’还是‘高雅’,它所关注的都应该是社会的现实存在,大众的生存状况,人们的心理欲求。”④如前所述,从大银幕到小荧屏,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艺术形式改变到另一种艺术形式,如果改编版只是电影的拉长版,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坚守电视剧的文化品格,无疑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成功的电影作品已是一部结构自足的作品,其主题、内容和精神内涵都已经较为完整,如要增加故事情节扩充为电视剧,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要使改编后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赏的品质,内容格调不能降低,不能一味地为了取悦大众而呈现低俗化、媚俗化倾向。如电视剧《红粉》,改变原小说和电影的悲剧宿命色彩,在电视剧中刻意设置了一些痴情、浪漫的童话氛围,肆意增加感情戏和戏剧冲突,成为了一出集苦情、偶像、反特为一体的商业片,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某些观众的求新、求奇、求刺激心理,但降低了电视剧版的艺术品位。所以,改编剧一定要注意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认识价值,把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2.提升其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价值,指的是广播电视文艺能够以自己的节目或作品,通过对艺术形象、情感理想的塑造和刻画,使人们在日常的观赏性娱乐活动中,感受到人性的尊严、良知的力量、美好情感的宝贵、生命的价值等等,促使人去反思人的现实生存意义,去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去思考人的使命与人的自由等根本意义上的人性问题,从而提高人们对真善美事物、行为、情感的认同感和假丑恶的东西的憎恶感。”⑤电视剧产品是艺术品也是商品。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有些改编者以降低或损害作品艺术质量的方法来赚钱,用一些华丽的包装、黑幕艳情、个人私欲的展览来迎合大众的感官刺激,在泛娱乐化的时代不惜一切代价来制造浮泛虚夸的梦幻,甚至失去原版高雅的情趣和清纯的格调,这无疑是艺术精神的失落。改编者只有具备独特的视角,不断创新艺术手法,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把握市场规律,才能创作出兼具商品意识与艺术情怀的优秀剧作。
3.重视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
纵观目前的电影改编电视剧作品,呈现出题材选择热点化,价值取向传统化,影像叙事时尚化,外加商业化的炒作的特点。毫无疑问,这些特点是在迎合观众的娱乐审美心理。首先,题材选择热点化。电视版《杜拉拉升职记》在电影版宣拍不久也开始筹备电视剧的拍摄,选择以现代职场为背景,表现现代职场人际关系,小人物经过奋斗终于成功的故事,契合当代社会年轻观众的心理需求而受到追捧。其次,道德取向传统化。电视版的《手机》没有电影版的悲剧式结局,而更像一部正剧,人物言行规范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范围内,主要人物历经波折最终还是有个比较圆满的结局,这就更加符合电视观众家庭欣赏的氛围。再次,影像叙事的时尚化。为了满足观众的视听欲望,采用俊男靓女,展示现代时尚消费,运用高超的电子技术手段,时空穿插转换,带给观众视听震撼,满足观众日常生活中未被满足的幻想。最后,市场化的炒作,铺天盖地的宣传,大牌明星加盟等等,让观众形成期待视野是惯用的商业手段。但光有形式没有内容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真正重视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还要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增加作品的人文内涵,才能持久获得观众的审美注意力。
改编是一种文化艺术策略,不仅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而且可以丰富文化市场增加精神产品,满足观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改编成风、质量低劣、拖沓冗长,不仅反映了文化资源的匮乏,创新思维的缺乏,观众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为此,创作者要改变创作的浮躁心理,保持艺术追求的严谨态度,在创作中避免情节和叙事的浅表化,从电影与电视剧不同的审美特点出发,尊重其不同的艺术手段及表现形式,遵循适度改编原则,在合理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生产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来。
注释:
①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②郑福祥等:《大众文化时代的消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③欧阳宏生:《电视批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④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页。
⑤张凤铸等:《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