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好人类家园——关于环境伦理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自然和谐论文,人类论文,环境论文,家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但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当前,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的严峻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伦理意识,建设好人类家园。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
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的产物,人类属于自然。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即渔猎和采集时代,人依赖于自然并逐渐与之适应,人类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人类是自然的奴隶。农业时代人类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客体,它的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相对融合的非对立关系。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作用也不断增加,在区域尺度上也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等。
在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人定胜天”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占主导,长期以来,人类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则被看成是可以被任意征服改造的对象。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苏联在中亚的大规模垦殖,美国对中部大草原的开发,中国农牧交错带的不合理利用等(郑度,2002)
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由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潜在性,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20世纪初尚未被人们所普遍认识和关注。20世纪下半叶,全球环境问题开始凸显,从《寂静的春天》、《只有一个地球》到《我们共同的未来》,人们不断揭示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减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荒漠化等问题,已分别制订有关公约,开展国际合作。工业社会生产的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也严重影响到生态安全,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酷的现实要求人们冷静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寻求新的文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由于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一概念还应当考虑其区域性,它的研究和实施也有全球、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在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球环境依然在不断退化,我们在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未来的过程中面临着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以及护育环境的新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2)。我国当前实施的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大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从本质上看,人的需要体现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危机瞩目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寻求摆脱危机的途径和方法。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人的价值观念是值得反思的。长期以来,人类视自己为自然界的主人,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或内在目的,认为自然界都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人类,因而导致世界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中探讨了大自然所承载的价值,如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基因多样性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辩证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稳定性和自发性)、生命价值等。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有客观存在的价值,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是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价值不仅是存在于人类的心灵中,而且是掌握在大自然手中。人们在评价大自然时应当遵循大自然,大自然的价值确定了人对大自然的义务(罗尔斯顿,2000)。
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弱化“人类中心主义”,基本上是合理的,人们应当走出强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余谋昌,1994)。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应当用相对的、可变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界的有效维护,不是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开放的环境伦理学应能包容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杨通进,1999)。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环境保护,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的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应当履行好管理自然的使命,做称职的自然管理者。
环境伦理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环境伦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一方面它立足于人与自然的横向关系,以人的发展不能以耗竭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这一基本前提来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它从人与人的纵向关系的角度,从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的维度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宣传具有认识和批判功能、教育和激励功能、调节和规范功能,对于生态立法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家、政治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科学家群体有责任做好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让决策者、社会公众认识自然、尊重生命、护育地球。政府管理、市场运作和伦理规范三者可以互相协调补充。政府决策部门、企业对待环境与发展问题,往往存在功利主义。地方政府应当代表所在区域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行为,从人本主义角度,应注意社会代价,社会利益优于企业,勿滥用非再生资源,抵制“消费主义”的影响;从自然主义角度,则应重视应用生态系统的手段,慎对脆弱环境,尊重自然。涉及利用、改造自然的工程项目,要遵循自然规律,从人—自然系统全局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进行评审和决策。
总之,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如控制人口、节约资源、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适度发展、合理消费、护育自然等具体的行为规范,从环境伦理角度都可以提出相应的一些原则和要求。我们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对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宣传和相应的制度建设,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