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 北京 100872;邵薪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为配合我国新时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并贯彻执行《全面提升国际性规划纲要》实施细则与“加强学生国际交流”的总方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开展了对我校学生参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意向的调研,分析总结了我校硕博新生对进行国际交流学习的意愿、顾虑和困难,并就如何推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国际化趋势提出了建议,为有效开展组织、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 国际交流意向 调研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为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将于2015年选派8000名公派博士研究生出国深造。在充分拓展我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博士生科研能力和水平的目标指引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开展合作,特为我校师生搭建公派留学的平台。
为更深入地贯彻执行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提升国际性规划纲要》要求,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能力,国际交流处开展了对我校博士新生出国意向的调研。调研旨在分析与总结我校博士新生的出国意愿、对公派研究生项目的了解情况、申请需求及困难,并对国际交流处在如何增强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宣传力度,提高培训水平,进一步推进人大学生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新生海外交流意向调查
为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新生的国际交流意向,我们设计了科学、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选取立意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方法对我校2015级博士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共700份,有效问卷572份,有效回收率81.71%。调查设计的问卷共分为五部分:基本情况、申请意愿、对交流项目的了解程度、具体申请途径及遇到的问题以及同学们对国际处加强针对相关事宜进行工作的期望。
1.参与意向及准备情况
(1)出国攻读博士生的意愿。在被调查者当中,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出国攻读博士生的强烈意愿,无意愿出国攻读博士的同学仅占8%。这可能与博士群体目标总体的倾向性有关,但不可否认,同学们整体出国动机较强。在出国原因方面,有大约80%的同学选择了“利用国外资源进行的课题研究工作”和“更多的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与本科、硕士相比,博士群体的学术性更为明显,因此,不同于开拓视野或提高语言等较低年级学生更偏好的目标,大多数博士生的动机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2)准备情况。在所有具备出国攻读博士意愿的同学中,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同学对出国有明确定位且已经开始准备,而大约一半以上的同学对申请流程、资料准备等相关情况仍存在困惑,并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虽初步具有了出国意愿,但自身定位并不明晰,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和清晰的目标规划(见图1)。
图1.博士新生目前的出国准备情况
在语言准备方面,有三成同学已经具备了语言成绩,说明已采取行动准备出国相关事宜,这与图1中有明确定位且开始准备的比例基本吻合。然而大部分同学仍然停留在观望阶段,并没有开始实际的准备或申请活动。
此外,在有出国倾向的被调查者中,仅有2.7%的同学来自农村地区,由此可见城乡学生在出国意愿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户口为城市的同学具备出国意愿的情况较为普遍。
2.对公派项目的了解情况
在被问及对“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是否了解及了解程度时,只有1%的同学选择了“没听说过”,说明整体博士新生群体对该项目或多或少有所耳闻。选择“清楚了解”的占一半以上,其中“清楚了解且有意愿申请”的同学占四成;而选择“略有了解”的同学占近一半,说明针对该项目仍然有进一步的讲解和说明的需要(见图2)。
图2.对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了解情况
在对博士生中外联合培养的了解程度方面,只有12%的同学选择“十分了解”,有近一半同学表示“仅仅听说过,略有了解”。此回答看似与上一题中的一半左右同学清楚了解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相悖,实则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同学对于此项目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信息上,对于其内部详细信息则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即具有了解的动机,但缺乏了解的途径。对于国际处平时发布的留学、暑期学校等宣传项目,有92%的同学知道通过国际处的相关渠道来关注相关信息。总体来说,人大国际处的“知名度”较高,宣传较为到位,深入人心。
表1.人民大学国际处“知名度”
此外,对于留学信息的了解途径(见表2),大多数同学通过网络和相关宣讲会获取信息,而通过宣传单形式的较少。将“信息了解途径”一题与“是否着手准备出国等相关事宜”一题做交互分析后发现,已有明确的出国动机且开始着手准备的同学大多通过宣讲会形式得知消息。可见,宣传方式的选择对于信息传播的效率至关重要。
表2.留学信息获取途径表
3.申请需求及面临的问题
同学们申请国际交流的顾虑主要涉及出国成本较高、没有专业指导、自己成绩未达标、担心申请困难等方面。其中,最为担心的则是出国成本问题(占56%),其次为缺乏专业的出国申请指导(占32%)。(见图3)
与此相对应的,针对出国留学资金的问题,有七成左右的同学希望申请国家奖学金或学校奖学金的资助。而在资金申请类型方面,对于同学们最关键的是学费资助(占56%),其次是生活费资助。
图3.出国的顾虑(%)
4.期待国际处提供的帮助
被调查者希望国际处提供的帮助主要可以归于以下几处:
(1)项目申请流程和具体申请资格等相关介绍。
(2)签证申请的流程手续培训。
(3)一些文书材料的写法和常用表达,希望国交处可以办相关讲座进行经验分享。
(4)不认识国外的导师,国外资源比较匮乏。希望人大有更多的项目和交流机会,使学生与外导联系。
(5)出国前希望有对语言的统一培训。
(6)建议对通过留学生基金委申请后应办理的手续列出一个清单,并附上办理部门,预计需要办理的时间和最迟的时间要求。例如申请成功后学校学籍的处理流程,办理联合培养各项手续预计需要的时间等。
5.总结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1)被调查者出国意愿较强,但自身定位并不明晰,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和目标的清晰定位。
(2)对于公派项目的了解情况而言,大多数同学对于此项目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其内部详细信息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即有了解动机,但无了解途径。
(3)对于同学们申请出国的顾虑,主要涉及出国成本较高,没有专业指导,自己成绩未达标、担心申请困难三方面。
三、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新生交流意愿的主要因素
1.交流管理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多数海外交流项目是由学校国际交流处负责联络合作的海外高校,由教务处进行课程学分换算等工作。而由于国内外高校课程结构差异,一些海外课程的学分无法转换,这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担忧。因为根据我校推免制度,限定时间内未能修满制定学分无法予以推免资格;同时,交流归校之后的课程补修,无疑又会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2.经费承受能力。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阻碍博士生交流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外交流高昂的经费。学生进行海外的费用主要为学费、生活费、国际交通旅费。中国人民大学大多数交换项目都是免除对方高校学费,为学生减少了一大笔开支。同时,我校“校长奖学金”等项目,为一部分优秀学生提供了经费上的补助。但除去这一部分,海外交流仍然有一笔较大数额的费用(生活费、交通费)需要学生承担。当然,全部费用由学校承担是不现实的,但是由学生个人支付对于一些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学生来讲负担过于沉重。因此,经费原因是阻碍学生交流的主要原因。
3.个人能力因素。
除以上两种原因外,阻碍学生进行交流的原因还有个人的能力因素。语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都是阻碍一些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问题。进行国外交流,首先需要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对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4.推进我校学生交流意愿的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我校学生海外交流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校国际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根据本次“中国人民大学新生国际交流意向的调研”,分析探索得到了以下几点关于推进我校学生交流意愿的举措。
(1)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辟渠道,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久的交流合作机制,尤其是更为稀缺的顶尖高校的相关项目,以开放更多、更丰富的海外交流项目,让更多的学生能走出国门,前往自己心仪的海外高校交流学习。
(2)减轻学生负担,吸引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阻碍学生海外交流的主要原因在于交流过大的经济负担。我校可以在已有的减免政策之上,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争取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支持与赞助,以赞助或奖学金等形式支持优秀学生,或通过提供低利率贷款的方式,降低学生交换负担,缓解经济压力。
(3)改善转换学分机制,减少延毕可能。学分转换直接关系到学生交流归国后能否顺利按时修完学业和学生境外交流学习到预期效果能否实现。因此,合理和科学的学分转换制度十分关键。如果在学生赴外学习之前,能够填写赴外学习计划表,对国外所修课程拟转换科目和回国后应补修的课程进行申请报批,由学院根据培养方案进行审核的话,这种在交流之前进行把关的措施会减少交流后出现转学分问题却无法补救的现象。
(4)增强对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的宣传与指导。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对学校一些海外交流项目的要求不甚了解,从而错过了交流机会。学校应该面向学生,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海外交流宣讲会,在低年级新生和高年级老生开展适合他们的交流介绍会;同时,指导学生为交流做提前的准备,提醒学生参加必要的语言考试等帮助其拥有海外交换所需的能力。
(5)加强海外交流成果的展示。每一位成功交流归国的学生都应该成为一项学校开展海外交流项目的成果。一方面,通过经验分享会的形式,让交流归来的学生为新生做一些交流方面的经验指导,吸引更多学生产生交流的意愿;另一方面,将海外交流以“科研课题”的形式,举行结题汇报、专家评审等环节提高项目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参考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张毅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中国人民大学论文; 学生论文; 项目论文; 同学论文; 海外论文; 国际交流论文; 意愿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