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初期我省大豆出口贸易对策研究

中国加入WTO初期我省大豆出口贸易对策研究

桓继强[1]2003年在《中国加入WTO初期我省大豆出口贸易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大豆出口在我省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大豆需求量不断上升。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在我省出口创汇中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现行国家外汇政策下,单独就一个垦区的农场,一个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而言,农业现代化机械的更新,农业深加工所需的现代化技术的引进都需要大量的外汇,而扩大大豆的出口则是增加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我省的种植的大豆全部为非转基因大豆,其中还有部分有机大豆。我国是没有受到转基因大豆污染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区。美国、巴西、阿根廷主要种转基因大豆、而转基因食品在目前大多数国家又遭到质疑和抵制,因此,目前非转基因大豆在国际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承诺对大豆进口实行单一关税管理,进口大豆数量已经超过了国产大豆数量。国家在资金上支持大豆种植,通过推广种植高油高蛋白品种,彻底提高我国大豆的内在质量。对大豆经营企业给与政策上的以及资金的保证,稳定大豆收购价格,以合理的价格打开国际市场。随时了解国际大豆市场行情和各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国际贸易规则签订执行合同。最终决定大豆能否出口最关键的问题是价格。出口价格受国内市场的影响,同时出口价格又参与国际大豆价格竞争。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实现先卖豆后种地,逐步推广通过套期保值实现订单栽培。扩大大豆栽培面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提升我省大豆国际竞争能力,为扩大大豆出口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我省大豆出口贸易现状及其在我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2.我省大豆出口竞争的价格机制分析3.我省大豆出口贸易的相关法规及贸易争端4.我省大豆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段晓明[2]2003年在《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因此,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而言,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加入WTO,将使我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激烈市场竞争,历经沧桑、负重前行的中国农业如何应对挑战,健康发展,这既是党和政府的一大隐忧,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破解这道难题,答案有多种,但根本途径还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必须实现的跨越,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何加以有效推进,理论界在苦苦思考,实际工作者在艰难探索,为此,以农业大省湖北为例,就WTO框架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制度创新思路,无疑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原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和依据,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加以耦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加以阐述。 论文除导言外,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共分为9章。导言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了论文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作为研究背景,第1章简要介绍了WTO农业框架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加入WTO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第2章就加入WTO对中国及湖北农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包括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及湖北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主要障碍和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取向。第3章在阐述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内涵、影响要素及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及湖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第4章至第8章分别就结构、质量、技术、市场、投入等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和对策思路。第9章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WTO框架下提高湖北中文摘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并加以藕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予以阐述。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就加入WTO对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各自应对原则及相互关系:二是对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筛选评价,研究提出了农产品竞争力及影响要素的概念模型;叁是以特定的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对WTO框架下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加以祸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层面加以描述,初步构建了提高区域农产品竟争力的基本模式;四是将企业战略联盟、品牌经营和现代物流等理论导入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系统提出了实施农业企业战略联盟和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构想。

马增林[3]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尤其是东北大豆历史上曾远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是养殖业蛋白饲料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公认的大豆原产国,有着5000多年经久不衰的栽培和消费历史,大豆种植几乎遍布全国各地。20世纪30年代,中国是世界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平均年产量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大豆在世界大豆贸易中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但是进入90年代,中国逐渐成为大豆﹑豆粕以及豆油净进口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豆成为我国农产品中不能满足需求、需大量进口的少数品种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2006—2020)》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豆需求量年增长率为3.49%,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达到3082万吨,达到了创纪录的最高水平。由于跨国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导致大豆定价权旁落,进口大豆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我国大豆产业稳定发展的风险,削弱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致使我国大豆产量停滞不前,提高缓慢,大豆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大豆严重依赖进口以及跨国粮商直接控股中国大豆企业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也使中国的大豆产业面临着即将崩溃的边缘。黑龙江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大豆产量及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是我国重要的大豆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保障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重任,同时,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种植大豆具有比较优势,全省约有豆农66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3%,大豆生产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大豆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农村的社会稳定,因此研究黑龙江大豆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以产业发展基本理论为基础,界定了大豆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并以此确定了大豆产业研究的基础框架,通过对黑龙江大豆产业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加工与流通分析,国际贸易以及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分析,提出了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研究的内容﹑思路及对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丰富了现代大豆产业的发展理论。采用实地调研获取数据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大豆加工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准确把握了黑龙江大豆加工业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这些内容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豆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并且为发展我国大豆产业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实践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大豆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滞后急需产业调整的要求,有助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振兴。具体来说有叁点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量,贸易量和中国大豆的国际地位;叁是有利于提升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发展。本文将主要以产业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法、产业竞争力评估方法、规范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法等来分析和研究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生产与供给、消费与需求﹑流通、加工、国际贸易、以及出口竞争力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黑龙江大豆产业的发展,提高出口竞争力提供理论和客观依据。其具体研究方法包括:采用比较分析法对黑龙江大豆生产的资源禀赋系数以及区位商系数进行区域比较,明确黑龙江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通过对黑龙江大豆出口竞争力比较,确定黑龙江大豆的竞争潜质;应用实证分析法来客观地揭示黑龙江大豆产业的基本状况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态势、潜力和发展方向;应用规范分析法对中国大豆市场、黑龙江大豆产业、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价值判断,课题研究应该具有较强的民族和国家利益色彩;最后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法构建大豆供给和需求模型,解释有关大豆产业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含义。本论文共分十一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课题的来源、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本论文的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本章依据产业的概念对大豆产业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根据大豆产业的经营特性,总结出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特征。本章着重论述了大豆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与作用,以彰显大豆产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大豆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指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叁章为世界大豆产业的发展与经验借鉴,主要阐述了世界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世界大豆的生产﹑加工与贸易,重点分析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产业成功的经验,以指导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第四章是黑龙江大豆在中国大豆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阐述和分析了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大豆生产﹑加工与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其次对黑龙江大豆产业在黑龙江以及全国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黑龙江大豆的生产与供给分析,主要阐述与分析黑龙江大豆的供给与分布,品种结构,以及影响黑龙江大豆供给的主要因素,并应用供给函数模型对黑龙江大豆供给能力进行了预测。第六章为黑龙江大豆的消费与需求分析,阐述和分析了黑龙江大豆消费的总体趋势,城乡消费状况,以及影响黑龙江大豆需求的主要因素,通过需求函数模型对黑龙江大豆需求进行了预测。第七章是黑龙江大豆的流通分析,主要阐述和分析了黑龙江大豆流通体制的历史演变,黑龙江大豆贸易流通区域以及流通渠道与集散地,指出了黑龙江大豆流通中存在的问题。第八章为黑龙江大豆加工分析,分别阐述和分析了黑龙江大豆加工的规模,加工水平,以及加工效益,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黑龙江大豆加工业存在的问题。第九章是黑龙江大豆国际贸易分析,阐述了黑龙江大豆对外贸易的状况,分析并总结了黑龙江大豆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贸易自由化对黑龙江大豆产业的影响,剖析了影响黑龙江大豆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第十章是黑龙江大豆的国内比较优势与出口市场竞争力分析,应用比较优势模型及出口竞争力模型分析了黑龙江大豆的区域比较优势,以及黑龙江大豆的出口竞争力,并进一步剖析了影响黑龙江大豆出口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第十一章是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在上文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现状,提出了黑龙江大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1)研究思路和视角上的创新。中国大豆产业近些年由于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已经几乎处于崩溃边缘。为了拯救中国大豆产业,目前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大豆产业的论述研究多从中国的角度,在国家的层面进行,比较宏观,另外,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多从大豆困境的成因、进出口贸易、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等方面进行独立研究,没有将一个产业进行整体综合研究,对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省域内大豆产业研究就更为少见。至于有以黑龙江大豆产业为例的研究,也深入减少,不够详细﹑全面﹑系统。本研究以黑龙江整个大豆产业为背景,从生产﹑消费﹑加工﹑流通﹑贸易﹑竞争力等进行全面论述,在学术界较为鲜见。(2)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应用供给需求函数模型针对黑龙江大豆的未来供给以及中国大豆需求进行了预测;在最新数据的支撑下应用区域比较优势以及出口竞争力模型针对黑龙江大豆的比较优势以及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检验,并在国际市场中进行了分析和评价。(3)在研究内容与结论上,本文力求在大豆的供给与生产﹑消费与需求﹑加工﹑贸易﹑流通等研究方面进行创新。因此在实地调研以及资料查阅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数据真实,尤其在对黑龙江大豆流通集散地的研究方面,内容充实,资料最新,力争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适时可行,希望可能是对发展黑龙江大豆产业对策的一种创新。

宣亚南[4]2002年在《绿色贸易保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利益而服务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借口,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掩盖,不仅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需要,符合WTO有关“例外条款”的规定,而且又能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从而很快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最重要的新兴贸易障碍之一。作为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绿色壁垒得到迅速繁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或其社会团体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技术标准或法规,对进口商品加以准入禁止、限制或抵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技术壁垒,因此,绿色壁垒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技术水平的较量。发达国家依靠其技术优势,对绿色壁垒创新表现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绿色壁垒的应用范围也由过去的最终产品扩展到生产与加工过程,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新贸易格局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很多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失去传统市场的威胁。绿色壁垒的影响可能会超过反倾销的影响,在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绿色贸易保护的横行已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一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但大量文献表明,目前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还只是处在比较朦胧的初级阶段。本文在全面回顾贸易保护主义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应用贸易保护理论,较为系统深入地论述了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提高绿色标准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绿色壁垒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理论分析表明,由于标准的变化会影响经济效率,各经济主体的技术水平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这种变化将导致利益在不同地区和利益集团之间得到重新分配,标准的提高无疑将更有利于技术水平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的国家和企业,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基础条件优势,大幅度提高标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加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处于不利地位。而环境成本内部化同样会增加生产经营的成本,其影响程度因国家(或厂商)的技术水平、基础条件以及产品附加值高低不同而不同,从而改变了原有的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和比较优势,这也在总体上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壁垒的同时常常都会对被限制或拒绝的产品通过媒体加以不利报道,这种报道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偏好,在这种报道的引导下,消费者可能会对这类产品失去消费的信心,甚至造成恐惧感,从而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抵制,使进口需求曲 绿色贸易保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线左移,这使这类产品“雪上加霜”。由于消费者剩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自己的感受,绿色壁垒对于进口国的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剩余很难说是增大还是减少:如果消费者(常常是高收入者)从这种抵制中得到满足,则消费者剩余可能增加;如果消费者(一般是低收。者)认为这些被限制的产品与国产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而更愿意消费这些低价的进。产品,则消费者剩余显然减少。进。国的总体福利,则取决于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变化的大小。尽管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以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注而掩盖了实施绿色壁垒的真正动机,但不难看出,经济因素仍然是其主要动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机制决定了他们在设置绿色壁垒方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生产者的意志,推行贸易保护某种程度上也为了迎合其政治需要。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保护的后果也是一目了然的,它就象一只‘二极管”,使国际物流单向运动:发达国家产品可以自由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而发展中国家产品由于质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种贸易自由化使人怀疑是重商主义的复活。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yu,WTO的成立和鸟拉圭回合的结束,并不标志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已经真正实现,市场的开放也并非是完全对等的。这种认识对于我们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正确判断国际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业市场开放是我国加入W 的四大承诺之一。中美衣业协议的签署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开始了真正融入全球贸易自由化体系的进程,我国农业能否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一直是国人所关注的问题。朱总理表示,中国“入世”后自己最为担心的是国内农业。由于资源禀赋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国外具有竞争力的衣产品可能向中国大量倾销,会对我国农业经济和衣民生活构成巨大冲击。这固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发达国家以我国衣产品不符合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为由,通过绿色壁垒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拒之门外,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农产品贸易大国,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大幅度减少,出口形势日趋严峻,与此不无关系。绿色壁垒可能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最大挑战之一,已成为影响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是摆在我国农业和相关产业面前迫在眉睫的新课题,这不仅是满足国外目标市场的需要,也是满

蒋慕东[5]2006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叁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叁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卜江浩[6]2005年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必将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地研究WTO农产品贸易规则,尤其是《农业协定》。本文在比较详细地介绍《农业协定》基本内容的同时,对照中国在入世议定书中的承诺以及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基本特征,找出了我国农产品贸易规则和WTO农产品贸易规则的差距。 加入WTO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过渡期的叁年内,中国农产品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出口规模大幅增长。但是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中也存在不少隐忧,既有“外患”也有“内忧”。“外患”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将更加残酷,国外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国内市场和企业形成更大的冲击。“内忧”主要是我国的出口企业实力不强,出口商品层次低,国际竞争力弱,出口后劲不足,频频遭遇国外绿色贸易壁垒。 如何有效地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趋利弊害,把WTO允许的对农业的支持制度化,加快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农产品市场。2、依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3、设计合理实用的关税配额和关税结构,完善关税“壁垒”。4、切实加强农业宏观调控法制建设。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植物检疫法律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一定程度地保护国内的农业产业,同时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马丽宏[7]2006年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安全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是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是保住主产区,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粮食主产区位置的北移,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探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对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影响下,中国将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粮食市场,一系列贸易壁垒、资源枯竭、能源焦虑、技术缺乏、品牌弱势等差距开始显现,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将面临生存发展的压力,要想在国内外大环境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粮食产业,就必须增强竞争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给黑龙江的粮食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体制、结构、观念等方面的冲击。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在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近几年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叁种作物的总产、单产、价格、成本以及收益变动情况;近几年黑龙江省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通过数据分析,阐述了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对黑龙江省、吉林、辽宁和内蒙几个粮食主产区进行了成本价格收益的相对比较优势分析,总结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研究黑龙江省的粮食问题,对我国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制定和粮食区域发展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能够为相关专家研究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问题提供一些依据,以促进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更好地发展。

张小平[8]2005年在《入世对湖南稻米产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是我国的稻米主产区之一,稻米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展“入世对湖南稻米产业的影响及对策”课题研究,弄清我省稻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入世对我省稻米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出入世后我省稻米产业长足发展的对策和提高湖南稻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将为我省稻米品种选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村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湖南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和辩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稻米生产和贸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湖南稻米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湖南稻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要正确认识入世对湖南稻米产业的影响;通过放开粮食市场、培植大型稻米股份公司、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加大科研推广力度、引进改造加工设备和技术措施提高湖南稻米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紧紧抓住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切实保护水稻生产能力、进一步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完善相关法规、改进优质稻米产业利益分配和连接机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实行品牌与标准化战略、推进稻米产业开发的市场化等措施加速推进入世后优质稻米产业化进程;通过提高认识、建立稻米生产安全保障体系、降低大米生产成本、培植收购主体、开拓内销渠道、抓好出口销售、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扶持龙头企业、开展稻米深加工研究、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全面推进入世后湖南稻米产业的发展。 另外本研究还对国内外稻米生产和贸易概况进行分析,对入世后国家稻米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李晓燕[9]2003年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营销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可持续发展思潮产生和发展以来,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强化已经开始对各国的发展战略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绿色消费热潮开始涌现。世界上的一些地区及社群,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们,已经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成熟阶段,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和产品的环境取向越来越强。因此,国际经贸关系受到了重要影响,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进入WTO后,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突出,入世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了较大不利影响,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呈现新的特点,竞争的重点发生了转移。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共进,与世界接轨,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们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而方兴未艾的有机食品产业为我国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 从国内情况看,在近几年我国和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市场不断扩大,面对国外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运用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有关理论加快我省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营销,对推动我国和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分析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探讨了当前绿色食品国际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形势,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影响因素,确定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思路和重点,提出了推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进军国际市场的对策。 本论文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研究黑龙江省国际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介绍本选题国内外研究情况,明确研究内容及重点,设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界定有关概念,阐述绿色壁垒的概念及产生。 第二部分:考察加入WTO后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背影,总结做好绿色食品国际营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第叁部分:分析绿色食品国际市场供求形势,分析营销潜力。考察国外有机食品标准、管理制度特点,营销渠道,市场准入,以及对我国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影响。 第四部分:对当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营销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总结黑龙江省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及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理性选择。 第五部分:本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探讨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思路,从政府、产业、企业等几方面提出加快黑龙江省国际营销的对策。 第六部分:在上几部分基础上,得出加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有关结论。

黄小晶[10]2002年在《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是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和产业经济学科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实践出发,从大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国内外关联等角度,以农业产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初步形成和发展了政策理论。全文共分9章,主要运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比较等理论,实证、规范经济学研究等方法进行探讨,对农业产业政策实施绩效、农村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和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国际化等命题以及对策建议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评析。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观点:①初步搭建了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理论框架,设计了政策和结构体系图;②延伸了“农业”概念外延,提出了“大农业”的构想;③提出了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再造和创新的公司化发展方向,设置了农业产业化、公司化发展模式图和产业化公司模型图;设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图和农业资金投入效益模型图;④提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内外贸一体制的观点;⑤建立了农业保障体系参照图,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和“叁资”企业发展;⑥剖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布局、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⑦提出了加大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整体思路;⑧提出了农业支撑体系新观念及扩大政府支农范围、重构农业保险体系、扶持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加入WTO初期我省大豆出口贸易对策研究[D]. 桓继强.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2]. 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D]. 段晓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3].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马增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4]. 绿色贸易保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D]. 宣亚南.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5].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6].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D]. 卜江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7].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马丽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8]. 入世对湖南稻米产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张小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5

[9].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营销问题研究[D]. 李晓燕.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10]. 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 黄小晶. 暨南大学. 2002

标签:;  ;  ;  ;  ;  ;  

中国加入WTO初期我省大豆出口贸易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