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策略论文,高中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正如加涅所说的:“教学主要不是传递有待于传递下来的信息,相反,它却是激发利用学习者早已具有的技能,并确保学习者具有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及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这就涉及到学习策略的培养问题。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它包括直接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认知策略和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和监控的元认知策略两部分内容。学习策略具有方法性和自我监控性。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指导、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调控能力。
一、指导、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最基本要素,是学习策略结构中的操作系统。学习方法直接作用于信息加工过程,是用于编码、储存、提取和运用信息的认知方法或技能。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获得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获得,除了学生在学习中开动脑筋,不断积累新的学习方法以外,主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教给思维方法,指导思维路径,使学生领会并付诸实践,以逐步形成习惯,形成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发展学生学习策略的首要任务。
1.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精加工”和“组织策略”
“精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做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基础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组织策略”是指将分散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有关遗传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各自的学习中逐步形成下列“精制和组织”过的知识网络:
2.注重复习巩固,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任何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的迁移看成是先前学习的知识在后继学习中的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仅能熟练使用学过的知识,而且能将旧知识组织、归纳并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事实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有关学习情境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高,知识的迁移较容易,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由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遗忘快,根本无法有效地组织原有知识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所以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开始几分钟可以让学生回忆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有丝分裂的特点以及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进入减数分裂的学习,让他们比较两者的异同,充分认识到减数分裂的特殊性,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3.促进学生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狭义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两种。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使他们与新的学习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习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例如学完减数分裂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展示一系列二倍体细胞分裂图,让学生逐个分辨细胞分裂的类型以及分裂的时期。这期间肯定有各种不同的答案,学生之间会有争论。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讨论,得出判断二倍体细胞分裂类型的策略性知识:先数染色体数目,如果成单,那么肯定是减Ⅱ分裂;如果成双,那就看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无同源染色体,那么肯定是减Ⅱ分裂;如果有同源染色体,那就再看有无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现象。如果有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现象,那就是减Ⅰ分裂,如果无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联会现象,那就是有丝分裂。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掌握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合理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调控能力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其认知结构已经复杂化、多样化。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逐步提高,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区别“学会”与“会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对整个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调整的能力。所以,元认知策略对于学生“学会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认知结构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元认知的发展。
1.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唤起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和监控
各门学科具有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思维技巧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对其提炼并加以应用,能有效解决很多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各种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生物体的结构决定功能,生理现象有其物质基础,生物的特性都与环境相适应等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获取结论的探究发现策略,等等。教师必须改变那种重结论轻过程,重陈述性知识轻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模式,使知识学习与策略学习同步,从而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高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学习经验。但学生只有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不断地反思和评价,这些成功的经验,才能内化为学习策略。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引导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并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不断丰富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对此笔者认为有两条比较好的具体训练途径。
一是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加强学习策略的应用和练习。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比如可采取分组讨论法,因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析比较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思考他们自己所用的策略是否最简捷有效,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是否出现障碍、错误,应该怎样改进,等等。例如在人类遗传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道题:一对夫妇,其后代若仅考虑一种病的得病几率,则得病的可能性为p,正常的可能性为q;若仅考虑另一种病的得病几率,则得病的可能性为m,正常的可能性为n,则这对夫妇生出只有一种病的孩子的可能性为多少?这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丰富,各种知识表征间的联系多样化,而且熟悉各种策略和方法,解题时思路系统清晰,能全面地看待已知条件在原有知识层次中的位置,又能自动地进行搜索,所以能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得出各种答案。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往往缺乏好的策略,不能形成知识间的有效联系与排列,要么感觉无从下手,要么解决问题简单、片面,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他们的思路及解题策略,并分析得出错误答案的缘由,那么就能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所启发,并帮助他们掌握、优化各种解题策略。
二是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学习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自我组织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行有效自我调控的活动。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才能实现这种高度的自我组织性和自我调控。新课程改革中的课题研究,可以作为一种策略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因为课题研究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吸收信息的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更多的方法加工和处理信息,而且能从外来的反馈中获取调整自己学习行为的信息。当然,提出的课题应结合教学内容或学科领域内的问题,例如受显性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是否比受隐性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常见?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是否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有更大的遗传相似性等。让学生提出假说,并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它。这期间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如果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调整研究目标,修正计划,改变策略,纠正出现的错误,并能对自己的研究过程作出一定的再认识和评价,那么他们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他们元认知的发展就会得到促进。
2.运用里格尼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认知心理学家里格尼将学生的学习策略划分为意识水平和潜意识水平。前者指学生意识到策略的存在与应用;后者指学生在运用策略时,并没有意识到策略的存在,也不知道是怎样使用的。选用学习策略的控制方法也有两种:学生的自我控制与课程的外在控制。前者指学生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选用学习策略,后者则为教学的外部要求促使学生有意识或潜意识地选用学习策略。根据选用策略的两种水平和两种控制方式,里格尼提出了获得学习策略的四种模式(见表1):
表1
学生的策略意识
自我控制课程控制
意识 A
B
潜意识
C
D
里格尼提出的以上四种模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策略掌握的四种状况。根据里格尼模式,在教学中应力争使大多数传统教学所表现的情境D经教师的启发、诱导、提示和示范等逐步转变到B,再经过策略性思维训练,逐步达到自我意识控制的A。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是从高二年级开始的,第一学期一开始学生只有初步的元认知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传授各种学习策略,同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初步得到较好的策略。到第二学期,学生经过训练已有了一定的策略控制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先自我纠错,再进行策略交流,选出更好的策略,使学生初步达到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程度。到高三年级,教师要逐步减少指导,让学生在独立分析过程中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反省,最终达到能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自觉选择最有效的策略。
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从而使他们能对自己一生中的学习承担起全部责任并随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这是教师的基本责任。虽然有困难,但只要各学科老师共同努力实践,相信会取得积极的效果。